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语文期中 参考答案 一、多文本阅读 1.D(A史前和历史时期的划分着眼点在于文字的有无及其发展程度,与社会发展阶段无涉,且二里头已经进入国家阶段;B传世文献的记载不能证明夏朝的存在,只能知道当时人是如何看待夏朝的;C考古学的发展可能会对人文社会科学一般法则的建构贡献更大的空间,但学者还在探索中。) 2.B.二者都应该关注。 3.就一事论一事,逐一搞清(不可以答就事论事);应该有具体的学术实践(或先读后疑);疑后有断。(1点1分) 4.C.“潜”读作“qián”。 5.D.编年体错,应为纪传体。 6.B.(A半人半兽错;C并非所有诸子都将禹塑造为圣王;D遵照要求错,司马迁转化错) 7.有助于研究过去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变迁,建立我们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自信;提供了一个较为可靠的古史框架,以及若干对古史的通透见解;推动了创世神话向历史传说的转化,以及儒家尚贤思想的传承发展。(每点1分,共6分) 二、文言文阅读 8.C.朝:读cháo,朝廷 9.B.以:用。(A.代词/助词,提宾标志;C.者:表原因/……的时候;D.而:表修饰/表并列) 10.C.节:节制。 11.C.《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12.现在攻城打仗,为了名利牺牲自身,这都是天下百姓难以去做的事情(要点:“杀身”“判断句”“所字结构”各1分) 13.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令人焚舟失火/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 14.C.“子何贵于二人”:您更赞同二人中的哪一个呢 15.①我(墨子)坚持认为我的做法是正确的。(1分)②提倡兼爱,虽未必给动乱的天下带来好转,但方向是正确的。(3分)(意思对即可) 三、诗歌鉴赏、默写 16.D 17.D 18.相同点:陶渊明和韩愈在诗中都通过兰花来喻指君子的高贵品格,表达了自己内心对高洁品性的坚守。(2分) 不同点:韩愈诗中所表达的是君子的才华不会因无人赏识而减弱半分。即使没有明君赏识也没有关系,君子依然会坚守自己的道德操行。(2分)而陶渊明诗则用清风比喻明主(或明时),萧艾比喻无能小人,表达了君子之德要有明君赏识,才能从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或君子要在明时出仕才会有所作为,从平庸之辈中脱颖而出)(2分)。 19.①出淤泥而不染②采菊东篱下③松菊犹存④虎啸猿啼 ⑤忧谗畏讥⑥宠辱偕忘⑦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⑧虎鼓瑟兮鸾回车 四、散文阅读 20.C(强劲:jìng) 21.D(A“遗憾之情”错误;B.“层层递进,形成磅礴之势”错误;C.“对苦难生活的赞美”错误) 22.4分(1)银杏树的叶子通体金黄,灿若金子,色彩绚丽(1分);看似地久天长,实则短暂(1分)。柿子树的果实一派沉静,清澈温暖,安详长久(2分)。 23.5分(1)文学大师恰如秋天的柿子树一般(1分),以丰硕的作品馈赠读者,传递快乐、希望、温暖、生命的气息(1分),将上文借由柿子树产生的思考与鲁迅文学院所具有的深刻意义相关联,升华主题。(1分) (2)表达了对文学大师的敬仰热爱之情(1分),含蓄地传达出作者的写作追求,使文章意蕴更加丰厚(1分)。(1+1=2分) 24.6分(1)阳光灿烂下的柿子树犹如天籁,让我领悟到美的不可言说; (2)柿子树在喧腾中活得安详沉静,让我思考自己的内心能否泊于安详与沉静; (3)柿子树在春夏慢慢生长,耐心等待秋天的收获,使我得到关于成长的感悟; (4)柿子树经历风霜雨露才结出的丰硕、明亮、温暖的果实,给人传递快乐和希望,之前所有的挣扎、疼痛、念想都化为风景; (5)因为凝视柿子树,激励我要像那些大文学家一样,用自己的文字温暖了读者,历久弥新,令人敬仰,启迪我也要像他们一样传递快乐和温暖; (6)柿子火焰般悬挂拥挤在枝头,使我意识到那是生长、繁衍、丰收、护佑等仁慈的旨意。(1点2分,答出3点即可。) 25.B非“暗示了宝玉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与选择”。 26.略 五、写作 27.略 【文言大意1】 天下的人都不相爱,强大的就必然控制弱小的,富足的就必然欺侮贫困的,尊贵的就必然傲视卑贱的,狡猾的就必然欺骗愚笨的。举凡天下祸患、掠夺、埋怨、愤恨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不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认为它不对。 既已认为不相爱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应该怎样做呢?墨子说道:“看待别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相互融洽、协调。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而生产的。所以仁者称赞它。 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兼爱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难办而迂阔的事。”墨子说道:“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原故。现在例如攻城野战,为成名而杀身,这都是天下的百姓难于做到的事。但假如君主喜欢,那么士众就能做到。从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母羊皮缝的裘,围着牛皮带来挂佩剑,头戴熟绢作的帽子,(这身打扮)进可以参见君上,出可以往来朝廷。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就这样做。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之人,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节食,收着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站得起来。等到一年,朝廷之臣都(饥瘦得)面有深黑之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能做到这样。从前越王句践喜爱士兵勇猛,训练他的臣下时,先把他们集合起来,(然后)放火烧船,考验他的将士说:“越国的财宝全在这船里。”越王亲自擂鼓,让将士前进。将士听到鼓声,(争先恐后),打乱了队伍,蹈火而死的人,近臣达一百人有余。越王于是鸣金让他们退下。 所以墨子说道:像少吃饭、穿坏衣、杀身成名,这都是天下百姓难于做到的事。假如君主喜欢它,那么士众就能做到。何况兼相爱、交相利是与此不同的(好事)。爱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有利于他;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随即损害他。这种兼爱有什么难实行的呢?只是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而士人不用它实之于行的缘故。 【文言大意2】 巫马子对墨子说:“您兼爱天下,谈不上什么好处;我不爱天下人,谈不上什么害处,都没有产生什么效果,您怎么能认为只有您对而我不对呢?” 墨子说:“现在有一处失火,一个人端来水,要浇灭它;一个人举着火,要使它烧得更大.都还没有产生后果,您更赞同二人中的哪一个呢?”巫马子说:“我赞同那个端水者的意愿,而否定那个举火人的意愿。” 墨子先生说:“我也是赞成我的理念,而不赞成您的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