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程迪,字惠老,开封人。父博古,部鄜延兵战死永乐。迪以门荫得官。宣和中,从杨惟中征方腊有功,加武功大夫、荣州团练使、泸南潼川府路走马承受公事。诸使合荐迪忠义谋略,可任将帅,召赴行在。经略制置使唐重以敌迫近,留迪提举军马,措置民兵以为备。金人已自同州渡河,或劝迪还蜀,迪思有以报国,不从。乃诣种氏诸豪,谋率众保险,俟其势稍衰,出奇击之。转运使桑景询知其谋,以告唐重,揭榜许民择险自固。会前河东经制使傅亮建议当守不当避,重从之,以亮为制置副使,去者悉还。既而金兵益迫,重乃以迪提举永兴路军马,措置民兵,令迪行视南山诸谷,将运金帛徙治其中。因召土豪,集民兵以补军籍。会应募者众,亮语重曰:“人心如此,假以旬日,守备且具,奈何望风弃去。”重大然之,即檄诸司听亮节制。金人近城,迪又欲选兵迎战,使老稚得趣险,尚可以活十万人。亮执议城守,金人四面急攻外无援兵迪率诸司及统制偏裨以下东向会盟危急必以死相应誓不与敌俱生慷慨呜咽同盟皆感泣。城破,乃自亮所分地始。亮先出降,众溃。迪率其徒行徇于众曰:“敌仇我矣,降亦死,战亦死!”努力与斗,愤怒大呼,口流血,士皆感奋,多所斩杀。迪冒飞矢,持短兵接战数十合,身被创几遍,绝而复苏,犹厉声叱战不已,遂死之。麾下士舁置空室中,比屋皆烬,室独不火,及敛,容色如生。诏赠明州观察使,谥恭愍。 (节选自《宋史·程迪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金人四面急攻外/无援兵/迪率诸司及统制偏裨以下东向会盟/危急必以死相应/誓不与敌俱生/慷慨呜咽/同盟皆感泣 B.金人四面急攻/外无援兵/迪率诸司及统制偏裨以下东向会盟/危急必以死/相应誓/不与敌俱生/慷慨呜咽/同盟皆感泣 C.金人四面急攻/外无援兵/迪率诸司及统制偏裨以下东向会盟/危急必以死相应/誓不与敌俱生/慷慨呜咽/同盟皆感泣 D.金人四面急攻外/无援兵/迪率诸司及统制偏裨以下东向会盟/危急必以死/相应誓/不与敌俱生/慷慨呜咽/同盟皆感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门荫,又可称为恩荫,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 B.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也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C.路,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域名,最初是监察区的性质,后转化为行政区。 D.赠,文中为赠官,指古代皇帝加封对朝廷有重大贡献的官员官职勋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程迪出身武将家庭,跟从杨惟中征讨方腊建立功勋而被加授官职,诸使认为他可以胜任将帅之职而共同举荐了他。 B.程迪忠义有谋略。金人渡过黄河时,有人劝他回蜀地,他为报国而没有听从;并谋划了自保策略,揭下榜文自领其事。 C.程迪善待百姓。金兵逼近城池时,程迪打算挑选士兵迎战,让老人和孩子去险要地方避开战火,以救活十万百姓。 D.程迪作战英勇。金兵攻城,程迪率领部属冒死抵抗,与敌军大战数十回合,几乎全身受伤,仍然厉声呵斥,战斗不止。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乃诣种氏诸豪,谋率众保险,俟其势稍衰,出奇击之。 (2)麾下士舁置空室中,比屋皆烬,室独不火,及敛,容色如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春 晚 范成大 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①。 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 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 【注】①各自私:这里是说燕子、黄莺不管人的心情而只顾自家欢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选择了两个意象“舞燕”“啼莺”,描绘了晚春时期莺歌燕舞、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象,透露出了诗人游赏的兴致。 B.颔联点出暮春时令,暗示诗人心绪。诗人昏昏醉眠,日长难遣,樽前花老,诗情难觅,止不住把满怀愁绪抒写出来。 C.颈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由眼前“花老”而联想到人老,慨叹当时南宋朝廷不能振作,自己心力交瘁,回天乏术。 D.这首诗描写景物,不作精雕细刻,意会即止;描写心境,也只略现迹象,巧妙用典,使得情意表达委婉含蓄。 15.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联的妙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郦道元的《三峡》中“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出了三峡春冬时节山水草木之特点,而三峡秋天时却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与春冬时节大异其趣。 (2)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行人攀山途中道路的曲折艰难,而“____________________”又用行人的动作烘托出了山的高峻危峭。 (3)屈原的《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的手法表明作者因为不被接纳、遭受指责,决心退隐并秉持原先的志向。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文字和书写的发明,其重要性在于,从此人类的经验可以超越面对面的授受而广泛传递。于是,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书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累积、增长、传承的最重要方式。知识与智慧的________,端赖于书写的文字;于是,读书成为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虽然读书也曾被一些人当作求取功名、财富的阶梯,但应看到,历经几千年的文化陶养,读书已成为多数读书人的“生活方式”。( )中国文化史上________的“孔颜乐处”,恐怕指的就是读书之乐吧!在当代读书人中,人文学者读书大概最接近于“无功利”的美学态度读书,也比较接近读书为乐的古风。 读书也是一种练功,是一个收心去杂念的过程。要读书,就要凝神静虑,致心一处。有些人光读些“大全”“技巧”之类的实用书籍,这是生存的需要,本来是________的,但在一个注重人格全面发展的社会中,只读那些能赚钱的书,毕竟是浅薄的。人们应该多读一些对人类的生命处境加以关怀和思考的书籍,包括一些很好的文学作品。好的传记作品能对年轻人起到兴起、立志的作用。出版界不仅仅要把中外经典图书印出来给大家阅读,还要把那些激发今人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典型人物介绍出来,优秀传记作品的影响力,是________的。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书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增长、累积、传承的最重要方式。 B.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书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累积、传承、增长的最重要方式。 C.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阅读、书写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增长、累积、传承的最重要方式。 D.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阅读、书写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累积、传承、增长的最重要方式。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熟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生生不息 津津乐道 无可非议 不可捉摸 B.薪火相传 C.生生不息 D.薪火相传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读书本身就成为目的,成为享受,在这种生活方式中。 B.读书本身就成为享受,成为目的,在这种生活方式中。 C.在这种生活方式中,读书本身就成为目的,成为享受。 D.在这种生活方式中,读书本身就成为享受,成为目的。 20.下面是一则关于举办中国传统节日讲座的通知,该通知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5分) 通 知 学校将于4月16日在图书馆403室举办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讲座。内容主要牵涉以下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本次讲座邀请了德高望重的王明老师,他将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丰富详实的历史材料,为大家带来一场丰富的文化盛宴。请各班主任认真组织,拜托同学们踊跃参加,准时到达讲座地点,洗耳恭听王老师的精彩讲座。 ××学校教务处 2019年4月10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下面是我校老师绘制的一张思维导图,描绘了“整本书思维导图式笔记的作用”,请把这个图撰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6分)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抗日战争时期,青年流行“到延安去”“到抗日的前线去”“到敌人的后方去”。 ②20世纪五十年代,青年流行“到边疆去”。 ③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青年流行“到农村去”“到军营去”。 ④20世纪八十年代,青年流行“到大学去”“到夜校去”。 ⑤20世纪九十年代,青年流行“到特区去”“到国外去”。 ⑥到了21世纪初,青年流行“到北上广去”。 …… 每个时代的热血青年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向往。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能出现个人相关信息;不少于8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