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 1.D(“与其他国家的笺纸一样承载着……使命”表述有误,由原文“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国家将笺纸……人文情怀的使命”可知。) 2.B(文章没有采用引用论证。) 3.D(A“只要……就……”说法绝对;B 笺纸的出现不仅有印刷技术的因素,也有人的审美追求因素,选项以偏概全;C 因果倒置。) 4.A(扩大范围,“人们”应为“学生”。) 5.B(“没必要再用移动支付来代替”错。) 6.积极影响:①改变了人们的支付方式,催生了新的产业,为网络购物等提供了必要条件。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让生活更方便快捷。③改变了民俗习惯, 出现了线上抢红包、扫“福”字等新的习俗。 最大隐患:安全问题。一是个人信息安全,二是资金安全。 (积极影响一点 1 分,答出三点给 3 分;隐患 3 分,其中只答“安全问题”而不分 析给 1 分,分析时只涉及信息安全给 2 分,只涉及资金安全给 2 分) 7、B(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并非表现作 者“近乡情怯”的担忧,“泰山……”句表达出一般意义上的“还乡”对“我”来说没有 任何意义,发出了作者内心的感慨。) 8、①树可以静止,一直停留在出生的地方,而自己却一生漂泊行走,太累;② 树不用寻根,根和树为一体,而自己却远离了自己的根——故乡;③树有自尊自 信,对自身处境和遭遇从不抱怨,而自己却难以坦然面对生活。 9、①从表达技巧看,一语双关,“中国在我墙上”既指中国地图挂在墙上,也指 故乡对“我”而言仅仅停留在墙上,可望而不可即,一般意义上的“还乡”对“我”来 说没有任何意义,抒发出了作者内心的感慨。②从行文思路看,“中国在我墙上” 是文章的线索,作者由看墙上的中国地图,引发出对于“根”的追问,对“还乡”意 义的理解,最终感慨“中国只是在我墙上”,引人思考。③从情感方面看,能够更 形象地抒发一个离开故乡 44 年的漂泊者对于“还乡”的感慨,不断寻觅故乡,但 故乡只是“在我墙上”,沧桑变幻,物是人非,有国却没了家,表现内心的无奈与 惆怅,矛盾与纠结。 10.D【解析】断句时,要根据上下文,通览全句,在整体理解句意的基础上, 注意人物、事件以及表示时间、官职的关键词,注意表意的逻辑关系。A 项," 反"当从上,"帝"当从下,不能误为"反帝";"灵 耀"当从下,为"灵耀不拜";以 上错误,B、C 两项各有一处;D 项无误。标点如下:汴将李灵耀反,帝务息人, 即授以汴宋节度留后,灵耀不拜,引魏博田承嗣为援。诏燧与淮两李忠臣讨之。 师次郑,灵耀多张旗帜以犯王师。 11.D【解析】根据文意,这里是"君王的臣民"之意。 12.A【解析】"歼灭缺乏战斗力的田悦大军",不正确。原文中说田悦打败杜如江,并乘胜进逼汴州。所以"缺乏战斗力"的说法不成立。 13.(1)马燧说:"你认为我是在欺骗你吗?如今相距不过几步远,可以射死我。 "解开衣服把胸膛给他看。(句意通顺 2 分,"以""披""示"各 1 分。) (2)曾经怀疑马公能使田悦困窘,今天看他制服敌人,本来就有超过别人的地 方,我远远比不上他啊!(句意通顺 2 分,"窘""固""逮"各 1 分。) 【参考译文】 马燧,字洵美。大历年间,汴州将领李灵耀反叛,皇帝只求息事宁人,就授 任李灵耀为汴宋节度留后。李灵耀不接受任命,招引田承嗣作为援助。皇帝下诏 命令马燧和淮西节度使李忠臣会合讨伐李灵耀。军队驻扎在郑地,李灵耀多多张 挂旗帜来进攻官军,李忠臣的军队溃败西逃。马燧军队屯驻在荥泽,郑人看到后 很震惊。李忠臣将要撤回,马燧制止了他,李忠臣才回来收拾逃散的士兵,重振 军威。李忠臣从汴南行进,马燧从汴北行进,在西梁固打败叛贼。李灵耀率领精 兵八千人,号称"饿狼军",马燧孤军作战打败他们,进军到浚仪。当时,河阳兵 是诸军中最强的,田悦率两万兵援助李灵耀,打败了永平军将领杜如江等,乘胜 进军到离汴州三十里处屯驻。李忠臣会合各路军队作战失利,马燧出奇兵攻击敌 军,田悦单人匹马逃走,汴州平定。调任河东节度留后,晋升节度使。太原自鲍 防失败后,兵力弱小,马燧招募仆役,得到几千人,都补充为骑兵,教授他们战 斗,几个月后成了精兵。制造铠甲一定按长短分三种规格,使士兵穿着合体,以 便快速前进。制造战车,蒙上狻猊图案,在车后安有戟,行军时用来装运兵器, 宿营时就作为营阵,遇到险阻时就用来阻挡敌军冲击。兵器锐利军需完备。过了 一年,开辟广场,集中三万军队进行演练,威震北方。建中二年,入朝京师,封 为豳国公,返回军中。李怀光在河中反叛,皇帝下诏任命马燧为河东保宁、奉诚 军行营副元帅,与浑瑊、骆元光合兵讨伐他。当时国内发生蝗灾,军队粮食短缺, 物价飞涨,朝中很多大臣请求赦免李怀光,皇帝犹豫不决。马燧认为"李怀光图 谋叛逆为时已久,反复无常不能信任。河中在京城附近,放过他有损国威,无法 向天下交代",于是离开军队入朝,主动向天子进言说:"如果能得到三十日粮食, 足以平定河中。"皇帝同意。贼将徐廷光驻守长春宫城。马燧考虑长春攻不下, 那么李怀光就会固守,长期攻城伤亡必多,于是挺身来到城下会见徐廷光。徐廷 光畏惧马燧的威名,在城上拜见。马燧看见他的内心已经屈服,慢慢说道:"我 从朝廷来,你可以面向西边接收诏命。"徐廷光拜了两拜。马燧说:"公等朔方将 士,从安禄山以来,功高天下,为什么抛弃这些做灭族的行径呢?如果听我的话, 不仅能免除灾祸,还可实现富贵。"徐廷光没有回答,马燧说:"你认为我是在欺 骗你吗?如今相距不过几步远,可以射死我。"解开衣服把胸膛给他看。徐廷光 感动哭泣,全军都流泪,当即率领军队投降。马燧率领几个人马进入长春宫城, 众人大喊道:"我们又成为朝廷的人了!"浑瑊也自认为比不上他,感叹说:"曾 经怀疑马公能使田悦困窘,今天看他制服敌人,本来就有超过别人的地方,我远 远比不上他啊!" 14. C(C 项,“声色的角度”错,应是“虚实结合的角度”。“鸟下绿芜”“蝉鸣黄叶”是 诗人看到的景色,是实写; “秦苑夕”“汉宫秋”是联想,是虚写。) 15. 诗人宦游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 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扣思乡)颔联写晚眺远景,夕照之际,蓦然凉风突起, 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描摹, 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 象入神地传达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为国家局势而愁。(扣忧国)颈联 中,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鸟,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 王朝的更替,世事的沧桑变化,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 吊古之情油然而生。(扣吊古)(每点 2 分,其中情感 1 分,分析 1 分)附: “万里愁”是 指无尽空间上的绵绵之愁,全诗首联“似汀洲”写思乡之愁;颔联一语双关,既写自 然景物,又暗喻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暗含了忧国之愁;颈尾两联 贯通古今,以王朝更替表达吊古之愁。 诗歌翻译: 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汀洲。乌云刚刚浮起 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秦汉宫苑, 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在枯黄叶间鸣叫。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 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16、(1)呼尔而与之 蹴尔而与之 (2)一肌一容 尽态极妍 (3)何方圜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 17、D(A.结构混乱;B. 结构混乱、语序不当;C.成份残缺、语序不当。) 18、B(B 项才与后面解说“新” “近” “精” “实”相承接。) 19、A(有滋有味:指十分有味道,生动。津津有味:形容吃东西有滋味或讲话特别有 兴趣。翻来覆去:原指来回翻身,现用来形容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呶呶不休:唠唠 叨叨,说个不停。耳闻目睹:亲耳听到,亲眼看见。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 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 毫没有事实根据。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晃就消逝。浮光掠影:比喻观察不细 致,学习不深入,印象不深刻。) 20、答案:①在时间上有很强的互补性(2 分); ②冬季阳光强度小而风大(2 分);③晴朗的白天由太阳能发电装置发电(2 分) 21、 【示例一】骤雨初歇,林间的积雨静静地躺在地上,天边透露出了一丝霞 光,眼看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袅袅地飞上霄汉。 远方的妇人,携 带着佳肴,步入东边田间。【示例二】细细的雨不紧不慢地一丝丝从天空中被阳 光抽走,广漠无际的水田,几只白鹭悠然自得地飞过,幽幽密密的夏木,黄鹂清 脆婉转的叫声点亮了心中那份闲适宁静,独坐山林之中,幽栖松林之下,怡然自 乐,悠然千年。(6 分,答案合理且语言优美即可)(本题难度中等,考查扩展语 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解答本题,首先要对(积雨辋川庄作)这首诗的 意境、内容和情感有大概的了解,然后根据诗歌中前两联的景物,抓住“空林”" 烟火""水田”"白鹭”"夏木”"黄鹂”等进行想象描写,要能体现"清新明净”的特点和 “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注意使用修辞手法,把握给出的意象特征和体现的情感 特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