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信阳市达权店高中2019届高三第五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互联网+”已经被纳入顶层设计,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随着智能手机和3G网络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给传统村落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互联网+村落文化”模式将是有效、可行和必行的新途径。 建立基于虚拟收藏社区的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构建“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为了实现文化资源的供应和村民的需求有效对接的目标,必须积极运用数字化技术改进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建立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通过网络调查、大数据抓取等手段分析公众的文化需求,将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中的虚拟藏品打造成有吸引力的数字文化产品,在虚拟交往过程中传递传统文化精髓,延续文明的火种。虚拟藏品主要是指传统村落中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复本,具体包括村落古建筑、生活器物、家谱文书、宗教器物以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采用3D激光扫描技术,逼真再现藏品的色泽等形态特征,通过移动互联网生动展示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将虚拟展示和线上交易相结合,从而帮助村民实现居家就业。 建立基于虚拟家族社群的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平台,构建“互联网+家谱文化”新模式。家谱是以父系家族世系为中心,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的文献,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在中国漫长的宗族社会历史中,家谱不仅是维系家族稳定的重要档案,也是村落原住民文化基因的图谱序列。为了方便村民收集和利用家谱文献,建议运用“互联网+”思维将家谱文献数字化,建立基于虚拟家族社群的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平台。 历史上,乡贤曾长期充当乡村意见领袖角色,村民经常向乡贤们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乡贤能激活和发挥乡贤文化“黏合剂”功能,提高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通过基于虚拟家族社群的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平台,新乡贤和村民可以对自己的家谱进行展示、晒家规和家风、设立家族文化论坛等,家族成员之间可以通过评论、转发等各种形式展开互动。通过线上线下活动相结合,实现虚拟家族社群的运营。 建立基于用户创造内容的新媒体传播平台,构建“互联网+村落旅游”新模式。应为每一个传统村落设计一个符合本村实际情况的手机APP应用。手机APP的服务对象分为两类:一是本村村民,二是游客。在这个APP中,可专设一块产品推荐区,村民在这里推荐自产农产品并进行售卖,这个推荐会链接到微店中,并通过微信二维码便捷地传播和分享。 对于游客来说,APP展现出的是一个智慧乡村。同时,游客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购买村民自产农产品,预约农家乐,等等;游客也可以通过APP尽情享受“数字旅游”“智慧旅游”者的便捷快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村落文化建设中曾经遇到的一系列难题,在“互联网+村落文化”模式中将得到解决。 B. 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的建立,将能够使村民的需求和文化资源的供应实现有效对接。 C. 把传统村落中具备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变为数字文化产品,就可使传统文化的精髓得到传递。 D. 以父系家族世系为中心的家谱,不仅是一种文献和历史图籍,更牢固维系着中国家族的稳定。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论述了“互联网+村落文化”模式出现的相关政治背景及技术方面的支持。 B. 文章从公共文化服务、家谱文化、村落旅游三方面,论述了如何构建“互联网+村落文化”模式。 C. 文中写到与村民有关的家谱文书、宗教器物等内容,意在强调我国农村文化遗产种类丰富。 D. 在阐述构建“互联网+村落旅游”新模式时,文章从村民和旅客的角度论述了手机APP具有的巨大功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D激光扫描技术和移动互联网将传统村落中的文化遗产,进行虚拟展示和线上交易,帮助村民实现居家就业。 B. 作为乡村的领袖人物,新乡贤在“互联网+ ”时代下,能够充分发挥乡贤文化的“黏合剂”功能。 C. 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平台,使村民通过展示家谱、设立文化论坛等形式实现家族成员间的互动成为可能。 D. 为传统村落设计手机APP应用,建立村民和游客之间的紧密联系,是构建“互联网+村落旅游”的一种手段。 【答案】1.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A说法绝对,文中“将是有效、可行和必行的新途径”,并不表示所有问题都会得到解决。C曲解文意,由文中“将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中……传递……”;另由文中“虚拟藏品主要是指……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复本”可知,“变为数字文化产品”的是“文化遗产数字化复本”,而非“文化遗产”。D缺少限定语,文中有“在中国漫长的宗族社会历史中”。 【2题详解】 试题分析:C项,“意在强调我国农村文化遗产种类丰富。”错误,文章以此为例,是为了说明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中常见的虚拟藏品的构成。 【3题详解】 试题分析:B项,“作为乡村的领袖人物”偷换概念,文中是“历史上,乡贤曾长期充当乡村意见领袖角色”。 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这一考点,题目的设置,或针对一个句群,或针对一个段落,或针对全篇。一般是客观题,即判断说法与原文是否一致。错误的设置一般为过于绝对、以偏概全、混淆时间、模糊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答非所问等。选项B是对原文倒数第3段内容的转述,原文是“历史上,乡贤曾长期充当乡村意见领袖角色”,而选项则是“作为乡村的领袖人物”,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错刀 那块和田玉在懒龙的手上把玩了三年,终于,他选择了一个春雨绵绵的清晨开刀了。一开刀,不得了,小刀剔玉,如玉女临浴,那个揉啊,那个搓啊,那个捻粉,那个挑刺,足足一年,终于把石头雕成了“牧童玉笛”。 懒龙是同行给的雅号。作为雕玉艺人,他不把还没雕的玉叫玉,而是叫石头。他是最不轻易动刀的,不是没有好石,也不是别人给不起工钱,总之,他接了人家的石头,少则三五个月,多则三五年,有灵感了才动刀。请懒龙雕玉的人都知道他的性子,要么不请他,请了就由着他。若是不懂得他的脾气,催他或是三番五次跑到他的碧玉山庄里看,他会把石头拿出来退给你,“失敬!失敬!鄙人是一条懒虫,耽误不得贵人的时间!“牧童玉笛”的石头是一个米商拿来的,接石头的时候,懒龙没伸手指也不打凭条,懒龙只笑了笑,米商也只笑笑,拱拱手走了。这米商叫农田,普通得再普通不过的名字,可不知是因了他名字的相生还是什么,生意做得一直顺手。懒龙和米商平常也没怎么交往,但懒龙知道这个人,不是米特别,也不是财大气粗,而是因为这个叫做农田的米商口碑很好。据说某一年大旱,方圆百十里颗粒无收,眼看着逃荒的人潮水般往外涌,米商即开仓放粮。也不是放粮,是低价卖粮,有一下子给不了钱的,就赊给他。救了多少人,不得而知。 对这块和田石玉,懒龙曾经有过许多想法,但每次刚有开刀的念头,就被他否决了。能让懒龙否决的石头不多,让他一再否决的更是少之又少。 “牧童玉笛”是懒龙最好的创意。若是平常,玉器雕好后,他会让人去传话,叫来主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然而此次,“牧童玉笛”都完工半年了,他不但没再把玩别的石头,还整日拿着玉器嘀咕,陶醉在自己的创意里。 “别再孤芳自赏了!”终于,有一天,他的夫人柔柔地在他耳边说了一句。他的眼翻了下,“女人家知道什么?” “难道你还不承认那是一刀错刀么?” “你,你偷看了我的宝物?” “还用我偷看?每天见你捧着早熟悉了。” 他的夫人是一位不轻易说话的人。 错刀。夫人的一句话将他多日所疑虑一下子明晰了起来。懒龙猛地站起来,看着已碎步走出厅堂的夫人,晃了晃脑袋,自言自语:啊,还真是错刀。他无声地端详起“牧童玉笛”来。 许久,懒龙伸着懒腰,长叹:“我怎么就犯了这么低级的错误呢?” 这“牧童玉笛”玉璧雕的是一个童子戴着竹笠横坐在水牛背上吹笛子的背影,牛似乎一路慢悠悠啃着地上的青草,童子的笛声在旷野上空悠扬地彻响,多么诗意啊!可是,懒龙那错刀,竟然落在了笛子上,粗看没什么,细看,牧童手上的笛子已破裂了。 懒龙终日把自己封闭在家里,喃喃自语:怎么会这样呢?怎么会这样呢? 这样下去,非颠即傻,假如他废了,这个家怎么办?懒龙的夫人慌了,一时也想不出个办法来。只好偷偷约请了玉的主人,和他商量出个办法。 懒龙听到脚步声,知道是米商来要货了,一时羞愧无颜,抱起雕件,一个趔步向墙上撞过去。说时迟,那时快,正好让进来的米商连人带玉一把抱住。 “龙兄,你好不够朋友,怎么可以这样?” “我的脾气你是知道的,我不可能让一件有错的物件流出去。” “什么错件?难道是我的玉笛春风?” “什么?玉笛春风?我雕的是牧童玉笛。” “不,这正是我梦见的玉笛春风!” “啊,有救了。” 懒龙转身入里,找出了一段绿丝带,往笛子上一扎,果然,春风动了!“谢谢你老弟,是你挽救了一件玉品,也挽救了老朽,不嫌的话,拿去是了。” “那再劳烦您刻上几个字吧。” “玉笛春风?” “对,就是玉笛春风!” 一时间,牛活了,袅袅的笛声随着飘动的春风悠扬了起来。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通过“揉”“搓”“捻粉”“挑刺”四个连续性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懒龙雕玉时满腔的热情和工作的认真。 B. 米商农田,其名字再不普通不过,卖的米也不是很特别,但生意一直做得顺手,可能跟他富有善心,不贪图钱财有一定关系。 C. 懒龙的夫人是一位不轻易说话的人,但她的一句话却将懒龙多日的疑虑一下子明晰了起来,可见其对雕玉也有较深刻的认识。 D. 小说善于运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形象,结尾米商拿货时与懒龙的对话,写出米商见到玉雕时突然产生灵感,打开了懒龙的心结。 5.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懒龙的人物形象,并说说懒龙的形象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6. 小说以“错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4. D 6. 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②小说情节围绕“错刀“展开,题目提示了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③小说通过“错刀”及对“错刀”的化解,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鉴赏的能力。这属于综合考查题,既考查小说的情节设置,也考查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D项,“写出米商见到玉雕时突然产生灵感”的情节分析错误,根据前面的情节“只好偷偷约请了玉的主人”可知,这应该是米商和懒龙的夫人事先商量好了的,而并不是非米商一时的灵感。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物形象,题干要求“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懒龙的人物形象”,概括人物形象规范化答题的格式是“某某人是一个具有什么样思想性格的什么身份的人”,分析概括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小说人物的身份地位和形象特点,如本题可首先确定“懒龙”是一个玉雕艺人;然后画出作品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本题如小说开头通过“揉”“搓”“捻粉”“挑刺”四个连续性动作的细节刻画,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懒龙雕玉时满腔的热情和工作的认真,等等。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标题的作用。小说标题的作用一般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1)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2)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主要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表明写作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4)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5)兴趣: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如本题,小说以“错刀”为题,在内容上用于烘托人物形象和深化文章主题;在结构上则起到设置悬念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港珠澳大桥全长 55 公里,从筹备、建设到通车,历时 15 年,是中国第一例集桥、双人工岛、隧道为一体的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桥经过伶仃洋海域中最繁忙的主航道,该航道目前 达到 10万吨级通航等级,远期 30 万吨油轮可以通行。如果在此建造桥梁,必然是跨径很大、净空很高、桥塔耸立的悬索桥梁。但同时该处临近香港国际机场,对航空领域的建筑物高度有着严格的限定。所以,隧道成为唯一可行的方案。为了实现桥梁与隧道之间的转换,故在隧道两端修建人工岛。于是,形成了港珠澳大桥的桥岛隧相结合的建设方式。 “超级工程”背后有“超级创新”。港珠澳大桥建设难度极大,铺设了世界上最难、最 长、最深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仅专利就达400 项之多,填补了多个领域的空白。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二: 日本《每日新闻》23 日评论称,港珠澳大桥开通是大湾区发展的里程碑式事件,大湾区经济圈将超过纽约经济圈和东京经济圈,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美国《华尔街日报》23 日的报道提到,大湾区进一步整合面临诸多复杂情况,例如相异的法律和税收制度,中国内地的资本账户仍相对封闭,而香港和澳门是自由港,各自拥有自己的货币且没有资本管控。报道还特意关注一个问题:在香港和澳门,机动车都靠左行驶,而在中国内地则是靠右通行,如何解决? 英国广播公司 23 日载文道,中国开通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但需要吗?此前,他们更是 在网站刊长文列出一大串港珠澳大桥在香港的“争议”——逾千亿港元的拨款、实质效益疑问、工伤事故、建筑质量、环保等。美国彭博新闻社网站 23 日报道,又一个将香港拉入中国内地怀抱的项目完成,该项目 将曾作为欧洲前哨的香港和澳门与中国内地联结起来。这个项目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宏伟计划的一部分,它将粤港澳大湾区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可与美国硅谷抗衡的高科技中心。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10月 24日)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桥通车后,将大大缩短香港、珠海、澳门三地的时空距离,从香港到珠海、澳门驱车仅需 30 分钟的车程。通车前,如果陆 路往来三地,只能绕道东莞虎门大桥,车程在 3 小时左右;水路乘高速客轮也要 1 个小时。 从社会经济发展层面而言,大桥的通车将提升珠海等三地人员和生产资料的流动效率,加深香港与珠江西岸的联系,为香港与珠江西岸城市群的产业合作提供交通便利,为港澳经济发 展提供更便利的腹地空间,并由此促进港珠澳产业的互动交流和升级。也就是说,港珠澳大桥对于港珠澳大湾区、泛珠三角区域乃至“一带一路”的建设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前夕,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接受香港媒体专访时表示,港珠澳大桥 对大湾区经济增长有重大的支撑作用,会为区内产生几十万亿经济效益,经济价值远超大桥本身 1000 多亿元港币的投资,因此他对大桥收回成本很有信心。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英国广播公司基于成本、效益、事故、环保、质量等一系列“争议”问题,对港珠澳大桥 的修建持否定态度。 B. 港珠澳大桥经过伶仃洋海域的路段受海域、空域条件的限制,不能建设悬索桥梁,隧道成 为必须的可行性方案。 C. 美国彭博新闻社对建成的港珠澳大桥不仅关注到它在科技方面的影响,而且更多地关注到 可能带来的政治效应。 D. 港珠澳大桥投资大,建设时间长,但孟凡超认为成本回收不是问题,并对其未来的经济效 益持乐观态度。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我国首例采用桥岛隧相结合方式建成的港珠澳大桥,解决了大量实际难题,体现出我国桥梁建设的进步。 B.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和通车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将对我国“一带一路”的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C. 港珠澳大桥通车后,三地之间通行方式更加多样化,人员物资流动加快,产业合作更加便利。 D. 由材料二可见,各国媒体都高度关注港珠澳大桥建成的深远意义,也客观地指出了大桥修建带来的问题。 9. 《人民日报》《华尔街日报》《光明日报》报道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概括。 【答案】7. A 9. ①《人民日报》报道侧重港珠澳大桥以隧道为主的技术创新,突出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难度之大。 ②《华尔街日报》报道侧重大桥通车后大湾区整合面临的问题,突出大湾区整合的复杂性。 ③《光明日报》报道侧重大桥建设通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突出其所带来的便利性。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来确定答案。A项,“基于成本、效益、事故、环保、质量等一系列‘争议’问题,对港珠澳大桥的修建持否定态度”分析不正确。由材料二原文可知,逾千亿港元的拨款、实质效益疑问、工伤事故、建筑质量、环保等是港珠澳大桥在香港的“争议”,英国广播公司虽然列出了这些“争议”,但并不能说明这就是他们否定修建港珠澳大桥的理由。故选A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辨析,判断正误。D项,“也客观地指出了大桥修建带来的问题”说法不正确。材料二美国《华尔街日报》23日的报道中提到的问题是大桥通车后大湾区整合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大桥修建带来的问题”。故选D项。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通读三则材料,根据每则材料中的关键句进行概话。材料一有两段内容,第一段第一句话是总述,“港珠澳大桥……是中国第一例集桥、双人工岛、隧道为一体的跨海通道”接下来分析修建的要求,指出“隧道成为唯一可行的方案”;第二段则重点说了铺设隧道过程中的“超级创新”。《华尔街日报》的内容在材料二,主要写的是“大湾区进一步整合面临诸多复杂情况”。材料三的关键句就是第一句话“港珠澳大桥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考生把这些信息分点概括就可以得到本题答案。 【点睛】第1小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与选项内容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