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介绍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成果。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是世界性课题,历来为国际学术界关注。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又是其中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但是关于中华文明的一些重要问题,中国学术界还缺乏系统的综合研究,还没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为多数人所接受的认识。在这种背景下,2001年,“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项目正式提出。研究认为,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区域出现了文明起源迹象。距今5300年以来,中华大地陆续进入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关强说:“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就是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绵延不断。中华文明早期发展过程是从多元到一体,既有中华大地不同文明之间的兼收并蓄,也有对外界文明的兼收并蓄。我们能特别自豪地说,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的文明就是中华文明。” (摘自2018年05月29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央广网) 材料二 5月28日,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出席“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新闻发布会。他表示:教育部制定“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进教材工作方案,组织统编《历史》和大学《考古学概论》等大中小学相关教材编写组认真学习理解“探源工程”研究成果及价值,并与现行教材内容进行比对;目前,初中统编历史教材的修改方案已经确定,统编高中历史教材和高校《考古学概论》则正在编写修订中。上述调整均遵循三个原则:强调原始农耕发展为中华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坚实基础,更加突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注意补充工程的考古发现。历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尊、增强文化自信意义重大。伴随着探源工程的成果陆续写入中小学生教材,中华文明5000年灿烂的星光,将在每一个幼小心灵中撒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摘自《中国教育在线》2018年05月30日) 材料三 神话传说研究和考古发掘应该是探源工程不可缺失的两个互动方面。人类历史分为无文字记载历史和有文字记载历史两个阶段性形态,将有文字记载历史之前的口头历史归入无文字记载历史,这在突出有文字记载历史地位的同时,又很容易淹没口头历史的存在。这种形态划分存在局限。立足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神话传说研究与考古发掘属于各自独立的互动系统。物质性地下文物和地上文物属于非言语方式流传的博物历史系统。口头历史与文字历史属于非物质方式流传的言语历史系统。用有无文字记载划分历史不同形态,混淆了依靠言语流传还是依靠物质流传两种历史形态的根本区别。 中国有文字记载历史前的口头历史,大多以只言片语方式散落在古代文献、祭祀和岁时民俗中,传递的却可能是几百年、几千年乃至上万年跨度的“大叙事”。其在不断积累和遗失中传递,存在谱系断层和谱系错位,是极其丰富和需要展开解读的。中国文字历史承接口头历史,口头历史蕴含的文化基因,不仅影响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且传递至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不能缺失口头历史研究。 (摘自2015年04月《中国社会科学在线》,作者为社科院研究员)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解决中华文明起源中的一些尚缺乏系统研究、无法达成共识的重要问题是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任务,对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意义重大。 B. 中华民族文明探源工程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新成果,现行教材内容与其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对现行的大中小学教材进行认真比对和修订。 C. 口头历史无法系统传承,只能以只言片语方式散落在古代文献中,因此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错位和断层,必须系统研究才能正确解读。 D. 中国口头历史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基因,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有重要意义。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距今5800年前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及西辽河等多个地区相继产生文明迹象,这一发现打破了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核心部分的传统认识。 B. 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等是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它是吸收多种文明元素而形成的,其中既有中国境内的多种文明元素,也有外国文明元素。 C. 教育部门将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写进历史教科书是因为教材,特别是中小学教材对于奠定人的精神根基、培育文化自信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D. 在材料三中,作者认为历史应该分成物质性的博物历史和以言语与文字传播的言语历史,以往以有无文字记载划分历史形态是不可取的。 9. 以上三则材料陈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7. C 9. (1)材料一来自中央级媒体,侧重说明探源工程在证明中华文明绵延不绝方面的意义,彰显了这一工程在增强“文化自信”方面的意义;(2)材料二来自教育媒体,重在介绍探源工程研究成果进入教材的情况;(3)材料三来自专业媒体,侧重从专业角度对探源工程进行拾遗补缺。 【解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汤金钊,字敦甫,浙江萧山人。嘉庆四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三年,入直上书房。 金钊端谨自持,宣宗在潜邸,甚敬礼之。母忧服阙,擢侍讲,督湖南学政。累迁内阁学士。典江南乡试,留学政。诏勉以训士不患无才,务培德,经学为本,才藻次之。金钊阐扬诏旨,通诫士子。宣宗即位,调吏部。时用尚书英和议,命各省查州县陋规,明定限制。金钊疏言:“陋规皆出于民,地方官未敢公然苛索者,畏上知之治其罪也。今若明定章程即为例所应得势必明目张胆求多于例外虽有严旨不能禁矣。吏治贵在得人,得其人,虽取于民而民爱戴之,不害其为清;非其人,虽不取于民而民嫉仇之,何论其为清?惟在督抚举措公明,而非立法所能限制。”金钊疏入,上手批答曰:“朝有诤臣,晓朕皂白,且无伤政体,不胜欣悦!”予议叙。道光元年,兼署户部侍郎。二年,典会试,父忧归。六年,服阕,仍直上书房,授皇长子奕纬读。七年,连擢左都御史、礼部尚书。上甚倚畀,迭命赴诸省鞫狱按事,四年之中,凡奉使五次。自禁烟议起,海疆久不靖。林则徐既罢,琦善主抚,复不得要领。金钊素不附和议,与穆彰阿等意龃。一日召对,上从容问广东事可付诸何人,金钊以林则徐对,上不悦。未几,坐事为人所讦,降四级调用。逾年,授光禄寺卿。以衰老乞罢,住京养疴,许以二品顶戴致仕。久之,上仍眷念,赐头品顶戴。咸丰四年,重宴鹿鸣,加太子太保。六年,卒,谥文端。金钊自为翰林,布衣脱粟,后常不改,负一时清望,虽被排挤,卒以恩礼终。 (节选自《清史稿》)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若明定章程/即为例所应得势/必明目张胆/求多于例/外虽有严旨/不能禁矣/ B. 今若明定章/程即为例所应得/势必明目张胆/求多于例/外虽有严旨/不能禁矣/ C. 今若明定章程/即为例所应得/势必明目张胆/求多于例外/虽有严旨/不能禁矣/ D. 今若明定章程/即为例所应得势/必明目张胆/求多于例外/虽有严旨/不能禁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潜邸,指非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登基之前的住所,这里指道光帝即位前的宅邸。 B. 服阕,古代官员专享的丧礼仪式,为父母守丧期满后除去丧服,又称“服除”。 C. 宣宗,道光皇帝在清朝宗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道光”是其年号。 D. 议叙,清朝评价官吏的一种制度,对考核成绩优良者给以议叙,以示奖励。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汤金钊为人方正严谨。他行为端正、自我克制,皇帝多次任命他担任学政,并主持乡试和会试,道光帝还让他教育自己的长子。 B. 汤金钊为人刚正、直言敢谏。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上司英和建议的不合理处;在对英战和上,坚持主战,为此甚至被排挤降职。 C. 汤金钊能力出众、勇于任事。他曾为嘉庆、道光、咸丰三代皇帝效力,在不同职位均有所建树,深受皇帝特别是道光皇帝信任。 D. 汤金钊为官清廉。他从做翰林时就坚持穿布衣、吃粗米,身居高位也从未改变,他的清廉自守为他赢得了当时人的普遍赞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朝有诤臣,晓朕皂白,且无伤政体,不胜欣悦! (2)上甚倚畀,迭命赴诸省鞫狱按事,四年之中,凡奉使五次。 【答案】10. C 13. (1)朝廷有(汤金钊这样)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让我对这件事的利弊有了清晰的了解,并且不会伤害国家体制,我对(汤金钊的进言)非常满意! (2)皇帝对他非常倚重,多次让他到各省审核司法,四年中共五次奉命出使。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喜小儿辈到行在① 陆游 阿纲学书蚓满幅,阿绘学语莺啭木。 截竹作马走不休,小车驾羊声陆续。 书窗②壁谁忍嗔,啼呼也复可怜人。 却思胡马饮江水,敢道春风无战尘。 传闻贼弃两京走,列城争为朝廷守。 从今父子见太平,花前饮水勿饮酒。 【注】①天子巡行所到之处,这里指南宋临安。②,弄脏。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四句写了儿子们种种顽皮嬉闹的情形,体现了诗人对孩子们深深的父爱。 B. 孩子们弄脏窗户和墙壁后因害怕受罚放声啼哭,样子十分可怜,令人不忍责骂。 C. “传闻”两句间接表达了诗人听到捷报的欢喜,这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颇为相似。 D. 这首诗从天伦之乐转到天下太平,展现了陆游作为一名爱国诗人的广阔胸襟。 15.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观刈麦》中通过展示农人矛盾心理揭示其生活困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2)《诗经•卫风•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指出,螃蟹虽然有锋利而坚硬的“跪”和“螯”,却“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 【答案】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识记。解答此题,要审诗文的出处,要审语境。限定默写的具体语句的就是所给的情景。抓所给的情景,包括提示的相关内容、情感等。第一句的关键提示为《观刈麦》中哪两句“通过展示农人矛盾心理揭示其生活困苦”,这是对诗句句意的解析,根据这个解析,考生可知,应填入“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第二句的关键提示为“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这是要求学生根据情景、意境来写出相应的句子,考生理解后可知,要填入“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第三句,根据提示“螃蟹虽然有锋利而坚硬的‘跪’和‘螯’”,还有题干中的关联词“却”“因为”,可知,这两空应填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点睛】情景是默写的唯一依据,作者、作品和情景一个都不能忽视,从作者作品联想内容,从所给情景确定具体语句,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考生可以抓住句中的情语,以情定句。也可以抓句中的景语,以景定句。如第二句,要求考生根据“‘青梅竹马’的意境”这样的情景来填入相应的句子。还可以领会含义,以意定句。如第一句要求考生根据“通过展示农人矛盾心理揭示其生活困苦”这个意思,来确定相应的句子。另外,名句默写,失分的主要原因是错别字,要学会避免名句中错别字,方法有辨清同音字的形意区别辨清形近字的差异,尊重古人,承错沿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