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答案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思路点拨A.原文中是“礼的精神内核是‘敬’”,并不是“仁”。C.我们要转化和发展的是“其中体现的思想精华、优良品格”。D.以偏概全,“将人、社会与自然看作一个鲜活的生命整体”只是原因之一。 2.答案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思路点拨 “目的是凸显中华人文精神的优越性”曲解文意,目的应是论证中华人文精神的伟大,而非突出中西方哪个更优越。 3.答案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思路点拨 曲解文意,孟子所说的亲人之爱、人类之爱、万物之爱并没有等级差别。 4.答案A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思路点拨 中国是“小学生的近视率也接近40%”,而美国是“中小学生近视率仅为10%”,不可以直接换算。 5.答案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思路点拨 教育需要改革的原因很多,这里只是其中的一方面原因。 6.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答案 ①政府要加强宏观管理,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②医疗卫生机构等部门切实落实各项措施。③家庭要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孩子的健康,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减轻孩子学习负担并引导其合理使用电子产品。④学校要坚决执行国家政策,科学施教并改善教学环境。(每点2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 7.答案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思路点拨 “倒叙手法”表述错误,小说主要通过梁生宝的回忆,插叙了他动身买稻种之前的情景。 8.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中环境、重点内容的能力。 答案 ①故事在“春雨”中展开,又在“春雨”中收束,首尾呼应,使小说的情节结构更加严谨。②开篇的“春雨”为故事情节的展丌作了铺垫。正是因为春雨导致春汛,才使得渭河停渡,生宝只好在小站过夜;也正是因为春雨不停,使“怎么过夜”成了生宝眼下的难题。③结尾的“春雨”反衬出人物心理。淅淅沥沥的春玉带来丝丝凉意,使梁生宝渴望带领大家共同发家致富的火热激情显得更加强烈。(每点2分。如果从“春雨”的象征意义出发,结合春种和创业来分析亦可) 9.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综合解读的能力。 答案 ①“创业”指梁三老汉口中的“创立咱自个儿的家业”,是个人的发家致富。②“创业”指梁生宝心中的“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是带领大家共同追求美好牛活。③“创业”表现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革过程中人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努力改变命运,创建新生活的可贵精神。(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10.答案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11.答案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对常见的文化常识的理解和掌握的能力。 思路点拨 应为“丁内艰”。 12.答案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思路点拨 “玄宗接受了他的建议”文中无据,原文是“帝不悦”,并未明说接受与否。 13.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1)张九龄凭借(善于)鉴别人物的才能被推崇,当时吏部考试选拔人才和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都让张九龄和右拾遗赵冬曦考核他们的等级。(关键词“才鉴”“见”“等第”的翻译各1分,句意2分) (2)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畦因为副将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捉拿押送(安禄山)到京城,请求按照朝廷典章实施(处罚)。(关键词“以”“败衄”“执”的翻译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张九龄,字子寿,又名博物。他年幼时聪明敏捷,擅长写文章。十三岁时,写信求见广州刺史王方庆,王方庆非常赞赏他,说:“这个人一定前途远大!”(后来张九龄)考中进士,被授予校书郎官职。张九龄凭借(善于)鉴别人物的才能被推崇,当时吏部考试选拔人才和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都让张九龄和右拾遗赵冬曦考核他们的等级。前后多次,每次都堪称公平。开元十年,多次升迁担任司勋员外郎。当时张说担任中书令,叙为宗族兄弟,张说特别亲近、看重他。开元十三年,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张说多推荐两省录事主书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于是(对他们)特别加以晋级,破格授予(他们)五品官职。当初,张说命令张九龄草拟诏书时,张九龄对张说说:“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后面。如果像穿衣裳一样上下颠倒,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张说说:“荒唐无据的议论,哪里值得担心呢!”等到诏令出台时,朝廷内外的人对张说有很多指责。当初,张说掌管集贤院事,经常推荐张九龄担任学士,来满足(皇帝)顾视咨询。张说去世后,皇帝想起他的话,召见任命张九龄为中书侍郎。张九龄常常有秘密的陈奏,经常被皇帝采用。不久,遭逢母亲丧事回到故乡。二十一年十二月,被起用又授以中书侍郎一职。当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因为副将安禄山讨伐奚、契丹失败,捉拿押送(安禄山)到京城,请求按照朝廷典章实施(处罚)。皇上特别赦免了安禄山。张九龄上奏说:“安禄山狼子野心,面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杀掉他,希望断绝后患。”皇上说:“你不要因为王夷甫了解石勒这个旧例,误害了忠诚善良的人。”于是放安禄山回到藩地。开元二十三年,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李林甫本无学术,因为张九龄的文章与德行被皇帝赏识,心里非常妒忌他。于是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或者译为“掌管政事”),张九龄多次进言认为不可,皇上不高兴。开元二十四年,升任尚书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后来宰相每次推荐公卿时,皇上一定会问:“他的风度能够像张九龄吗?”张九龄又和中书侍郎严挺之、御史中丞卢怡结交友善。严挺之等人有才干,而交往终始不曾改变,被当时的人大加称赞。后因患病而去世,终年六十八岁,谥号叫文献。至德初年,太上皇在蜀地,追念张九龄的先知先觉,下令褒奖、追封官职,追赠司徒,又派遣使者到韶州祭奠。 14.答案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形象,鉴赏作品语言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思路点拨 错在“烟花燃放”,此处“烟花”指春日美丽的景物。 15.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①表达了诗人对宋朝统治者败逃行为的讽刺,对国势日衰的忧愤。首联、颔联写敌人步步进逼、朝廷节节败退的局面,诗人对此痛心疾首。②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流落(客居)异乡,年华已老,不能为国解忧的感伤。颈联化用诗句,扣题写“伤春”,写出诗人白发如霜,漂泊异地,因国家动荡,虽正值春光美好,也尽是“孤臣”的无力、伤感。③表达了诗人对抗金行为的歌颂,意在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尾联赞扬抗金将领向子诬的勇敢行为,与朝廷当权者败逃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每点2分) 16.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默写古代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1)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2)气吞万里如虎 赢得仓皇北顾 (3)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每空1分) 17.答案D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理解成语的意义和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思路点拨 风举云摇:凭借风云飞腾上升,亦喻飞黄腾达。风起云涌:形容事物迅速发展,声势浩大。诚惶诚恐:惶恐不安,原是君主时代臣下给君主奏章上用的套语。忧心忡忡: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自投罗网:自己投到罗网里去。比喻自己走进别人的圈套中。自掘坟墓:自己的所作所为就像在替自己挖掘坟墓一样。比喻自寻死路。精诚团结:一心一意,团结一致。和衷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共同克服困难。 18.答案A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 思路点拨 根据标点符号,六句话应该分为两小组。根据文段逻辑,应是先谈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的影响,即②④⑤句;再淡其具体特色和价值,即③⑥①句。 19.答案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思路点拨 原句存在的问题一是“一种”的位置不当,二是“技术进阶不仪不意味着人类社会没有进步”的多重否定失当;A项多重否定失当,C项和D项”一种”的位置不当。 20.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答案 ①“倾听”改为“聆听”。②“斧正”改为“指出”。③“显著”改为“优异”。④“垂爱”改为“垂青”。⑤“得留个人”改为“烦请留人”。(每处1分,其他合理答案亦可给分) 21.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的能力。 答案提示:学生可从贪婪或愚蠢角度立论,必须联系现实,应做到观点准确鲜明。(观点2分,内容2分,表达2分) 22.写作提示 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明确提出要重视考查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因而命题者在命制作文题时要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注重考查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时,2019年也是“五四运动”爆发一百周年,命题者要在作文题目中引发青年学生的共鸣,让他们思考民族的未来,引导他们规划自己的青春之路。 本题在立意时要准确理解两则引言的意思。鲁迅先生希望青年不要受负面情绪、不良风气影响,应充满正能量,积极向上,发光发热,有所作为;希望青年要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继往开来,勇挑时代赋予的重担,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另外,还要关注提示语中的任务指令,即“你如何谱好自己的‘青春之歌’”,考生在写作时要注意联系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