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刘乔,字仲彦,南阳人也。少为秘书郎,建威将军王戎引为参军。伐吴之役,戎使乔与参军罗尚济江,破武昌,还授荥阳令,迁太子洗马。以诛杨骏功,赐爵关中侯,拜尚书右丞。豫诛贾谧,封安众男,累迁散骑常侍。 齐王冏为大司马,初,嵇绍为冏所重,每下阶迎之。乔言于冏曰:“裴、张之诛,朝臣畏惮孙秀,故不敢不受财物。嵇绍今何所逼忌,故畜裴家车牛、张家奴婢邪?乐彦辅来,公未尝下床,何独加敬于绍?”冏乃止。顷之,迁御史中丞。冏腹心董艾势倾朝廷,百僚莫敢忤旨。乔二旬之中,奏劾艾罪衅者六。艾讽尚书右丞苟晞免乔官。张昌之乱,乔出为威远将军、豫州刺史,与荆州刺史刘弘共讨昌。 惠帝西幸长安,东海王越承制转乔安北将军、冀州刺史,以范阳王虓领豫州刺史。乔以虓非天子命,不受代,发兵距之。颍川太守刘舆昵于虓,乔上尚书列舆罪恶。河间王颙得乔所上,乃宣诏使镇南将军刘弘、征东大将军刘准、平南将军彭城王释与乔并力攻虓于许昌。舆弟琨率众救虓,未至而虓败,虓乃与琨俱奔河北。未几,琨率突骑五千济河攻乔,乔劫琨父蕃,以槛车载之,据考城以距虓,众不敌而溃。乔复收散卒,屯于平氏,河间王颙进乔镇东将军、假节,以其长子佑为东郡太守,又遣刘弘、刘准、彭城王释等率兵援乔。东海王越移檄天下帅甲士三万将入关迎大驾军次于萧乔惧遣子佑距越于萧县之灵壁刘琨分兵自荥阳率兵迎越,遇佑,众溃见杀。乔众遂散,与五百骑奔平氏。帝还洛阳,大赦,越复表乔为太傅军谘祭酒。越薨,复以乔为都督豫州诸军事、镇东将军、豫州刺史。卒于官,时年六十三。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三十一》) 10.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东海王越移檄天下/帅甲士三万/将入关迎大驾/军次于萧/乔惧遣子佑/距越于萧县之灵壁/ B. 东海王越移檄天下/帅甲士三万/将入关迎大驾/军次于萧/乔惧/遣子佑距越于萧县之灵壁/ C. 东海王越移檄/天下帅甲士三万/将入关迎大驾/军次于萧/乔惧遣子佑/距越于萧县之灵壁/ D. 东海王越移檄/天下帅甲士三万/将入关迎大驾/军次于萧/乔惧/遣子佑距越于萧县之灵壁/ 11. 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子洗马是太子侍从官,平时负责管理宫廷马匹,太子出行时充任先导。 B. 领指在本职之外另兼较低职位,范阳王是诸侯,兼任豫州刺史,故称领。 C. 假节即借用符节,持节者大都镇守一方,战时可以斩杀违犯军令的人。 D. 祭酒有首席、主管意,后指年高德劭、举足轻重的人,如军谘祭酒即军中首席幕僚,国子祭酒即国子监主管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乔初入仕途,屡次建立功勋。他参加灭吴之战,攻下武昌,参与诛杀杨骏,协助除掉贾谧,因而多次升迁,获封勋爵,官至散骑常侍。 B. 刘乔不惧权贵,敢于直言谏阻。齐王司马冏十分器重嵇绍,经常走下殿阶迎接,刘乔认为司马冏不该如此谦卑,当面质问加以阻止。 C. 刘乔反对矫诏,起兵联合抗击。司马越调动刘乔和司马虓的官职,刘乔认为这不是皇帝旨意,联合司马颙等人发兵许昌,进攻司马虓。 D. 刘乔争雄兵败,晚年仍获重用。司马越领兵三万入关迎驾,打败刘乔,护送惠帝还都洛阳,直到司马越死后,刘乔才再次获得朝廷任用。 13. 翻译下面语句。 (1)顷之,迁御史中丞。冏腹心董艾势倾朝廷,百僚莫敢忤旨。乔二旬之中,奏劾艾罪衅者六。 (2)乔以虓非天子命,不受代,发兵距之。颍川太守刘舆昵于虓,乔上尚书列舆罪恶。 【答案】10. B 11. A 12. D 13. (1)不久,刘乔调任御史中丞。司马囧的心腹董艾在朝廷极有权势,百官无人敢违背他的旨意。刘乔在二十天内,六次上奏弹勤董艾的罪过。 (2)刘乔认为任用司马虓并非天子诏命,不接受司马虓代理豫州刺史一事,起兵抵拒。颍川太守刘舆与司马虓亲近,刘乔上书尚书省列举刘舆的罪恶。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东海王”“越”“檄”“天下”“甲士”“关”“大驾”“军”“萧”“乔”“子佑”“萧县之灵壁”,虚词“于”“之”,再结合本句意思:东海王司马越向天下转发檄文,带领三万士兵,将要入关迎接皇上,大军驻扎在萧县,刘乔感到畏惧,派其子刘祜在萧县的灵璧抵抗司马越。句子可以断开为:东海王越移檄天下/帅甲士三万/将入关迎大驾/军次于萧/乔惧/遣子佑距越于萧县之灵壁/故答案为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平时负责管理宫廷马匹”说法错误,洗马:古代官名,即太子洗马。秦始置。汉时亦作“先马”。秦汉时为太子的侍从官,出行时在马前做先导,故名。没有“管理宫廷马匹”的职责。故选A。 【12题详解】 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D项,“直到司马越死后,刘乔才再次获得朝廷任用”说法错误,惠帝还都洛阳大赦天下后,司马越就上表举荐刘乔,刘乔在司马越去世之前已获得朝廷重用。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顷之”,不久;“迁”,调任;“腹心”,心腹;“势倾朝廷”,在朝廷极有权势;“百僚”,百官;“忤旨”,违背旨意;“二旬”,二十天;“罪衅”,罪过。(2)中的“以”,认为;“乔以虓非天子命”,刘乔认为任用司马虓并非天子诏命;“受代”,接受代理;“距”,抵拒;“昵”,亲近;“昵于虓”,状语后置句,与司马虓亲近;“列”,列举。 参考译文: 刘乔,字仲彦,南阳人。年轻时担任秘书即,建威将军王戎引他为参军。讨伐吴国的战役中,王戎派刘乔和参军罗尚渡过长江,攻陷武昌,回来后任荥阳令,升任太子洗马。因诛杀杨骏有功,赐爵关内侯,任尚书右丞。参与诛杀贾谧,封爵安众男,多次升官至散骑常侍。 齐王司马冏担任大司马,起初,嵇绍受到司马囧的器重,司马囧常走下殿阶迎接嵇绍。刘乔对司马冏说:“裴頠、张华遭到诛杀,朝臣都畏惧孙秀,所以不敢不接受财物。嵇绍现在对朝廷有什么威逼禁忌,而专门畜养裴家车牛、张家奴牌呢?乐彦辅来,您都不曾离开坐位,为什么偏偏对嵇绍敬意有加呢?”司马冏于是停止了这一举动。不久,刘乔调任御史中丞。司马冏的心腹董艾在朝廷极有权势,百官无人敢违背他的旨意。刘乔在二十天内,六次上奏弹勤董艾的罪过。董艾暗示尚书右丞苟晞罢免了刘乔的官职。张昌叛乱时,刘乔出任威远将军、豫州刺史,与荆州刺史刘弘共同征讨张昌。 惠帝西至长安,东海王司马越秉承皇帝旨意调任刘乔为安北将军、冀州刺史,派范阳王司马虓兼任豫州刺史。刘乔认为任用司马虓并非天子诏命,不接受司马虓代理豫州刺史一事,起兵抵拒。颍川太守刘舆与司马虓亲近,刘乔上书尚书省列举刘舆的罪恶。河间王司马颙得到刘乔上书,就宣布诏命派镇南将军刘弘、征东将军刘准、平南将军彭城王司马释与刘乔共同在许昌攻打司马虓。刘舆之弟刘琨带领军队解救司马虓,援军未至而司马虓已败北,司马虓就与刘琨一同逃向河北。过了不久,刘琨带领五千名精锐的骑兵渡河攻打刘乔,刘乔劫持了刘琨的父亲刘蕃,用囚禁犯人的栅栏车载着刘蕃,据守考城以抵杭司马虓,刘乔的士卒不敌对手而溃败。刘乔又收拢散兵,在平氏县屯兵。河间王司马颙进升刘乔为镇东将军、假节,任他的长子刘祜为镇东太守,又派刘弘、刘准、彭城王司马释等率兵增援刘乔。东海王司马越向天下转发檄文,带领三万士兵,将要入关迎接皇上,大军驻扎在萧县,刘乔感到畏惧,派其子刘祜在萧县的灵璧抵抗司马越。刘琨分兵从荥阳带领军队接应司马越,与刘祜遭遇,刘祜士卒溃散遭到杀害。刘乔的军队也随即溃散,带着五百个骑兵奔向平氏。元帝返回洛阳,大赦天下,司马越又上表请求让刘乔担任太傅军谘祭酒。司马越去世后,元帝又任刘乔为都督豫州诸军事、镇东将军、豫州刺史。刘乔死于官任,当时六十三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①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水路,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 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C. 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D. 全诗以“行舟”为线索,由挂帆离家始,至吴地烹鱼结,一路行来,写景叙事,自然流畅。诗中不着一“忆“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传达的含蓄隽永。 15. 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巧妙地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案】14. D 15. ①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 ②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事借的巧),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味道),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想之情。 ③巧妙地运用“鱼雁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D项,“至吴地烹鱼结”说法错误,作者还没有到达吴地,还在途中的船上。故选D。 【15题详解】 题干是“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巧妙地表达这种感情的”,是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和表达技巧能力。尾联“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意思是:船工捉得一条鲤鱼,据说它来自上游的乡关;赶快杀掉它吧,也许鱼腹中装着家书,书中写着手足的眷念。颔联颈联写景,尾联转入叙事。船工在行舟时捕得鲤鱼是很平常的事,诗歌的妙处在于诗人在“鲤”前加了“南来”二字,鱼是从家乡来的,然后借用这习见的事,通过《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抒发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事借得巧,典故用得巧,表达了深沉的抒情意味。 16.(1)<论语>十则》中,含有“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用蚯蚓“爪牙”不利、“筋骨”不强却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来证明用心专一的好处,用相反的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揭示用心不专的坏处。 (3)《道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道遥游。 【答案】 (1). (1)岁寒, (2).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 (2)蟹六跪而二螯; (4).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5). (2)若夫乘天地之正; (6). 而御六气之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凋、螯、鳝、御、辩。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