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2019年高考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
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9-04-01 10:24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3分)D(表述绝对化。)
2.(3分)C(“强调西方大众传媒的先进引领作用”理解错误,举例意在说明发达国家利用先进大众传媒对别的国家人们的生活习俗、思考问题方式及价值判断等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
3.(3分)A(B“唯一不变”错误;C句子间因果关系不当;D“使其最终演变成主流文化、精英文化”错误,于文无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3分)B(A“如今大数据已经成为比土地和能源更重要的生产资料”言过其实;C大数据对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起到的是促进作用,而不能决定其育人目标的实现;D大数据为政府工作提供可靠依据和便利条件,“能够轻松解决这些问题”表述不准确。)
5.(3分)D(“己经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表述绝对,于文无据。)
6.(6分)①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充分理解大数据的意义,加大对大数据的自觉主动学习、研究、运用力度。(2分)②构建有效机制,明确权责关系,规范数据运用,促进数据整合,实现数据共享。(2分)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国家战略政策,强化数据安全保护。(2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3分)B(A“并借以暗示作者对广元历史古迹和繁华闹市的不屑”理解偏颇;C“只有保持自然、因地制宜才能体现城市的情商”表述绝对化;D突显的不是“人文景观”的重要性,而是“城市情商”的重要性。)
8.(6分)①文章起于芦苇(巴茅),结于芦苇(巴茅),行文中写到芦苇(巴茅),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完整统一;(2分)②将生于水乡泽国深山老林的本色芦苇(巴茅)与生在闹市区情深意长的芦苇(巴茅)进行对比,表现了情商在城市建设中化平凡为神奇的重要作用,深化文章主题;(2分)③运用拟人手法,将芦苇(巴茅)在城市中的表现人格化,进而表现其给城市居民带来的温暖、慰藉和快乐,更能引发读者共鸣。(2分)
9.(6分)①匠心独运,精心布局,铺设具有诗意的景观,带给人们闲适旷达、温柔体贴;②避免雷同,放大格局,富有人情味、亲和力,能够接纳和激励他人;③确立文化主题,彰显文化意蕴,抚慰人的心灵;④唤醒民俗民风,令人产生故土家园之感;⑤开展可以提升人们幸福指数的接地气、聚人气的活动。(每条2分,答出任意3条即可得满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3分)C
11.(3分)A(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后用以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12.(3分)B(“准确预言其谋反意图”理解错误。)
13.(10分)(1)(5分)这时候景已经突然杀来,百姓争相进城,不再按次序(或:没有一点秩序)。羊侃于是区别安置加以防备,全都按照宗族将他们分开。(注意“卒”“竞”“无复”“区分”“间”的翻译。)
(2)(5分)(大火)蔓延烧毁了七十多艘船,所焚烧的金帛数不完。羊侃听后丝毫不在意,让人继续摆酒没有停止喝酒。(注意“延”“燔”“胜”“挂意”“辍”的翻译。)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3分)C(“委婉含蓄”表述错误,“凄断”一词属于直接抒情。)
15.(6分)诗歌前三联描述了环境的阴凉、琴声的清急和感情的凄苦,氛围格调吻合一致;(2分)尾联用道家物我相齐的至高追求观照自我,说明诗人完全沉浸其中,达到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境界,进而生发出超然物外、高远洒脱的愉悦之情,(2分)景、乐、情、人高度融合,融为一体。(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6分)(1)①学而不思则罔 ②思而不学则殆(2)③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④岂余心之可惩(3)⑤气吞万里如虎⑥赢得仓皇北顾(每句1分,有错则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3分)D(了然于胸:心里非常明白。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人头攒动:形容人很多,拥挤着移动,用于形容某些地方人口密度较大。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无所不在:到处都存在,到处都有。无孔不入:是空隙就钻进去,比喻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多指做坏事。)
18.(3分)C
19.(3分)A
20.(6分)(答案示例)①在有意学习方面,有问题组的正确反应率明显高于单纯阅读组;(2分)②在偶然学习方面,单纯阅读组的正确反应率低于问题在后组,而高于问题在前组;(2分)③单纯阅读组有意学习方面的正确反应率低于偶然学习方面,有问题组则相反。(2分)
21.(5分)(答案示例)①其中的“学”和“习”都含有“行”(或:“实践”)的意思(2分)②更强调“行”(或:后者)(1分)③“知”和“行”是相辅相成的(2分)
四、写作(60分)
22.(60分)参照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