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掞之,字子实,建州建阳人。自幼有大志。师胡宪,与朱熹游。以乡举试礼部不第。尝客衢守章杰所。赵鼎以谪死其子汾将丧过衢杰雅憾鼎又希秦桧意遣翁蒙之领卒掩取鼎平时与故旧来往简牍蒙之先遣人告汾焚之逮至一无所得。杰怒,治蒙之,拘汾于兵家所,且以告桧。掞之以书责杰,长揖径归。筑室读书,榜以“艮斋”,自是人称曰艮斋先生。 乾道中,诏举遗逸,刺史芮烨表其行谊,特诏召之,拔之力辞。时宰相陈俊卿,闽人也,雅知掞之,招之甚力。乃以布衣入见,极陈当时之务,大要劝上以修德业、正人心、养士气为恢复之本。上嘉纳之,赐同进士出身,守太学录。 先是,学官养望自高,不与诸生接。掞之既就职,日进诸生教诲之,又增葺其舍,人人感励。掞之请废王安石父子从祀,追爵程颢、程颐,列于祀典,不报。复言“太学之教宜以德行经术为先,其次则通习世务。今乃专以空言取人”,又不报。遂丐去。掞之累疏以谏,移疾杜门,遗书陈俊卿责其不能救止,语其切。遂以迎亲请归,行数日,罢为台州教授。掞之在朝不能半岁,既归,喟然叹日:“上恩深厚如此,而吾学不足以感悟圣意。”乃日居艮斋,条理旧闻,以求其所未至。 其居家,谨丧祭,重礼法。从父有客于盘者,千里迎养,死葬如礼。每遇岁饥,为粥以食饥者。请官米以贷民,至冬取之以纳于仓。部使者素敬掞之,捐米千余斛假之。岁岁敛散如常,民赖以济。 与人交,嘉其善而救其失。后进以礼来者,苟有寸长,必汲汲推挽成就之。至或訾其近名,则蹙然日:“使人而避此嫌!为善之路绝矣”病革,母视之,不巾不见。以书召朱熹至,委以后事而诀。卒,年五十八。 后上思其直谅,将召用之,大臣言已死,乃赠直秘阁。 (节选自《宋史·魏掞之传》,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A. 赵鼎以谪死/其子汾将丧过衢/杰雅憾/鼎又希秦桧意/遣翁蒙之领卒掩取鼎/平时与故旧来往简牍/蒙之先遣人告汾焚之/速至一无所得 B. 赵鼎以谪死/其子汾将丧过衢/杰雅憾鼎/又希秦桧意/遣翁蒙之领卒掩取鼎平时与故旧来往简牍/蒙之先遣人告汾焚之/逮至一无所得 C. 赵鼎以谪死/其子汾将丧过衢/杰雅憾鼎/又希秦桧意/遣翁蒙之领卒掩取鼎/平时与故旧来往简牍/蒙之先遣人告汾焚之/逮至一无所得 D. 赵鼎以谪死/其子汾将丧过衢/杰雅憾/鼎又希秦桧意/遣翁蒙之领卒掩取鼎平时与故旧米往简牍/蒙之先遣人告汾焚之/逮至一无所得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部:掌管朝廷的重要礼节、主持科举考试、负责接待外宾等,其职能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外交部。 B. 太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太学到宋代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学制,隶属国子监。 C. 从祀:指古代宗庙条祀中,常设的、次于主要祭祀对象但与其密切关联的祭祀对象如孔庙中除主祭孔子外,还附祭历代言方认可的儒家圣贤。 D. 移疾:上书称病,为居官者因为身体有病而被迫辞职。古人还常用致仕、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掞之为人正直,不畏强权。他虽然客居在太守家中,但太守为报复赵鼎并迎合秦桧,不但治了翁蒙之的罪,并拘禁了赵鼎的儿子赵汾,魏掞之写信斥责章杰。 B. 魏掞之幼有大志,品行高尚。他参加礼部考试没有考中,后因其德行被征召入朝魏见皇上,他的建言受到皇上赞许,被赐予同进士出身。 C. 魏掞之潜心股駅,重视教育。他任职太学明间,亲自教诲学生,主张太学应把培养学生德行和传授经学知识放在首位,所以请求朝廷把程颗、程列入从祀大典。 D. 魏掞之举贤进能,不避嫌疑。他对于登门拜访的后学之士,即使略有才能,也竭力举荐成就他,但也因此招致有些人的诋毁。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掞之既就职,日进诸生教诲之,又增茸其舍,人人感励。 (2)部使者素敬之,指米千余解假之,岁岁敛散如常,民赖以济。 【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魏掞之任职以后,每天都亲自教授课程,对他们加以教诲,还增修学含,学生都受到感动激励。 (2)部使者向来数重魏掞之,拿出一千多斛米借给他,他年年都收发谷米,百姓依靠这得到救助,渡过难关。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赵鼎以谪死/其子汾将丧过衢/杰雅憾鼎/又希秦桧意/遣翁蒙之领卒掩取鼎平时与故旧来往简牍/蒙之先遣人告汾焚之/逮至一无所得”的意思是:赵鼎因贬谪死去,他的儿子赵汾扶持灵柩经过衢地。章杰一向就怨恨赵鼎,又为了迎合秦桧的意愿,就派遣翁蒙之带领士兵出其不意地夺取赵鼎平时同老朋友的往来书信。翁蒙之提前派人告诉赵汾,让他焚烧了这些信件,等到翁蒙之到后一无所获。其中,“赵鼎”、“其子汾”、“杰”、“蒙之”都是人名,做句子主语,前边都应断开;“杰雅憾鼎”主谓宾俱全,其后断开,排除AD;“又希秦桧意”为目的状语,其后断开;“遣翁蒙之领卒掩取鼎平时与故旧来往简牍”语意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D项,“移疾:上书称病,为居官者因为身体有病而被迫辞职”表述错误,应为“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所以请求朝廷把程颗、程列入从祀大典”强加因果。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既”,已经;“日”,名词作状语,每天;“茸”,修建。第二句中,“素”,向来;“假”,借;“赖”,依靠。 参考译文: 魏掞之,字子实,建州建阳人。从小就志向远大。他拜胡宪为师,与朱熹交往。以举人身份参加礼部考试,没有考中。魏掞之曾经客居在衢州太守章杰那里。赵鼎因贬谪死去,他的儿子赵汾扶持灵柩经过衢地。章杰一向就怨恨赵鼎,又为了迎合秦桧的意愿,就派遣翁蒙之带领士兵出其不意地夺取赵鼎平时同老朋友的往来书信。翁蒙之提前派人告诉赵汾,让他焚烧了这些信件,等到翁蒙之到后一无所获。章杰大怒,就治翁蒙之的罪,把赵汾拘捕在兵营,并且把这件事汇报给秦桧。魏掞之就写信斥责章杰,作揖后径自回到家中。建造房舍用以读书,书房匾额为“艮斋”,从这以后,人们都称他为艮斋先生。 乾道年间,朝廷下诏各地举荐遗落民间的贤能之士。建州刺史芮烨上表称赞他的德行,朝廷特地下诏征召他,魏掞之坚决拒绝。当时的宰相陈俊卿,是福建人,向来了解魏掞之,竭力邀请他。魏掞之就凭平民的身份进入朝廷谨见皇上,尽力上言国家的当务之急,要意是劝勉皇上把修养德行、修正民心、培养士人节操作为复兴国家的根本。皇上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赐给同进士出身,让他担任太学录。 在他以前,学官都重视虚名,自高自大,不与学生接近。魏掞之任职以后,每天都亲自教授课程,对他们加以教诲,还增修学舍,学生都受到感动激励。魏掞之请求废止王安石父子的从祀资格,追加程颢、程颐爵位,并把他们列入从祀之中,这一请求没有得到回复。他又进言说“太学的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和经学知识,其次是让学生学习治理国家的知识。现在国家却专以空谈选人”,又没有得到答复。于是他就请求离开朝廷。魏掞之反复上疏进谏,并称病闭门不出,同时给陈俊卿写信,责备他不能纠正制止这种歪风邪气,语气非常急迫。于是他又以迎养父母为借口请归故里,走了几天后,被罢为台州教授。魏掞之在朝廷任职不到半年,回到乡里后,感慨叹息说:“皇上的恩德如此深厚,可是我的学识却不能够感动皇上。”于是就天天生活在艮斋,整理往昔的典籍,来寻求自己还未曾涉猎的知识。 魏掞之在家中生活,重视丧祭和礼法。他有一个客居南方的叔父,不远千里迎接奉养,死后按亲生父母的礼节送葬。每当遇到荒年,他就熬粥给饥民吃。请求把官米借给百姓,到了冬季再收取储存进仓库。部使者向来敬重魏掞之,拿出一千多斛米借给他,他年年都收发谷米,百姓依靠这得到救助,渡过难关。 魏掞之与他人交往时,善于表扬他人优点,补救他人不足。对于按礼节来拜访的后生,只要他有一点长处,一定加以提拔举荐,从而成全他。以至有人诋毁他追求好的名声,他就局促不安地说:“假使人们都回避这种嫌疑,做善事的途径就会因此而断绝。”病重后,母亲去探望他,他不戴好头巾就不会见母亲。写信让朱熹来,把后事托付给他后与他诀别。去世时,五十八岁。 后来,皇上考虑到他正直诚信,要征召起用他,大臣说他已经去逝,就追赠他直秘阁一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贈行 [宋]辛弃疾 少日春风满眼,而今秋叶辞柯。便好消磨心下事,莫忆寻常种后歌。可怜白发多。 明日扶头②颠倒,倩谁伴舞婆娑。我定思君拚③瘦损,君不思兮可奈何,天寒将息呵。 【注】①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②扶头:酒醉状。李清照《念奴娇》:“险的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③拚:甘愿之意。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片首二句用年少时的满眼春光与而今的秋叶离开树枝形成对比,语言含蓄蕴藉。 B. 下片首二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词人醉酒的情状,表达了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思想。 C. 结句“天寒将息呵”,笔锋一转,与前面形成顿挫,读来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敛。 D. 以议论为词是辛词的特色之一,本词引议论性的语句入词,论随情至,富有表现力。 15. 本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4. B 15. ①抒发了闲居家中的苦闷之情。“便好” “莫忆”二句和最后一句都写出了作者闲居家中的无奈之举,苦闷之情。②抒发了时光易逝、功业未成的感伤之情。上片首二句和“可怜白发多”一句,表达了时光飞逝,转眼已近暮年的感伤之情。③抒写了报国无门、壮志不酬的悲愤之情。“我定思君”二句写出了自己希望报效朝廷却不得朝廷重用,自己的爱国理想不得实现的悲愤心情。④抒发了无人理解的孤独无奈之情。下片首二句,写出了作者借酒浇愁,无人理解的无奈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核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B项,“表达了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思想”错,“明日扶头颠倒,倩谁伴舞婆娑。”两句,写出了作者借酒浇愁,无人理解的无奈之情。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考生要注意理解诗歌的情感类试题,要从诗歌的标题、注释、体现情感的关键句(尾联)来考虑作答。题干问的是:本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解答本题,考生首先要抓住标题“破阵子·赠行”,结合词人生平,辛弃疾是南宋人,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所占领,20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抒写了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词的上片,写作者闲居家中心情苦闷,只能借酒浇愁,酒醉之时,渴望着重上前线。词的下片描写了壮烈的战斗和胜利的结局。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感慨与寻思。再抓住词中的情语,如“便好消磨心下事,莫忆寻常醉后歌”和“天寒将息呵。”句,可知闲居家中的作者的无奈之举,苦闷之情。“少日春风满眼,而今秋叶辞柯。”“可怜白发多”,“少日”“而今”的景象,可见时光易逝,转眼已近暮年的感伤之情。且“我定思君拚瘦损,君不思兮可奈何。”,我思而君不思,写出自己希望报效朝廷却不得朝廷重用的悲愤心情。“明日扶头颠倒,倩谁伴舞婆娑。”,写出了作者借酒浇愁,无人理解的无奈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句子来谈思与学的关系,《论语·为政》则用“_______,_______”的句子来谈这种关系。 (2)苏轼在《赤壁赋》中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过零丁洋》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精神。 【答案】 (1). 学而不思则罔 (2). 思而不学则殆 (3). 渺渺兮予怀 (4). 望美人兮天一方 (5). 人生自古谁无死 (6). 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考生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罔、殆、渺渺、望、丹心、汗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