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二中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何学?这是人们津津乐道,却也让专家学者大为困扰的问题。章太炎指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张岱年认为:“所谓国学即中国学术之意。”其实,国学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如何看待国学?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先秦诸子到宋明理学等思想都闪耀着古人的睿智,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方向与精神表现。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传统文化虽有“厚德载物”的胸襟和气质,亦有空谈心性,轻于实践的固有缺陷与不足;长于道德规范架构,短于思维方式的更新。这使得传统文化在向现代社会转型中步履维艰,困难重重。以何种态度,站在何种立场,支持何种观点来看待国学,就成为关涉国学弘扬,国学复兴,国学能否正常发展的重大理论命题。我们对待传统,抱守残缺,故步自封要不得;数典忘祖,粗暴武断亦要不得。重提国学,弘扬国学,不是要拘泥于经典,食古不化,而是要从中寻找民族文化的“根”与“魂”,在普及中修复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国学研究该求是,还是致用?学术研究本身就包含了“是什么”和“怎样做”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是什么”就是学术研究要讲求客观,实事求是,在客观事实中探究真知。“怎样做”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探寻“是什么”是更好地解决“怎样做”的前提。君子有志于学,首先在于学能明道、明理。而通过这种思想创造活动,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学习规律,达到寻求真知目的,即求是;在此基础上有所为而为,则是“致用”,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固然保持了学人对社会政治的紧密关切,避免了单纯地“为学术而学术”,但也会使不少人受此误导,认为做学问的最终目的是讲求功利的实用主义,使学术研究沦为政治的附庸,违背学术求真求是的初衷。作为数千年学问积累结果的国学,我们不要总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对待它。如果仅仅满足于从国学中寻找某些应对现实问题有用的技巧和方法,那就太实际、太简单化了。
国学的使命是什么?这牵涉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个方面的问题。国学研究是某些领域的相关人士通过努力获得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对国学自身的推进和完善起着重要作用。国学普及则是学者通过通俗化的形式,向社会大众普及包括前沿成果在内的国学基础知识,让他们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亲近经典,确立自己的道德理想和精神追求,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国学研究是国学普及的前提与基础,国学普及是国学研究的延伸与补充。我们倡导具有包容、和谐、共生共存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借助国学研究与普及创造出与我们当前国家形势相适应的,能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也要吸取外来先进文化并加以融合;不仅要提倡正确的价值观,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批判和否定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内容。
(摘编自《学理论》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化、知识化、普及化,以及民族精神的载体就是国学。
B.先秦诸子至宋明理学等思想规定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方向,展现了民族文化的优越性。
C.从研究态度与方法看,我们不能用实用主义态度或方法对待数千年学问积累结果的国学。
D.国学研究为国学普及提供了内容,而国学普及又是国学研究成果的运用,两者相辅相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阐释国学概念,接着阐述对国学的正确认识,指明对待国学的态度,最后阐述国学使命。
B.中国人对待国学的态度、立场、观点关涉着国学弘扬、复兴与发展,这体现了立论的宏观视野。
C.国学研究应求是还是致用的问题并不矛盾,但作者认为正确理解“求是”方可正确理解“致用”。
D.文章从国学研究与国学普及两个方面阐述国学使命,并以创造新文化为目标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如果受到损害,可以通过弘扬国学并从中寻找民族文化的根与魂等普及方式得到修复。
B.推行《论语》《孟子》普及等国学教育工作,教育受众了解所学国学知识,就能发挥国学的社会作用。
C.社会国学研究机构从国学中寻找某些应对现实问题有用的技巧和方法并加以推广,这是一种有益的做法。
D.国学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只有在普及的过程中不断修复,才能成为满足广大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新文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事情是这样的
佚 名
怎么说呢?12月26日,事件经过一天发酵,《惊爆!某超市一黑衣男子对老人大打出手》牢牢霸占微博热搜榜头条。几张图片看起来是连拍,一男子挥舞手臂,老妇人抱着男人大腿,直到最后一张男子的手打到老人身上,看上去触目惊心。文字解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相当详实。
小明日记
今天玩得可开心啦。妈妈带我去欧美新生活广场玩,小朋友真多。大人坐在游乐场外玩手机,我们玩打枪游戏。我们玩了很长时间。中午吃面条,很好吃,妈妈说下周还带我吃。下午和妈妈一起买了很多好吃的,超市的人很乱。有一个奶奶躺在地上,大声喊,还哭得很伤心。妈妈不让我看,但我早就看见了,那个奶奶抓住了那个叔叔的脚,叔叔不想让她抓。叔叔一蹦一蹦的,像跳皮筋,可好玩了。
超市收银员只言片语
周年庆嘛,人多,忙不过来。我看到的时候,大妈已经倒地,那个黑风衣在掰大妈抱他大腿的手。他们吵得很激烈,那男的一直喊“松手”,而且还说脏话。大妈被他拖着走。听不出来两人为什么起的争执。
我为什么不去拉开他们?公司规定:收银员不能离开岗位。而且我们经理和保安很快就赶到,把两人带走了。期间,很多顾客都在旁边看着,各种拍照。
不说了,不说了,今天顾客至少比昨天多一倍。
值班经理答记者问
记者:两人为什么争执?经理:周年庆,特价区豆油只剩下一桶。那男的要拎走,大妈说是她因为没找到推车,暂时放那儿的,才引发争执。
记者:据我们了解,这件事发生20分钟左右,你们才派人解决,具体原因是什么?
经理:因为这次促销力度很大,顾客太多了,到处都是人。我接到电话从值班室下楼去叫保安,然后再上来,我是一直跑着的。我们要从最里面那个非买出口进入,这又是一大圈。到现场的时候,周围好几圈人,分开人进去,差不多十分钟,绝对没有15 分钟。
记者:事后,你们的调查结果是什么?
经理:我们无权调查,这事儿得问公安人员。
记者:那最后问题解决了吗?
经理:解决了,我们超市各送了他们一桶豆油。今天我们吸取教训,不仅在特价区安排工作人员,而且,将特价商品量提高了2到3倍。
我是监控录像管理员
12月24日早7点,经理打来电话,让我在营业前调整13号至17号摄像头监控的位置和范围,并要求我们在25日3:20前,务必把13号至17号摄像头于下午2:00--3:00的录像整理出来,保存备份,发给宣传部。
25日下午2:00的时候,我就盯着监控。看到一个女的疯狂冲到小王身后,双手抱住他手里的豆油,小王抢过,女子摔倒,之后立即抱住小王的大腿,大喊大叫,看不出来喊什么。小王使劲儿挣脱,一只手拎着豆油,一只手一会儿掰她的手,一会儿挥舞着保持平衡。他们从15号监控拉拽到17号监控下面。
2019年元旦,关于欧美超市的微博《反转—一黑衣男“动手”的真相》,再次成为微博热搜的头条。文章链接了一个12分钟的视频。某媒体的官方微博着实火了一把,据统计,两个小时点击超过500万,转发超过20万,评论过万。
周年庆加圣诞节“双惠”期间,欧美超市营业额远超沃尔玛、恒客隆等,为答谢新老顾客厚爱,元旦期间超市的“双惠”活动将持续到本月7日。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事发时有不少顾客在场,但作者只选取了一则小孩子的日记作为顾客对事件的描述,构思颇有深意。
B.超市周年庆顾客多,收银员“忙不过来”“听不出来”,公司又规定“不能离开,她可能真不知情。
C.从值班经理答记者问可知,面对突发事件,超市确实行动非常迅速,举措得当,充分考虑了顾客的需求。
D、作者从占据热搜榜头条的一条微博写起,以官方微博和超市的“双赢”收尾,增强了故事的反讽意味。
5、小说从多个人的视角讲述同一事件,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
中医药制定标准要循序渐进
于颖:在您看来,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百年中医史》同以往相比,有什么特别之处?
张伯礼:第一点就是充分占有资料。这个课题的研究历时3年多,以朱建平研究员为首的项目组尽可能地搜集第一手史料,基本涵盖了国家和地方图书馆的史料,包括医书、非医书、民国时期的旧报刊,甚至海外文献资料。
其次,协同攻关。以往这类研究往往是一个专家或一个团队担纲,这次编撰几乎动员了海内外、业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参与,课题组研究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工作方式,也是过去没有过的。
第三点就是史料与史论结合。带着问题去搜集、甄别、分析、整理史料。项目组打破时间限制,根据中医药发展的性质和阶段,将百年中医发展史分为三个时期: 1912—1949 年是“抗争图存,自强发展 ”时期;1949—1977年是“事业奠基,曲折前行”时期;1978年迄今,是中医“全面发展,走向世界”时期。
于颖:2015 年,您陪同屠呦呦先生前往瑞典领取诺贝尔医学奖,卡罗琳医学院的发言人当时就表示,这个奖不是给传统中医药的。中医的历史传统悠久,但不可能拿来就用,如何让它成为一个维持生命健康的现代工具?
张伯礼:这个问题非常好,也是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屠老师讲,中医药是一个宝库,但也不是拿来就用的。中医药有很多宝贵的经验,但一定要和包括现代医学在内的现代科技结合,才能在解决重大问题中做出贡献,这条路子要走下去。
中医药发展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理论层次,特别是哲学的部分,相对稳定;而另一个技术层次,即疾病治疗方法和药物,始终在发展。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指责,说:“你们老用那套几千年的理论,怎么行?” 中医的思维方式、认知方法确实相对固定,但在其指导下的防病治病技术方法却在不断发展。
于颖:《中医药法》去年底正式颁布,是我国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有法可依只是基本保障,涉及一系列具体问题,您重点关注哪几个方面?
张伯礼:中医立法这一大事,中医界翘首企盼了30多年。中医立法了,还有很多内容有待补充、完善、细化,需要一个过程。我个人认为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管理机构,希望将中医药县级管理机构建齐,把中医药发展经费列入政府财政计划中。
此外,保护中医药的继承一定要符合中医药本身的发展规律。中国民间的高人高术其实有很多,应该得到关注和重视。此次立法就肯定了那些通过“师承”方式学习实践中医、确有医术专长的人才,并在政策上给予从业机会。当然,政府必须担起责任来,制定一系列的规定和要求,并对相关人员进行考核和监管,扶持和管理并行不悖。
于颖:中医药要想走得远,能不能标准化、能不能为大家所理解,都是问题。这几年里,陆续有标准获列美国药典,在国际上得到应用。这是不是意味着,科学解释中医已经不是问题?
张伯礼:中医能不能标准化,要根据具体内容来看。中药化学成分、微量成分有哪些,各占多少比例;针灸里,针的长短、粗细、韧性、钢含量,等等,这些都没有问题,国际标准化组织也都接受了。当然,有些标准的制定还比较难,比如肾虚的标准、脉象的标准……尚需要过程。其实,不仅中医药,很多学科在制定标准时也都如此,有一个循序渐进的阶段。
怎么诠释中医药,在很多人看来是个大问题。一碗汤药里面有什么,过去真搞不清楚;20 年前若大致分析出其中化学成分,也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才能完成;现在只要几天甚至十几个小时,就可以基本获知里面化学成分的占比、结构。我们坚信,假以时日,用现代科学语言诠释中医药,以利于更多人理解和接受,将逐步得到实现。
(选自2017年4月28日《文汇报》,作者:于颖)
【注】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
6、下列与“中医的思维方式,认知方法确实相对固定,但在其指导下的防病治病技术却在不断发展”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源于两千年前《内经》的中医病理论,清代医家叶天士总结了络病治疗的一些方法和药物,现在吴以岭院士,建立了络病标准,研究了一系列方药。
B.屠呦呦受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句话的启发,降低提取青蒿素温度,改用沸点更低的乙醚而提取了青蒿素。
C.丹参这味药材,已经列入了美国药典,这是我国第一个列入美国药典的中药;中国药材的标准纳入了美国药典,为我国更多的药材进入美国提供了基础。
D.急性心梗介入治疗后常出现大血管通了而小血管没有血流灌注,心肌依然处于无复流状态,中医用通络中药可降低无复流的发生率。
7、张伯礼院士认为中医药可以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他告诉我们应该做好哪些方面?(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