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洞字仲通,开封祥符人。自幼开悟,卓荦不群。时,赵元昊叛扰边。关、陇萧然,困于飞挽,且屡丧师。仁宗太息,思闻中外之谋。洞以布衣求上方略,召试舍人院,擢试将作监主簿。举进士中第,调颖州推官。民刘甲者,强弟柳使鞭其妇,妇以无罪死。吏当夫极法,知州欧阳修欲从之。洞曰:“律以教令者为首,夫为从,且非其意,不当死。”众不听,洞即称疾不出,不得已谳于朝,果如洞言,修甚重之。晏殊知永兴军,奏管勾机宜文字。殊儒臣,喜客,游其门者皆名士,尤深敬洞。殊晚节骤用刑幕府无敢言洞平居与殊赋诗饮酒倾倒无不至当事有官责持议甚坚殊为沮止洞亦自以不负其知出知棣州,转尚书祠部员外郎。河北东路民富蚕桑,契丹谓之“绫绢州”,朝廷以为内地不虑。洞奏:“今沧、景,契丹可入之道,兵守多缺,契丹时以贩盐为名,舟往来境上,此不可不察。愿度形势,置帅、增屯戍以控扼之。”英宗即位,转度支员外郎。英宗哀疚,或经旬不御正殿,洞上言:“陛工春秋鼎盛,初嗣大统,岂宜久屈刚健,自比冲幼之主。当躬万机,揽群材,以称先帝付畀①之意,厌元元②之望。”大臣亦以为言,遂听政。对便殿称旨,英宗遂欲进用,大臣忌之,出为江西转运使。江西荐饥,征民积岁赋,洞为奏免之。又民输绸绢不中度者,旧责以满匹,洞命计尺寸输钱,民便之。移淮南转运使。淮南地不宜麦,民艰于所输,洞复命输钱,官为籴麦,不逾时而足。自以年不能永,教诸子部分家事。未几卒。 (选自《宋史·张洞传》,有删改) [注]①付畀(bì):托付。②元元:百姓。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殊晚节骤用刑/幕府无敢言/洞平居与殊赋诗饮酒/倾倒无不至/当事有官责/持议甚坚/殊为沮止/洞亦自以不负其知/ B. 殊晚节骤/用刑幕府无敢言/洞平居与殊赋诗饮酒/倾倒无不至/当事有官责持议甚坚殊为沮止洞/亦自以不负其知/ C. 殊晚节骤用刑/幕府无敢言/洞平居与殊赋诗/饮酒倾倒无不至/当事有官责持议甚坚殊为沮止/洞亦自以不负其知/ D. 殊晚节骤/用刑幕府无敢言/洞平居与殊赋诗饮酒/倾倒无不至当事/有官责持议/甚坚/殊为沮止洞/亦自以不负其知/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代平民多穿麻、葛等的织物,故布衣可以借指平民,后多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B. 契丹是古代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C. 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正殿指皇帝到正殿举行祭祀活动。 D. 听政,古代帝王或摄政的人上朝听取臣子的报告,并决定政事或坐朝处理政务。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洞富有智慧,卓越不凡。边疆有人作乱不稳定,皇帝寻求朝野谋略,张洞献策;在颍州做官时,他对一桩命案的见解与朝廷不谋而合。 B. 张洞深得器重,正直敢言。欧阳修曾是他的上司,很器重他;晏殊把他作为上宾,两人无话不谈,但是张洞在一些原则问题上并不迎合晏殊。 C. 张洞忠于职守,犯颜直谏。河北东路的百姓靠养蚕致富,朝廷因为此地在内地,放松戒备,他勇于指出;皇帝有不当之处,他勇于批评。 D. 张洞关心百姓,为政务实。他任江西转运使时,江西闹饥荒,他纠正朝廷的一些不利于百姓的做法;他在淮南任官时,同样根据实情办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春秋鼎盛,初嗣大统,岂宜久屈刚健,自比冲幼之主。 (2)又民输绸绢不中度者,旧责以满匹,洞命计尺寸榆钱,民便之。 【答案】10. A 11. C 12. C 13. (1)陛下正当盛年,刚继承皇位,怎么能长时间显示柔弱,把自己当作年幼的君主。(2)另有老百姓缴纳绸绢不合格的,过去责罚满匹,张洞命令按欠缺的尺寸补交钱,百姓感到方便。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晏殊晚年爱用酷刑,幕僚没有人敢劝阻。张洞平时和晏殊赋诗饮酒,喝醉后无所不谈,一旦遇到官事,张洞能坚持自己的意见,晏殊被他阻止(改变自己的做法),张洞也自认为没有辜负晏殊的知遇。句中,“骤用刑”意思是(晏殊晚年)突然爱用酷刑。“骤”与“用刑”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赋诗饮酒”是联合短语,是句在的谓语,中间不需要停顿。排除C项。分析可知A项断句正确。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C项,“御正殿指皇帝到正殿举行祭祀活动”分析错误,御正殿指皇帝到正殿上朝。故选C。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河北东路的百姓靠养蚕致富”与原文不符,原文“河北东路民富蚕桑”意为“河北东路的百姓养蚕织绢的很多”。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与特殊句式的翻译:(1)春秋,指生命;嗣,继皇位;岂,怎么。(2)度,标准;责,责罚;便,感到方便。“旧责以满匹”省略句式,省略了主动者。 参考译文: 张洞字仲通,开封祥符人。张洞从小就聪明,卓越不凡。当时,赵元昊反叛扰乱边疆。关、陇一带萧条,粮草运送不便,并且多次作战失利。宋仁宗叹息,考虑听听朝野的谋略。张洞凭着平民的身份请求呈献方针策略,召他在舍人院考试,提升任用将作监主簿。考中进士,调任颖州推官。有一个叫刘甲的百姓,强迫弟弟刘柳鞭打妻子,结果妇人被无辜打死。官员判她丈夫极刑,知州欧阳修准备听从。张洞说:“按照法律规定命令打人的人是首犯,妇人的丈夫是从犯,并且不是他的本意,不应判死罪。”众人不听从,张洞马上称病不上班,不得已报朝廷审判定罪,果然如张洞所说的,欧阳修很器重他。晏殊做永兴军知军,上奏张洞管理机宜文字。晏殊是儒臣,喜好宾客,来往他的处所的都是知名人士,特别敬重张洞。晏殊晚年爱用酷刑,幕僚没有人敢劝阻。张洞平时和晏殊赋诗饮酒,喝醉后无所不谈,一旦遇到官事,张洞能坚持自己的意见,晏殊被他阻止(改变自己的做法),张洞也自认为没有辜负晏殊的知遇。出朝做棣州知州,转任尚书祠部员外郎。河北东路的百姓养蚕织绢的很多,契丹人称之为“绫绢州”,朝廷认为位处内地不必戒备。张洞上奏说:“现在沧、景两地,是契丹可能侵入的路线,士兵防守多有漏洞,契丹人经常以贩盐为名,乘船往来境上,这不能不警惕。希望审时度势,设置将帅、增加驻兵来控制它。”宋英宗登上皇位,调任度支员外郎。宋英宗居丧哀痛,有时十几天不到正殿上朝,张洞上奏说:“陛下正当盛年,刚继承皇位,怎么能长时间显示柔弱,把自己当作年幼的君主。应当亲自处理政务,招揽各种人才,来符合先帝托付的心意,满足老百姓的愿望。”大臣也这样劝说,宋英宗于是处理政事。便殿召对符合皇帝的意思,宋英宗于是想重用他,大臣忌恨他,出朝做江西转运使。江西多次闹饥荒,朝廷要征收百姓积欠的赋税,张洞替百姓上奏予以免除。另有老百姓缴纳绸绢不合格的,过去责罚满匹,张洞命令按欠缺的尺寸补交钱,百姓感到方便。调任淮南转运使。淮南的土地不宜种麦,老百姓难于缴纳麦子,张洞又命令百姓交钱,由官府代为买麦子,还不到限期就缴足了。自认为活不久了,就教孩子们安排家事。不久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塞 上 寇 准 春风千里动,榆塞雪方休。 晚角数声起,交河冰未流。 征人临迥碛①,归雁别沧州。 我欲思投笔,期封定远侯②。 [注]①碛(qì):指沙漠。②定远侯,班超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为西域回归,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封定远侯。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扣题写春到人间,边塞雪停;“方”字突出边塞下雪持续时间之长。 B. 颈联写征人临边、归雁北飞,表达了对戍边生活的厌倦与对故乡的思念。 C. 诗人通过对春天塞雪、冰河、迥碛等的描写,突出了边地的荒凉、严寒。 D. 全诗结构严谨,描写客观,景象阔远,气势雄浑,语言质朴,情感沉郁。 15. 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尾联运用典故,汉代班超出击匈奴,出使西域,建立功勋,被封为定远侯。实际上是说自己想要投笔从戎,希望像当年班超一样建功立业。表明了自己愿意为国效力的雄心。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表达了对戍边生活的厌倦与对故乡的思念”这一表述不当,脱离诗歌内容。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本题中,尾联“我欲思投笔,期封定远侯”的意思是:我准备扔掉笔参加军队,期望可以立下大军功。注:投笔,定远侯,化用了东汉班超投笔从戎立下军功被封为定远侯的典故。表达自己希望像当年班超一样建功立业、为国效力的雄心。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通过写戴高帽、配饰品来表明诗人追求高洁品质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诗(词)文与酒结缘,似乎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传统。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一句,借酒抒怀;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________”一句,借酒抒发思乡之情。 【答案】 (1). (1)高余冠之岌岌兮 (2). 长余佩之陆离 (3). (2)但见悲鸟号古木 (4). 雄飞雌从绕林间 (5). (3)一尊还酹江月 (6). 浊酒一杯家万里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岌、尊、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