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各题。
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些商家不断推出新的电子书阅读器,努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而消散。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通过缴纳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座,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诸如《傲慢与偏见》《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这些被认为“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这一方式收获了大批听众。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拓出一个巨大的文化和阅读空间。对中国来说,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兴起,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就在于,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着较强的精神诉求。这个数量以千万级计算、以45岁以下年轻人为主体的人群,和知识爆炸的移动互联时代正面遭遇,产生了核爆级的知识需求,构成了学习型社会的主力军。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为他们提供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优质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刚需。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其实,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系。简·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和之后,都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美国西进运动中的拓荒人,结束一天的伐木后也会读上一幕莎士比亚;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听老人播着蒲扇讲《三国演义》的情景,又填满了多少个夏日黄昏?正是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
因此,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前段时间,美国一杂志网站刊文介绍中国作家金庸。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这一评价,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今典”的价值。当然,“经典化”的过程难免泥沙俱下,大部分风靡一时的流行读物成了泥沙。这就需要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
书林新叶催陈叶。移动互联时代,知识正以裂变般的速度更新,人们期待更多经典作品。今天,我们阅读前人经典,更要成就当代“今典”。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需要好好把握,善加运用,让久远的经典面目可亲,让优秀的当代作品脱颖而出。
(摘编自2018《人民日报》《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的阅读载体虽然不断更新,但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不变。
B. 阅读方式的丰富让人们能轻松地接触经典,使得“知识付费”成了互联网最重要的现象。
C. “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的扩大是“知识付费”商业模式兴起的一个重要基础。
D. 中国的文化大众群体数量很大,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很强烈,满足其阅读需求是文化刚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移动互联时代为背景,指出尽管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但人类对精神世界的守望是永恒的,这也是当今中国社会的文化刚需。
B. 文章以美国一杂志对金庸的评价为例,说明成就“今典”需要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和大众的文化参与。
C. 本文层层递进、深刻论证了经典作品“经典化”的过程,表明作品保持民族和时代精神气质的重要性。
D. 文章多角度举例,论述经典作品的永久魅力,把论证不断引向深入,强调当今不但要阅读经典,更要成就“今典”。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些“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收听收看知识讲座等收获了大批听众,说明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会让经典更亲切。
B. 大众的参与,使阅读不再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而是变成了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
C. 如果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能做出正确的引导,“经典化”过程中泥沙俱下的现象就能够避免。
D. 知识更新赋予当今时代 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这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善加运用,从而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本题中,B项,“……使得……”错误,因果关系不成立,第二段说的是“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无法说明是“阅读方式的丰富让人们……”使得“‘知识付费’成了互联网最重要的现象”,且“最重要的现象”错误,文中说的是“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选项忽略了“之一”这一词语,夸大其词。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本文层层递进、深刻论证了经典作品‘经典化’的过程”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是从经典作品的魅力到阅读经典,再到成就今典,并非是论证“经典化的过程”;“表明作品保持民族和时代精神气质的重要性”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本题中,B项,“使阅读不再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而是变成了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错误,“不再是……而是”改变了文章的意思,第四段说的是“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文中是“不仅仅是……,还将是……”,两者都包含。C项,“如果……就”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化,第五段只是说“‘经典化’的过程难免泥沙俱下,……这就需要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文中说的是“需要……”,但并非这样做了就一定能避免。D项,“知识更新赋予当今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错误,选项偷换概念,最后一段说的是“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选项把“技术发展”换为“知识更新”。故选A。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有一天,他的刚会说话的小孙女大声叫了她“奶奶”!她勉强笑着答应着,心中却是一惊:难道她真的成了奶奶?“奶奶”这个词让她觉得,如果不是她的孙女残忍,那只能是时光残忍,时间如刀。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她”是城市里富有的暮年女性形象,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形成对比,“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的启示。
B. 小说描写细腻传神,“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和舐犊情深。
C. 小说寓曲折离奇的情节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
D. 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
5. 小说中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布局巧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6. 结尾三段写到暮色中的鼓声,请结合作品谈谈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有哪些?
【答案】4. C 5. ①丰富了母亲的人物形象,侧面展现了外来农民工生存的艰辛;②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前后的反差造成戏剧性效果,精彩奇妙;③“老头”是“妈”的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既符合实际生活,又能引人深思,震撼读者的内心世界。
6. ①照应标题“暮鼓”;呼应开头,结尾“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与开头的她在黄昏里出门走路形成呼应,使结构完整。②烘托人物性格。“暮鼓”烘托了打工母亲虽已暮年却不屈服现实的倔强品格。③起象征作用。巧设暮鼓意象,“暮鼓”寓意着日薄西山、临近结束,即将退场,而又坚强有力、催人振奋,同时,让小说韵味无穷,诗意盎然。④有助于揭示小说主题。文中的“她”就是从中受到心灵的警醒,感悟到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不报怨、不消沉的态度。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18年11月5日上午,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出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主旨演讲。15名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王室代表出席开幕式。1500余名国内外各界嘉宾出席开幕式。参加进博会境外嘉宾(副部级以上)有390位。国家贸易投资综合展共有82个国家(含中国)和世贸组织、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贸易中心等国际组织参展,设立展台71个。12个主宾国和其他参展国展馆风格各异,突出本国特色,充分利用高科被手段和多样化的展现形式展示本国独特地域文化和特色优势产业,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产业状况、投资旅游以及特色优势产品等。企业商业展共有来自全球151个国家和地区的3617家企业参展。据初步统计,全球或中国大陆首发新产品、新技术或服务570余件。进博会吸引了来自72个国家和地区的3600多位境外采购商,交易采购成果丰硕,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578.3亿美元。举世瞩目的进博会于2018年11月10日在上海圆满闭幕。
(摘编自《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圆满闭幕》)
材料三
一名参展商这么描述参加进博会的意义,“对检验产品创新和技术发展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性”。可以说,中国市场敞开大门,为前沿技术的成熟和概念产品的成型提供了机遇,为互通有无、包容普惠创造了条件。
进博会让国内企业可以了解各国企业的优秀产品,洞晓产业行业的前沿技术,引进先进可靠的管理经验,从而为创新发展、技术变革、管理优化带来启示、注入动能。向世界学习,与国际接轨,不仅意味着参考发展经验,紧跟发展潮流,还需要共享发展理念,共建合作意识。在国家贸易投资综合展上,匈牙利的美丽风光,埃及的悠久文明和现代发展规划,英国酷炫时尚的裸眼3D视频,肯尼亚的鲜花……不同国家的特色产品齐聚进博会,商机无限,合作无限,发展无限。
(摘编自《进博会,向世界学习的机会》)
材料四
瑞士知名企业家、经济学家、日内瓦—伯尔尼经济署前署长菲利普·莫纳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通常情况下全球各地的经贸展览展销会,办展和参展的主要目标是找到客户、分销商或代理商。而专注于寻找新的供应商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一种相当新颖的思路和方法,进口博览会也一定会促进外国产品进口到中国,某种程度上为改善当前国际贸易失衡的状态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海外媒体还将进博会看作中国为世界经济提供的公共产品、为全球各经济体搭建的优势互补平台。法国《欧洲时报》发表评论说,中国的开放脚步不会停歇。各国的新产品、新技术得以在进博会上展示,有助于各国经济的融合、联动、共享,进而释放发展潜力。
(摘编自《光明日报》《这是一个新颖的思路——瑞士各界盛赞进口博览会》)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图一可知,中国服务进口额从2010年开始逐年增加,2015年到2017年占世界服务进口比重在百分之九左右,在世界经济中有着一定的地位。
B. 由图一可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国服务贸易处于起步阶段。从2010年起,中国服务进口额上升到2000亿美元以上,占世界服务进口比重逐年攀升。
C. 由图二可知,中国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进口额从2012年到2017年由5亿多美元上升到25亿美元以上,同比增长率在2015年约120%,仅低于2004年。
D. 由材料可知,中国举办的进博会为产品创新和技术发展带来机遇,也为全球各地经贸展览展销会的办展和参展提供了新思路。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进博会于2018年11月5日上午在上海正式开始,它吸取前几届的成功经验而举办,在2018年11月10日圆满结束,引起了全球的高度关注。
B. 12个主宾国和其他参展国展馆展示了它们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特色优势产业;全球或中国大陆五百多件首发新产品、新技术或服务出现在进博会上。
C. 进博会使中国市场的大门首次被打开,有利于检验产品创新和技术发展,有利于前沿技术快速成熟以及概念产品的成型,推动世界市场互通有无、包容普惠。
D. 中国进博会与寻找客户、分销商或代理商的经贸展览展销会不同,它专注于寻找新的供应商,改善了当前国际贸易失衡的状态。
9. 2018年中国进博会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答案】7. B 8. B
9. ①出席嘉宾多,展览规模大;②展览规格高,水平高;③展馆有特色;④经贸成果丰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