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焦作市普通高中2019—2020学年(上)新高三定位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9-09-06 16:37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莹,华阴人也。梁龙德中,始解褐为康延孝从事。后唐同光中,延孝镇陕州,会庄宗伐蜀,命延孝为骑将。将行,留莹监修金天神祠。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因遗一剑一笏觉而骇异明宗即位,以高祖为陕府两使留后,莹时在郡,以前官谒之,一见如旧相识,即奏署管记。高祖历诸镇皆从之,累使阙下,官至御史大夫,赐金紫。初,莹为从事,丁母忧,高祖不许归,以粗縗随幕,人或短之。及入相,以敦让汲引为务。监修国史日,以唐代故事残缺,署能者居职,纂补实录及修正史二百卷行于时,莹首有力焉。少帝嗣位,拜守中书令。明年,检校太尉本官,出为晋昌军节度使。是时,天下大蝗,境内捕蝗者获蝗一斗,给粟一斗,使饥者获济,远近嘉之。及契丹陷京城,契丹主迁少帝于北塞,莹与冯玉、李彦韬俱从。契丹永康王代立,授莹太子太保。周广顺初,遣尚书左丞田敏报命于契丹,遇莹于幽州。莹得见华人,悲怅不已,谓田敏曰:“老身漂零寄于此,近闻室家丧逝,弱子无恙,蒙中朝皇帝倍加存恤,东京旧第本属公家,亦闻优恩特给善价,老夫至死无以报效。”于是南望稽首,涕泗横流。未几,莹卒于幽州,时年六十七。莹初被疾,遣人祈告于契丹主,愿归骨于南朝,使羁魂幸复乡里。契丹主闵而许之。及卒,遣其子易从、家人数辈护丧而还,仍遣大将送至京师。周太祖感叹久之,诏赠太傅,仍赐其子绢五百匹,以备丧事,令归葬于华阴故里。
(节选自《旧五代史·赵莹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因遗一剑
一笏/觉而骇异/
B.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因遗一剑一笏/觉而骇异/
C.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因遗一剑一笏/觉而骇异/
D.功既集/忽梦/神召于前亭待以优礼/谓莹曰/公富有前程/所宜自爱/因遗一剑一笏/觉而骇异/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解褐,指脱去平民衣服,始任官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使其从者衣褐”中,褐指平民衣服。
B.实录,一般记录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或私人记录祖先事迹,是纪传体的一种。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奉行嫡长子继承制,但历史上并不都是由嫡长子继承皇位的。
D.稽首,《周礼》“九拜”里最隆重的拜礼,是臣子拜见君父的常见礼节。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莹提拔后学,着力修史。担任宰相之后,他就将提拔后学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又选拔他们中有能力的人员修补实录、正史。
B.赵莹治理蝗灾,方法巧妙。担任晋昌军节度使时,天下发生蝗虫灾害,他以捕捉蝗虫换发救灾粮食,获得成效,受到称赞。
C.赵莹他乡为官,心念故土。赵莹跟随少帝到了契丹,后担任太子太保,但是在见到中原来的使臣时,伤感不已,向南悲叹流泪。
D.赵莹客死他乡,归葬故里。赵莹六十七岁时在幽州去世,儿子和其他家人护送他的灵柩回到中原,并且得到周太祖的赏赐和追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初,莹为从事,丁母忧,高祖不许归,以粗縗随幕,人或短之。
(2)莹初被疾,遣人祈告于契丹主,愿归骨于南朝,使羁魂幸复乡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九日寄岑参(节选)
杜  甫
出门复入门,雨脚但仍旧。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轩,饭食错昏昼。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
[注]天宝十三年秋,长安一代“霖雨积六十余日”,关中大饥,农田淹没,“稼穑不可救”,诗正作于此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广项是(3分)
A.标题中的“九日”指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诗歌中的“东篱菊”“醇酎”“黄金花”等意象紧扣时令特点,但是又因霖雨积日而无法花满衣袖,写出了诗人心中的失望。
B.诗歌前四句中,“出门复入门”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诗人急切又无奈的心理;“思君令人瘦”句与“为伊消得人憔悴”相似,以形貌肖像的变化表现诗人思念情深。
C.第五至八句中,前两句写出诗人独坐家中心绪纷乱,饭食颠倒的生活状况;“寸步曲江头”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距离之短,却无法到曲江相见友人。
D.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
15.诗歌中“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句围绕“雨”写景抒情,相当巧妙,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离骚》中,屈原以众女比喻朝中群小,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诋毁正直的诗人,而荒唐的君王却“___________________”,让诗人忧愁痛苦。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百姓在异族统治下祭祀的场景,从侧面表达了北伐的迫切性。
(3)《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以“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写出了求学时同学和自己穿的衣服不同,表现了自己学习的艰苦。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近日,文章《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引起广泛关注。2月19日,主管汉字读音审定的教育部有关部门就此回应称:读音改变主要是考虑多数人的意见,也考虑了便于推广应用,但目前改编后审音表尚未经过审音委、标准委的审议,古汉语生僻音,还应以原读音标准。
几个古诗词用字的读音调整,为何叫人如此__________?诗词歌赋最讲究的就是韵律美,诗歌创作不过就是为了选择最合适的字,而最合适的字,显然是有着声、色、味等__________。古诗词中的异读词正音“正”了这么多年,忽然就因为读错的人多而从众了,想问一问:(        )
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语言文字因时因地的变化,其实早是无须敏感的常事。这些年,不少时代新语或网络流行语就成为汉语言文化中“__________”的“正词”,那么,校准或者改变一些汉字的拼音规则,自然也无须__________。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读音改变主要是考虑多数人的意见,也考虑了便于推广应用,但目前改编后审音表尚未经过审音委、标准委的审议,古汉语生僻音,还应以原读音为准。
B.读音改变主要是考虑便于推广应用,也考虑了多数人的意见,但目前改编后审音表尚未经过审音委、标准委的审议,古汉语生僻音,还应以原读音标准。
C.读音改变主要是考虑便于推广应用,也考虑了多数人的意见,但目前改编后审音表尚未经过审音委、标准委的审议,对于古汉语生僻音,还应以原读音为准。
D.读音改变主要是考虑多数人的意见,也考虑了便于推广应用,但目前改编后审音表尚未经过审音委、标准委的审议,对于古汉语生僻音,还应以原读音标准。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牵肠挂肚  权衡  登堂入室  大动肝火
B.耿耿于怀  考量  登堂入室  大惊小怪
C.牵肠挂肚  考量  无伤大雅  大动肝火
D.耿耿于怀  权衡  无伤大雅  大惊小怪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古诗词还需要韵律吗?作者也许是不会同意的。
B.这样做是不是符合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规律呢?
C.这是否尊重了诗词作者和违背了古诗词的音韵规律了呢?
D.诗作者答应吗?古诗词的音韵之美毛将焉附?
20.下面是某邀请函的草稿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来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5分)
尊敬的王教授,您好!贵校将于今年10月1日举行百年校庆活动。您德高望重、学识渊博,我们诚挚地邀请您惠顾母校。学校正在收集校友著作,您是否方便将您的大作敬赠给我们。校庆活动中,还想请您作大会发言,相信您的讲话一定会对青年学子有些许帮助。如果有特殊情况,请及时给我们说一声,谢谢!
21.下面这幅漫画是丰子恺先生在民国时期的作品,请仔细观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并概括漫画的寓意。(6分)

(1)画面内容(不超过60字)(3分):
(2)寓意(不超过40字)(3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3月17日,陈医生在动车上忽然听到广播紧急呼叫,有位乘客不舒服,急需医生帮忙救治,陈医生不假思索地去救治了患者。事后有目击者称,陈医生救治结束后却被乘务员要求出示医师证,因未随身携带医师证,她又被要求出示身份证和车票,并进行拍照存案,同时还得再写一份情况说明并签字画押。事情发生后,相关单位19日发出“致歉说明”。陈医生说,当时列车员的态度很好,只是按照流程在处置,列车员已经向她说明情况并表示了歉意。
此事引起了人们热议。
有人说,这样的做法寒了救人者的心,以后谁还敢救人呢?   
有人认为,列车工作人员是在规避自身风险,这里反映了法律、信任与道德的冲突。
也有人认为,公众需要学会从法律上看问题,不能只是站在道德的高点批判别人缺乏无私之心。
……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看法和理解?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