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汾阳中学2018-2019 学年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9-01-08 15:41
高二语文 答案
1.B【解析】 A项“因而”,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可知,“格律限制并不严格” “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体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另外,原文中说古体诗“格律限制不太严格”,而非“并不严格”。C项“更似绝句律诗”没有依据。D项“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本题后三个选项的信息主要集中在文本第一段,但C项中的“更似绝句律诗”和 D项中的“逐渐走向衰微”须结合全文内容来判断,B项原文中各特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存在因果联系。
2.B【解析】 B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在于陈述观点,是为了说明后人对唐人古诗的态度,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唐人古体中五言和七言的区别。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
3.D【解析】 原文是说“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可见“反格律化”是受今体诗影响,而非继承汉魏古诗。据此可知选项说“继承汉魏古诗”在文中没有依据。
4.C【解析】景物描写没有表现作者因捡到毛窝子的喜悦以及对质朴人情的赞美。
5. 塑造了一个对毛窝子感情深厚、毛窝子制作手艺精良、做事用心、一心要传承手艺的民间老艺人形象;运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李大爷的毛窝子质量虽好,但没有人买甚至无人关注,李大爷的儿子还把毛窝子全部烧掉,表达了对随着社会发展传统技艺无可挽回地流失的深深遗憾与慨叹
6.(1)“守望”使故事更紧凑完整,串起了毛窝子的起源、发展、消亡到守望等情节。(2)“守望”展现了李大爷坚守毛窝子制作手艺的形象,体现了他对传统手艺的深情守望。(3)“守望”揭示了小说主旨,表现了作者在现代社会对传统手工技艺的留恋,以及对传统技艺无可挽回地流失的深深遗憾与慨叹。
7.D【解析】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这一点与提倡勤俭的理念格格不入,应引起警惕”属于妄加臆测,与材料不符。
8.A【解析】B项,“内容更具有科学性”有误,应为“时效性”;C项,“其主要目的是为旅游者的出行提供参考”错,主要目的应该是为旅游市场决策者提供依据;D项,“更具有指导意义,最有价值”不确切,应该是各有其不同的价值。
9.(1)抓住当前我国旅游业勃勃发展的大好时机;(2)改善旅游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3)开发旅游资源,占领文化旅游市场;(4)甄别旅游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旅游服务。
【解析】 要细致通读材料,抓住三则材料提供的不同信息,站在“决策者”的高度提出具有前瞻性的看法。比如从第一则材料中可以得出要把握时机,从第二则材料中可以得出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等。
10.D
11.A(应为:大夫去世曰“卒”,士人去世曰“不禄”)
12.B(“最终总是付诸实践”错,原文为“虽数召见问政事,论亦详切,顾奏闻辄罢”。)
13.(1)奉养三老五更来教导(百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明察案件、谨慎判处来制止滥用刑罚,整治礼乐教化来停止战争,考察举荐忠孝廉洁之士来清除贪官污吏。
【“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淫”(滥,过度的)“干戈”(战争)“察”(考察举荐)各1分,句意1分。】
(2)段简认为财物太少,把陈子昂抓去关进了监狱。陈子昂被捕时,自己占卜,卦象占出后,惊骇地说:“天意不肯保佑,我大概要死了!
【“薄”(认为……少)“见”(被)“筮”(占卜)“殆”(大概)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县人。(睿宗李旦)文明元年(684)考取进士。
这时高宗李治在东都洛阳逝世,朝廷打算把灵柩迁回长安,当时,关中饥荒,陈子昂极力陈述东都洛阳风景优美,也可以建造陵墓。则天皇后认为他是杰出人才,在金华殿召见了他。陈子昂外貌温顺质朴,仪容威严不足,但对答交谈情绪激昂,被提升为麟台正字。武则天垂拱初年,下诏书咨询朝臣们:“该用什么办法调养国家元气?”陈子昂乘机建议武后兴办明堂、太学,当即进言说:“我惟愿陛下为大唐扩大万代的基业,在京城南郊选择一个地方,修建明堂。孟春时节,陛下亲自举行耕田、养蚕礼仪来鼓励农桑,奉养三老五更来教导(百姓)孝敬父母、敬爱兄长,明察案件、谨慎判处来制止滥用刑罚,整治礼乐教化来停止战争,考察举荐忠孝廉洁之士来清除贪官污吏。”他还进言说:“‘君子三年不举行礼仪教化活动,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奏音乐(感化人心),乐教必然崩毁’,怎能治理国家却不重视礼乐呢?希望让贵族子弟回归太学学习,这是国家大事,不能废止。”
    则天皇后召见了他,下手谕给中书省,要他逐条陈述朝政的利害得失。陈子昂写了三条对策。第一条说:古代唐尧、虞舜不离坐位却教化天下,因为能够黜退昏愚的官员,晋升贤明的官员。陛下感到难得物色到这样的人,倒不如少派人出去。第二条说:国家兴盛衰落,关键就在县令。如今吏部调任县令如同补派一个县尉,只考虑资历年纪,不讲究贤德才干。所以庸人都当县令,教化衰落,能不严重吗!第三条说:应当兴礼乐教化,取消刑罚,鼓励农业生产,让疲惫的百姓休养生息。外族知道中国有圣明的君主,必然一再恳请来华朝拜了。
    就在这时,吐蕃、九姓铁勒叛乱。陈子昂呈递奏疏说:“盗贼兴起,安北府就不能保全,甘州、凉州以北,动荡不定容易攻占,其后成为边境祸患,灾祸不堪设想。这是国家的关键大事,(处理上)不能失误。”那以后,吐蕃果然入侵,始终成为后世最严重的边境祸患。则天皇后又召见他,要他论述主持朝政的要领,(批评)不恰当的时政,不要引经据典,大发空洞议论。陈子昂于是禀奏了八个问题:一是废弃刑罚,二是民可任官,三是任用贤才,四是去掉猜忌,五是征求批评,六是鼓励奖赏,七是停止征伐,八是安置皇族子弟。不久迁任右卫胄曹参军。虽然(武后)多次召见陈子昂咨询朝廷政务,(陈子昂)言词详尽急切,只不过最后都是说了就放下。
武则天圣历初年,由于父亲年事已高,陈子昂上表请求辞官回家侍候,诏令戴职供养。父亲去世,他在坟墓旁边修建户室(守孝),常常放声痛哭,听到的人也为他落泪。县令段简贪婪凶残,听说他家富裕,要残害他,家属送给段简二十万缗钱。段简认为财物太少,把陈子昂抓去关进了监狱。陈子昂被捕时,自己占卜,卦象占出后,惊骇地说:“天意不肯保佑,我大概要死了!”果然死在监狱,终年四十三岁。
    初唐时期,诗文继承南北朝时徐陵、庾信(辞藻华丽内容空洞)的风格,全国宗奉提倡,至陈子昂才提倡(文辞质朴内容充实)的风雅正道。陈子昂的论著,时人作为法则。代宗大历年间,东川节度使李叔明在梓州为他树立旌德碑,碑旁的那所学校至今还在。
14. D 应为“遗貌取神”
15(1)漫游漂泊者。杜诗中以“尚飘蓬”一语概括李白漫游漂泊的形象,与诗中向往天姥山的梦中游兴、梦醒后的别离漂泊形象是一致的。(2)寻道求仙者。于“未就丹砂愧葛洪”,可见其热心求道、喜欢炼丹的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梦游仙境、访仙名山的形象相同。(3)愤世嫉俗者。杜诗中描写了李白因怀才不遇而在“痛饮狂歌”“飞扬跋扈”佯狂状态中消磨志气、空空度日的愤世嫉俗者形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安能摧眉折腰,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世嫉俗的自我十分相似。(答出其中两点,意思对即可)

16.(1)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2)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3)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4)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7.  D 【解析】 风调雨顺:形容风雨适合农作物生长,亦可喻指天下安宁。风栉雨沐:风梳头,雨洗发,形容奔波劳碌,风雨不停。“风栉雨沐”在这里不合语境。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息息相关:形容彼此关系非常密切。这里没有利害关系,“休戚相关”不符语境。数不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很多。擢发难数:比喻罪行极多,难以数清。“擢发难数”在这里不合语境。约定俗成:指某种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而被公认,并为大家遵守和沿用。不约而同:事先没有约定,彼此的言论或行动却完全一致。“不约而同”在这里不合语境。
18.A【解析】 结合上下文,这个语段的叙述主体是“龙”,根据话题一致的原则,
排除B、C两项;A与D相比较,A项语气更委婉中肯,所以选A项。
19.B【解析】 本句语病有三处,第一处是句式杂糅,“在过春节、元宵节来临”应改为“在过春节、元宵节的时候”或“每当过春节、元宵节”;第二处谓语残缺,在“龙灯”前加谓语动词“点亮”;第三处宾语残缺,在“竞渡”后加上“的盛大活动”。
20.  病人在门诊挂号,经医生检查、诊断后,需要住院的,拿医生开的住院单去挂号收费处缴费住院;不需要住院的,拿医生开的处方去缴费取药后离院,如需输液,就到急诊科输液后离院。
【解析】本题考查将流程图转换为文字的能力。首先要明确叙述对象应是“病人”,表述时“病人”应是整个句子的主语;其次要条理清晰地表述出流程的变化。考生要特别注意“需要住院的”和“不需要住院的”的两条流程,不能混淆在一起表述,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
21.【写作指导】 此题有两则材料。材料一主要讲钱理群教授退休后在南京师大附中开设了名为“鲁迅作品选读”的选修课,刚开始时听者众多,后来却寥寥无几,原因是他的课“与高考无关”。钱教授认为“我们现在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材料二讲了戏曲走进各地大中小学的情况,有的借助戏曲教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专业的戏曲社团进校培养年轻一代,还有的把戏曲进校园当成学校的开学第一课,无关中考和高考。两则材料都讲了关于“教育”的问题。
据此,可得出如下立意:
①回归教育育人的本真;      ②教育切不可急功近利;
③让教育变得更纯粹;        ④少一些实用和短视,多一些担当与长远。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