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郑州外国语学校 2018届高三第十五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05-28 21:39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方岳贡,字四长,谷城人。天启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进郎.中.。历典仓库,督永平粮储,并以廉谨闻。
崇祯元年,出为松江知府。海滨多盗,捕得辄杖杀之。郡东南临大海,飓潮冲击, 时为民患,筑石堤二十里许,遂为永利。郡漕京师数十万石,而诸仓乃相距五里,为筑城垣护之,名曰“仓城”。他如救荒助役、修学课士,咸有成绩,举卓异者数矣。薛国观败,其私人上海王陛彦下吏,素有隙,因言岳贡尝馈国观三千金,遂被逮。士民诣阙讼冤,巡抚黄希亦白其诬,下法司谳奏。一日,帝晏见辅臣,问:“有一知府积俸十余年,屡举卓异者谁也?”蒋德璟以岳贡对。帝曰:“今安在?”德璟复以陛彦株连对, 帝领之。法司谳上,言行贿无实迹,宜复官。帝奖其清执,报可。
无何,给事中方士亮荐岳贡及苏州知府陈洪谧,乃擢山东副使兼右参议,总理江南粮储。所督漕艘,如期抵通州。帝大喜。吏部尚书郑三俊举天下廉能监司五人,岳贡与焉。 帝趣使入对,见于平台,问为政何先,对曰:“欲天下治平,在择守令;察守令贤否,在监司;察监司贤否,在巡方;察巡方贤否,在总宪。总宪得人,御史安敢以身试
法。”帝善之,赐食,日.晡.乃出。越六日,即超擢.左副都御史。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翌日,命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 时十六年十一月也。故事,阁臣无带都御史衔者,自岳贡始。
李自成陷京师,岳贡及邱瑜被执,幽刘宗敏所。贼索银,岳贡素廉,贫无以应,拷掠备至。搜其邸,无所有,松江贾人为代输千金。四月朔.日.与瑜并释。
(选自《明史》卷二百五十一,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
B.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
C.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
D.尝召对帝适以事/诘吏部尚书李遇知/遇知曰/臣正纠驳/岳贡曰/何不即题参/深合帝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郎中,官名,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宋代以后,也称医生为郎中。
B.擢,提拔官职,在文言文中有许多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语,如本文中的“授”“出”
“举”等,就含有授予或者调动官职的意思。
C.日晡,即晡时,汉代将十二个时辰命名为“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等,晡时对应干支中的申时,即下午三点至五点。
D.朔日,中国农历将每月的第一天称为“朔",即初一。将农历每月的初二称为“既朔”,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方岳贡廉洁谨慎。在负责掌管仓库、管理永平粮仓时就因廉洁谨慎而闻名于世,在被贼军抓获时,又因无钱进献备受拷打。
B.方岳贡政绩卓异。将数十万石粮食漕运到京城并建立“仓城”,连皇帝也知道有一位担任知府十几年屡有卓异政绩的官员。
C.方岳贡勤政为民。担任松江知府时,飓风大浪带来灾难,修筑石堤二十多里,使人民免受祸患,成为松江人民永久的福利。
D.方岳贡善于应对。被召应对,恰逢皇帝诘问吏部尚书李遇知,方岳贡的回答深合皇帝心意,被赏赐食物,到了晡时才出宫。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他如救荒助役、修学课士,咸有成绩,举卓异者数矣。(5 分)
(2)法司谳上,言行贿无实迹,宜复官。帝奖其清执,报可。(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感事
陈与义
丧乱那堪说,干戈竟未休。公卿危左衽,江汉故东流。风断黄龙府,云移白鹭洲。云何舒国步,持底副君忧。世事非难料,吾生本自浮。菊花纷四野,作意为谁秋。
【注】诗题“感事”,总指靖康、建炎以来的丧乱事变,诸如汴京被占,徽、钦帝被俘,高宗南迁,以及公卿士大夫窜亡等等。陈与义,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爱国诗人。左衽,夷狄的服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诗歌一开头就指明所感之事是“丧乱”“干戈”,金人入侵,致使神州陆沉,社会动乱,使人痛心之极,不忍诉说。
B.二、三两联紧扣题面“感”字从国家方面展开议论,用“危”“故”“断”“移” 等字眼,写出了对故国倾覆的感慨。
C.四、五两联则从诗人自身来写,表达了虽然自己一生飘浮不定,却要想尽办法来解救国家危难,为君主分忧的坚定决心。
D.诗的最后两句以景语作结,经历战乱,故园残破,而菊花不解人意,依旧在漫ft遍野开放,抚今追昔,不禁悲从中来。
E.本诗以排律的形式,把流离颠沛、备尝兵荒马乱之苦、目睹了破碎ft河的诗人忧国忧世的情怀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15.有人认为此诗“逼近杜甫”,纪昀也谓这首诗“真有杜意,乃气味似,非面貌似也”。请你结合全诗,说说陈与义的这首诗与杜甫诗有哪些相似之处。(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2 小题, 5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 分)
(1)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指出如今的太学生们“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无奔走之劳矣”,这与作者当年“         ”的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意味深长。
(2)关心时政,忧国忧民,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深刻地体现此主题的诗句是“         ,        ”,而屈原的《离骚》中“      ,         ”更是这一主题的真情流露。
第 II 卷 表达题(80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6 小题,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全市人民的热切期盼,是我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工作中就要瞻.前.顾.后.,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建设。
欧洲多国经济长期低增长,高支出,高福利的社会制度已经积.羽.沉.舟.,对这一制度进行的每项改革都遇到了极大的公众阻力。
各级政府的救助基金、专项扶持资金种类繁多,而一些企业对这些资金的发放政策不.甚.了.了.,代办中介服务便应运而生。
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终.南.捷.径.、不二法门。
中方认为,实现核裁军目标无法一蹴而就,必须遵循“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和“各国安全不受减损”的原则,水.到.渠.成.地加以推进。
我们谈作风,不是高高在上,不是只挂嘴边,而是要努力扎实地工作,以移.天.易.日. 的精神,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
A. B. C. D.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友谊的小船、洪荒之力、小目标……这些网络流行语,描述了今年的热点话题、社会事件、集体记忆,刷屏程度令人惊叹。
B.艰苦奋斗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客观需要,如果一个民族丧失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尽管他暂时可能富有,仍是一个没有前途和希望的民族。
C.在“大数据,云分析”的理念渐入人心的今天,谁能不信“互联网+”会给中国人带来福音?正因为这样,不法分子才会浑水摸鱼,打出高科技的幌子来欺骗网民。
D.“春运”一词从 1954 年最早出现在媒体上后,国人便与之结下不解情缘,它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
19.下面关于这则申请书正文表述不够简明得体之处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 分)
我来自于西部山区,对山区学校师资的匮乏有真切的感受,我深知受教育程度的差距将导致城乡孩子未来人生的差距越来越悬殊。听说学校将组建志愿者团队到山区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支教活动,我非常渴望投身这项惠及到众多山区孩子的活动中,
为山区孩子也能搭上信息时代的列车贡献自己的宝贵力量。作为我校信息技术学院的一位大三学生,我在信息技术方面造诣深厚,相信自己可以堪当此任,恳请学校领导批准我的请求。
A.有 4 处错误 B.有 5 处错误 C.有 6 处错误 D.有 7 处错误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5 分)
关于中国文化符号的调查显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外国公民有着比较统一的认识, 即长城和龙,而对于中国当代文化符号,,比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令人震惊的新式建筑等。诚然文化符号有助于中国,被外国民众所认识。但是它也限制了外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全面认识。应该让外国民众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不同侧面,以便。
21.下面文段有三处存在偷换概念的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6 分)
规则,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规定出来供大家遵守的制度或章程”。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每个人心中都要有自己做人的底线。在小人横行、阿谀奉承之风盛行的北宋官场里,周敦颐坚守良知,洁身自好,最终流芳百世。当然,盲目地遵守规则也不行。比如,长辈命令你去做坏事,你就不能盲目遵从。
“做人的底线”不能等同规则。前者可以主观选择的,后者是强制的。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10 年前,一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小组在豆瓣网成立,拥有 10 余万成员。这是由于一些 50 后父母用过去时代留下的印记教育子女,也用自己的生活思维规定子女的前途路线,造成了新生代 80 后子女的叛逆。中国年轻子女与原生家庭代际矛盾第一次以如此撕裂的状况展现在公众视野之中。
10 年后,这个小组已进入“雪藏”状态,当初那些“不听老人言”的年轻人有的已经妥协,有的则仍在现实生活中继续坚持着自己的选择,但愤怒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理解和沟通,以及对更好生活的追求。
上述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你联系个人的生活与感悟,写一封信给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敞开心扉谈谈你对代际关系和谐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