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0届高三第一次素质测试语文参考答案 1.C(A.“最终由周公建构完成”错,原文说“周公在西周立国之初就开启了礼乐文明的建构过程”。B.“儒家学派创始于孔子”,不能等同于“儒家学派就是孔子”,原文说“孔子反思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总结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选项变成了“儒家学派”,偷换概念,且“系统”无中生有。D.“形成于”错,“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是“中华天下体系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 2.A(论证话题错误,本文论证的是“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作者的逻辑是礼乐文明内蕴于儒学,所以前面用来较多的篇幅二者的关系,并对孔子“仁”“礼”关系做了分析,因而,要重建复礼乐文明,须从儒学入手,而儒学从近代以来又遭遇两方面的变化,故而作者最后期待儒学能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重建与生活的联系,这也是作者对标题提出的问题的回答。) 3.B(A.结论绝对化。C.原文是不断的因果推导,选项的开头变成了并列关系。D.原文只是说“关键所在”,不能推导出这一绝对化的观点。) 4.C(A.材料一,说是“要建设”,是未然,选项变成了已然。B.材料二,“这”指的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D.材料四,原文只是说“区域经济中的先发地区会形成强有力的“虹吸效应”,以更高的收益吸引着后发地区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流动汇集到中心城市。这就导致后发地区无法同步获得城市化红利,出现“被虹吸”的现象”,意思是先有发展的不均衡,才出现“虹吸效应”,而不是先有“虹吸效应”,才使某地区发展滞后。)5.C(“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最好,人民生活最幸福”无中生有。) 6.将自身优势和苏浙沪的优势紧密结合,破解“被虹吸”难题。建立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全面彻底地消除行政壁垒的阻碍。在与江苏、浙江临界的一些城镇建“产业合作示范区”,实现利益增进。 7.B(康百万的笑并不是对老汉的不屑于嘲弄。) 8.从人物形象上看,以黄河、洛水的瑰奇景象为捕鱼老汉的出场做铺垫,并衬托了老汉看似普通平凡,实则有大智慧的形象。从思想主旨上看,以黄河浑浊、洛水清澈交汇融合,暗示凡事皆应有所调和,有助于下文谋利亦须留余的主旨的传达。从表达效果上看,此段描写生动形象而富有文化气息,营造了历史文化的背景,调节了叙事节奏,丰富了文章内容。 9.“留余”是做事之法。无论捕鱼还是做生意,都不可过于贪婪,只图眼前利益,而要适可而止,从长计议。“留余”是发展之道。家族的昌盛,社会长远发展,都要考虑人与自然等各方面的和谐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留余”是做人之则。为人处世要修身养德,留有余地,福不可享尽,势不可使尽,心机不可用尽,这是中华民族应该世代传承的美德。 10.D(原文标点:景至,船舰碍轮不得进,长儒乃纵奇兵,水陆俱发,大破之,俘数千人。及获吴明彻,以功进位大将军。) 11.B(匈奴的最高统治者为单于。必修四《苏武传》中有“且鞮侯单于”。) 12.B(达奚长儒进位上大将军是在隋高祖登基之后。) 13.达奚长儒受任于北边边塞,遏制胡人,他共打了十四仗,所到之处,必定挫败敌人。(“鄙、遏、凡”各1分,大意2分) 长儒生性极为孝顺,他不吃不喝达到五天,哀伤憔悴超过礼制,身体几乎将要垮了,天子对他赞许叹赏不已。(“毁悴、殆、嘉”各1分,大意2分) 14.D(结尾写波底之月,传达出因月光之清冷孤寂而生的悲凉伤感,在淡泊凄清的秋水月色中化出淡淡的思念和叹惋,令人感慨万千,怅然若失。) 15.悲秋之情。深秋时节,淮河失去宏阔的气势,颍水潺潺似在呜咽,触发了诗人悲秋伤时之情。伤逝之情。光阴流转如电,草露倏忽而逝,十五圆月到十六即缺,皆令人不由感叹生命无常,短促易逝。怀人之情。欧公早逝,当年识翁之人,今存者只有自己及西湖波底之月而已,物是人非,表达了对恩师欧阳修的崇敬、怀念之情。 16.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7.C(凸显:清晰地显露,强调原本存在的事物更加清晰化。突显:突出地显露,强调的是原先看不到的事物突然地或者突出地显露。从“泯然众人”到“口碑危机”构成递进关系,故用“甚至”。 粗枝大叶:形容不细致,做事粗心大意。 粗制滥造: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 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 滔滔不绝:形容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 18.C 19.D(考虑与后文句式整齐,排除A、B。考虑与“发现素材”“创作作品”相照应,故选D。) 20. “共享自习室”并非新生事物 还是要找个图书馆、咖啡馆等特定的地方 专注学习的概率更高 21.关键信息:动画电影《哪吒》暑期大热并受好评。“国漫崛起”为时尚早。“国漫崛起”值得期待。 22.作文阅卷说明: 作文的关键是要回答“处于新时代的我们该怎样生活”,意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并且要结合“新时代”来谈。 辩证地看待“通过勤勉,丰富自己,成就自己”和“强健体魄,爱惜身体”,才能判为一类文。若能结合新时代很好地融入时代责任和使命,则判为一类文的高分。 一味地强调勤勉,甚至损害身体,不可取;为了身体,而放弃勤勉,无所事事,也不可取。单独论证一个方面最高二类。 如果抛开材料内容,笼统地谈生活观,判为三类。 如果抛开材料内容,另起炉灶,判为四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