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2019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王阳明语)不论是“心即理”还是“致良知”,从字面上看都具有很强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可表现为自我生命活力的释放,也可能表现为随心所欲、恣意妾为。所以,在心学体系里,王阳明对个体的主观意念做了限制,提出了明确的修养功夫论,这里的“知行合一”具有明显的道德内省标准,心有邪念,即是行恶。此外,“知行合一”作为一种自我要求更是为了避免知而不行,只满足于训话条理和口舌之争。“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耳!”(王阳明语)日本学者冈田武彦认为:“阳明学是培根之学’,偏重实行和事上磨炼,是其精神要旨所在,知而不行,只是不知,”企业家立“知行合一”之旨,便意味着严格自我要求的开始。 “知”有其独特的哲学含义,与“良知”相近,知行合一即表现为我的“良知”须化为真切实在的行为,而我的所作所为又都符合我的“良知”。这里有着怎样的境界寓意?知行合一的状态又具体化为“致良知”的过程,“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语)“归于寂”不是客观上的不存在,而是个体主观觉知的灭寂,即主观之间的隔绝,它表明一种我与万物相“绝”的状态,“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王阳明语)王阳明所说的“天下无心外之物”意味着使万物皆得吾心之理,也就是个体德性向客观事物的迁移,与之相对,这表明的是我与万物相“通”的状态,良知是个体的内在本质力量,“知行合一”就是把这种内在的本质力量,体现到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自体的中正向客观性的迁移,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会性存在。 在企业经管中,这意味着辩证理性的利他精神,企业有了这种利他精神,就能同时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幸福、企业盈利与顾客满意的目标。超越“小我”而观“大我”,人的视角和世界观都会随之发生变化,企业家收获经济成就的同时,也收获人格成就。企业家的最高形象如同“企业图腾”般存在,通过第一个阶段的自我修养达到第二个层次,也通过第一个阶段的言传身教,从而影响到每一个企业成员,“无为而民自化”。企业家的个人境界与企业的卓越发展同步并行,企业家的价值追求与员工的价值实现同道相益,这样的企业一定是长盛不衰、基业长青。 (摘编自《经营与管理》2019年第二期《“阳明心学”对现代企业经营的启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心即理”和“致良知”,是主观的东西,都表现为自我生命活力的释放和随心所欲、恣意妄为。 B. 王阳明所说的“天下无心外之物”意味着使万物皆得吾心之理,表明的是我与万物相“通”的状态。 C. 我的所作所为都要符合我的“良知”,而我的“良知”须化为我的所作所为,这是“致良知”的具体表现。 D. 如果把“知行合一”作为自我要求,目的虽然是避免知而不行,但只能满足于训话条理和口舌之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知行合一”的自我要求到超越自我的生命境界再到企业的经营境界层层深入论述。 B.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引用了王阳明的不少语录,增强了说服力,使论点更加明确。 C. 文章在分析具体概念时用了比较的手法,使概念的界定更加准确,使读者容易理解。 D. 文章用冈田武彦的看法来证明企业家践行“知行合一”要严格地从自我要求开始。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具有明显的道德内省标准,只要心有恶念,就是有恶行。 B. 王阳明自己也认为,良知之说来之不易,理解起来很容易,但实践起来却很困难。 C. 只要企业家的价值追求与员工的价值实现一致时,企业就会快速发展,长盛不衰。 D.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中的“归于寂”是客观存在,主观的隔绝。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析此类题,要将选项与涉及的原文信息进行比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品味语意是否改变,推理判断是否合理。本题选出“正确的一项是”,A 项曲解文意。联系原文“这种主观性可表现为自我生命活力的释放,也可能表现为随心所欲、恣意妾为”看,选项说“都表现为自我生命活力的释放和随心所欲、恣意妄为”,把“可能表现”说成“表现”,表意绝对。B项与原文第二段语意有关,是王阳明对“天下无心外之物”的理解,表述正确。C项,曲解文意。看原文第二段,可知具体化为“致良知”的是“知行合一”,其中的“知”,与“良知”相近,选项说,我的“良知”须化为我的所作所为,少了“行”的概念,表述范围失当。D项强加关系。联系第一段可知,原文意思是,“知行合一”作为一种自我要求是为了避免知而不行,避免只满足于训话条理和口舌之争。选项说,把“知行合一”作为自我要求,“只能满足于训话条理和口舌之争”,不合逻辑。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划出与选项相关的关键句,根据关键句,迅速串联上下文内容,从而理清文章思路,然后依据自己掌握的论点、论据和论证知识认真比对分析,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及其观点。本题选择“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项曲解文意。企业家“知行合一”要从严格自我要求做起。说冈田武彦的看法,是为了展现出企业家要有精神的认同和价值的认可,不是用来证明“企业家践行知行合一要严格地从自我要求开始”的。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如题干要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项曲解文意。从原文末尾看,企业要“长盛不衰、基业长青”,需要两方面条件,除了“企业家的价值追求与员工的价值实现同道相益”,还有“企业家的个人境界与企业的卓越发展同步并行”。C项说 “只要企业家的价值追求与员工的价值实现一致时,企业就会快速发展,长盛不衰”,是以偏概全,表意绝对。故选C。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自5G面世以来,人们最关注的话题就是,5G技术跟传统的3G、4G技术有什么区别?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介绍,传统的3G、4G技术主要影响人们的通信方式,而5G主要应用于“人-机-物”互联,将解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更多的是实现与垂直行业融合,提升垂直行业信息化水平,“5G的大规模应用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社会信息化水平将显著提升。人们每时每刻都能享受高速宽带网络冲浪服务,打破环境、时间限制。” 技术的进步往往是层累叠加,比如越来越快的处理器,越来越清晰的屏幕,以及越来越快的网络速度。这些变化甫一出现,便将带来革命,科技创新无疑会使这场革命加速。2019年将是5G元年,也将是5G竞争真正开始的一年…… 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彭木根表示,“人-机-物”互联未来将成为常态,物联网或成为最大的主战场,各种物联应用将层出不穷,同时,彭木根也提醒,5G技术在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因其特有性质,也将带来信息安全和用户个人隐私等方面的问题。 (摘编自《全国两会“联姻”5G:科创引擎轰鸣,强国未来可期》,2019年3月3日,人民网) 材料二: 我国1G-5G的发展历程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3月6日) 材料三: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消息,近期,西班牙、德国、奥地利、阿联酋等多国业界相继表示,不会排斥中国企业的5G技术,越来越多的国家表示将向中企5G技术打开大门。当前,全球移动通信网络正面临从4G向5G过渡的关键时刻。5G具有速度高、反应快容量大等特点,有助于大幅提升沟通效率,在与其他行业结合后,能够加速产能转换与技术创新。5G的到来,将为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重大变革。目前,在5G标准版本中,中国企业占有重要份额,并在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组网、车联网等关键技术方面具备领先优势。中国有可能成为最先实现5G商用的国家。为了抢占先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在这个技术进步的潮流中落后。欧洲等地区业界以及舆论普遍指出,排斥中国企业可能导致自身5G普及的速度变慢,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所谓因“安全原因”而对中企采取压制的做法,业界广泛表示,网络安全的未来应该取决于事实而非臆断和凭空指摘。欧盟委员会警告“不要在片面分析事实的基础上”做出决定。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80年代末国内出现的移动电话属于1G时代的产物,可移动通话,不可发送短信。 B. 从1G时代到3G时代,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传送速度越来越快,传送内容越来越丰富。 C. 由于4G技术开始传送视频、智能性更高、费用更便宜,其用户数比3G时代的两倍还多。 D. 5G技术与前几代通信技术相比,不仅速率高、容量大、时延低,而且可促使万物互联。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5G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将显著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能加速产能转换与技术创新。追赶此轮技术进步潮流,就可能占据先机。 B. 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5G商用技术的国家,在5G标准版本中,中国企业占有重要份额,在一些关键技术方面具有领先优势。 C. 2019年是5G元年,拉开了5G竞争序幕,面对技术革新、互利共赢的潮流,海外各国纷纷对中企5G技术打开大门。 D. 5G技术是把双刃剑,它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其技术信息安全和用户个人隐私的问题也受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诟病。 6. 5G时代为什么被称为“物联网时代”?5G时代来临,我们应如何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C 5. A 6. 5G主要应用于“人-机-物”互联,将解决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即万物互联。(1)叠加技术进步,加强科技创新。(2)保持领先优势,引导技术潮流。(3)破除藩篱,交流互通。(4)拥抱合作,互利共赢。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联系文章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进行比对分析,找出选项内容与材料具体内容的区别,且要注意题干要求。要选“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项认为“4G技术开始传送视频”,理解错误。从材料二表格内容看,3G时代就可以传输视频了。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注意准确解读文本,对文章所述的事件或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并将选项和原文相关语句加以比对,明确选项在设题方面的陷阱,逐一分析判断。要选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需逐一审读和比对。,B项认为,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5G商用技术的国家,将未然误做已然,表述错误,原文是“中国有可能成为最先实现5G商用的国家”;C项“海外各国纷纷对中企5G技术打开大门”,表述扩大了范围,原文是“一些国家”;D项“5G技术是把双刃剑……也受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诟病”表述错误,美国等西方国家诟病的不是5G技术,是对中国5G的臆断和凭空指摘。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本题是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题时要审清题干,找出关键词语,把握答题方向;然后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理清要点,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或段落,并将需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概括。第一问:结合“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彭木根表示,“人-机-物”互联未来将成为常态,物联网或成为最大的主战场,各种物联应用将层出不穷”等句子可以把握。第二句:结合“技术的进步往往是层累叠加,比如越来越快的处理器,越来越清晰的屏幕,以及越来越快的网络速度”、“中国企业占有重要份额,并在大规模天线、超密集组网、车联网等关键技术方面具备领先优势”、“为了抢占先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在这个技术进步的潮流中落后……排斥中国企业可能导致自身5G普及的速度变慢”等句子可以具体把握。按要求分条简要概括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