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山西省河津市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阶段性测评(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11-13 22:14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地理环境、经济水平、文化交流使不同地区剪纸风格        。以陕西剪纸为例:关中地区文化、经济相对发达,剪纸受到绘画的影响,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关中北部地区由于交通相对闭塞,剪纸更多呈现朴实、凝练的风格。自由随性的剪纸与民众生活紧密贴近,各地剪纸呈现出的局面        ,成为一张张生动的“地域文化名片”。伴随信息沟通的日益顺畅便捷,各地剪纸在元素上        ,既拓展了不同地域的剪纸样式,也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此外,机器生产的应用促成了剪纸更大范围的传播。这也意味着更大的挑战,手工剪纸若        ,抑或盲目求变,必然失去其优势与传统。(        );拓展是趋势,但不应失去方向。现如今的剪纸中存在用色单一、构图机械化、风格单调、设计感过重,导致许多地方的剪纸开始“变味儿”的出现。绘画化、模式化倾向在剪纸创作中也普遍存在,在这个乡土变成“乡愁”的时代,剪纸更应该追求朴素的“乡土味儿”。
17.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A. 大相径庭    百花齐放    扬长避短    固步自封
B. 千差万别    异彩纷呈    取长补短    墨守成规
C. 千差万别    百花齐放    取长补短    墨守成规
D. 大相径庭    异彩纷呈    扬长避短    固步自封
18.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其中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现如今的剪纸中存在用色单一、构图机械化、风格单调、设计感过重,导致许多地方的剪纸开始“变味儿”。
B. 现如今的剪纸中存在用色单一、构图机械化、风格单调、设计感过重,导致许多地方的剪纸开始出现“变味儿”的现象。
C. 现如今的剪纸用色单一、构图机械化、风格单调、设计感过重,导致许多地方的剪纸开始“变味儿”。
D. 现如今的剪纸用色单一、构图机械化、风格单调、设计感过重,导致许多地方的剪纸开始“变味儿”的出现。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传统是财富,不应是包袱
B. 传统是财富,但不应成为包袱
C. 传统不是包袱,是支持开拓的财富
D. 传统不是包袱,而应该是财富
【答案】17. C    18. C    19. B
20.下面是一封感谢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2018年3月18日,我光临你校,垂询学生就学事宜。不慎将手包遗失在办公楼附近。当我返回寻找时,发现你校李子阳同学正在原地等候。这种行为充分体现了你校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也是你校为精神文明建设所尽的绵薄之力。感谢你们培养出这样优秀的学生。本人请你校务必对李子阳同学提出表扬,使他的行为能感染更多同学。
【答案】(1)光临,是敬语,应改为“到”;(2)“你校”不能体现感谢和尊敬,应改为“贵校”;(3)“垂询”为敬语,应改为“咨询”或“询问”;(4)“所尽的绵薄之力”为谦辞,应改为“所做的贡献”;(5)“务必”语气过于强硬,应删去。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考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懂得看对象,审尊卑长幼是否得体,改换谦敬词,做到敬谦词使用不错位;看场合,审是否合乎氛围,改逆情悖理的语句为顺情合理的语句;看感情,审褒贬词语是否误用,改换褒贬词语,该褒不贬,该贬不褒;看语体,审有不伦不类、文白夹杂现象,根据不同的听众、读者对象,该用口语改用口语,该用书面语该用书面语;看劝诫语,审有无人文关怀,改粗俗浅陋语为温情关怀语;看转述,审对象改换后,叙述角度、人称、时间和地点是否随之改变。如“光临”“你校”“垂询”“所尽的绵薄之力”都属于敬谦词使用不当,应分别修改为“到”“贵校”“咨询”“所做的贡献”。而“务必”一词则属于使用场合不当,语气过于强硬,删去。
21.下图是某地肉牛生态养殖循环经济流程图,请将其转换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精准,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示例一:农户养牛可以获得牛肉等畜产品,牛粪可以成为生产沼气的原料;沼气能为农户提供燃气和照明,沼液、沼渣等又可以成为农作物的肥料;农作物为农户提供粮食,同时秸秆又可以作为牛的饲料。
示例二:农户种植农作物获得粮食,其秸秆可以作为牛的饲料;牛为农户提供牛肉等畜产品的同时,其粪便又成为生产沼气的原料;沼气能为农户提供燃气和照明,沼液、沼渣等又可以成为农作物的肥料。
 
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西方古典绘画以“写实逼真”,大师们对光影、形准的把握令人拍案叫绝。一般认为,这种高超功力源于扎实的素描基础。然而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却认为这里可能存在“猫腻”:有些画家在创作时可能借助了“暗箱”这种光学仪器,即利用小孔成像原理和透镜原理将影像反射在画纸上,进行勾勒轮廓,再细致上色,以此达到“逼真”的效果。此言论一出引起业界和舆论界的争论和思考……
上述材料引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作文。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