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2017—2018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A 卷 1.B(A项应为“资本的势力消除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C项违背原文逻辑,应为“既需要强势文化的滋养,更需自己传统的力量,才能得到创新和发展”。D项,“与世界文学交流学习,与世界进行深度接轨”只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条件之一) 2.C(“中国文学探索与实践的两个系统的对比推导出”错,没有对比;同时,“中国文学的探索与实践”与“这些努力没有使我们成为世界文学中的‘座上客’”不是因果关系) 3.C(“是一条走向世界的正确道路”错,原文说“这些努力没有使我们成为世界文学中的‘座上客’”,“这些努力”包括废名、汪曾祺的创作) 4.C(A项“表现清晨阿里山的冷寂与凄凉”错,应为“表现清晨阿里山的静谧”。B项“这是为了显示作者善于联想”错,目的是想表现作者“两岸和平统一”的愿望。D项“突出了作者对他们的嘲笑”没有依据) 5.强调“北方也有”、台湾岛上“也有这种鸟儿”,说明两岸风物相同,暗示两岸同属一家,不可分割。(2分)着力交待布谷叫声为“光棍好苦”,借以表现两岸长久分离之苦;赋予文章幽默情趣,激发阅读兴趣。(3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6.《遥望海峡》一诗表达了两岸分离的痛苦与对两岸统一的盼望;与如今乘船来宝岛寻亲的兴奋喜悦形成对比;进一步突出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7.C(“市场主体能力薄弱”概括不当,原文为“大量金融机构和市场参与者”) 8.A、C(B 项“说明金融界对于绿色金融发展前景还缺乏足够的信心”分析错误,图表反映的是当时绿色金融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各项配套措施尚不完善。D项“可见绿色金融投资风险较大”理解不当。E项“自上而下的模式优势更大”曲解文意,“自上而下的模式”是指发展中国家的模式,原文为“实践中很难比较这两种模式的优劣,特别是从长期效用来说,而且这两种模式也开始出现融合的迹象”) 9.从顶层完善绿色金融各项政策,继续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持续加强市场制度建设和市场参与主体的能力建设。广泛开展宣传、培训和绿色金融工具及产品开发等工作。激励引导市场意愿、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尽可能发挥市场作用。(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0.B 11.B(“是史籍中的人物传记”错误,“传”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见课本《师说》注释) 12.C(“他没有容忍”依据不足,原文为王国宝“惧为宁所不容”) 13. (1)简文帝担任丞相,将要征用范宁,被桓温劝阻,就搁置没有实行。 “辟”( 动词,征用),“为……所”(被动句式),“讽”(动词,劝阻),“遂”(副词,就),“寝”(动词,搁置)五处,一处1分。 (2)范宁如果认为古代礼制应当尊崇,自然应当列条上奏,而他敢于专断,只因为他随心所欲。 “以”( 动词,认为),“崇”(动词,尊崇),“条上”(动词性短语,列条上奏),“专擅”(形容词性短语,专断),“任心”(动词性短语,随心所欲)五处,一处1分。 14.B、D(B 项“军队驻扎的地点”错,应为“军队集结的地点”。D 项“比拟”错,应为“比喻”) 15.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军队的赞美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此次征战的必胜信念。表达 了诗人对对国家持久和平的期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16.(1)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 (2)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3)渚清沙白鸟飞回(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即不得分) 17.B(雷厉风行,像雷一样猛烈,像风一样快,形容执行政策法令等严格而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用在这里使用正确。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忧虑。用在这里使用正确。挥洒自如,形容画画、写文章运笔不拘束。用在这里属使用范围错误,可改为“泰然自若”。隔岸观火,比喻见人有危难不援助而采取看热闹的态度。用在这里属感情色彩不当,可改为“置身事外”。水乳交融,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用在这里使用正确。抱薪救火,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因为方法不对,虽然有心消除灾患,结果反而使灾患扩大。用在这里属自相矛盾,应改为“扬汤止沸”) 18.C(A句语序不当,应改为“审议程序逐步健全,监督力度不断加大”。B句成分残缺,滥用介词“经过”造成主语残缺,应去掉“经过”。D句搭配不当,应改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 19.B(A句“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就动刀动枪的”为口语,语体不符,可改为“不要动辄付诸武力”。C句“笑纳”,用于请人收下礼物的客套话,可改为“收下”。D句“斧正”,敬辞,用于请人改文章,可改为“修改”) 20.但雾与霾的形成原因和条件不同;空气则相对干燥;霾的日变化一般不明显。(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21.不是运用法律管理网络就能避免出现违法现象。不是有了法律的支持网民的利益就能得到保障。(答对一处得2分,答对两处得5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写作提示: (1)权衡,即比较,写作要有比较意识;(2)要有比较然后进行选择的思维过程。 参考译文: 范宁字武子。年少专心好学,阅读广泛。简文帝担任丞相,将要征用范宁,被桓温劝阻,就搁置没有执行。桓温去世后,范宁才担任余杭令。他在余杭县兴办学校,培养学生,端正自己,施行礼教,有志向、操行的士人没有不尊崇他的。一年后,社会风气彻底改变。自南渡以来,崇尚学习,注重礼教,没有比得上范宁的。范宁在任六年,升任临淮太守,加封阳遂乡侯。不久,被征召授予中书侍郎。在中书侍郎任上,多次劝善规过,有益于施政。当时朝廷又新建太庙,广泛征求修建辟雍、明堂的形制,范宁根据经典及其注解奏陈皇帝,都有出典依据。孝武帝一向爱好文章,范宁很受亲近喜爱,朝廷有疑难的议题,总是咨询范宁。范宁指责官员,直率而言,无所隐讳。王国宝,是范宁的外甥,靠奉承讨好事奉会稽王司马道子,害怕不被范宁容忍,于是唆使煽惑,范宁因此受到疏远。他请求补任豫章太守,皇上说:“豫章不适宜安排太守,为什么急着让自己冒死前往呢?”范宁不相信占卜,坚持请求赴任。临上任,上奏疏陈说时事,所启奏大多符合皇帝旨意。范宁在豫章郡又大力建设学校,派人到交州采集磬石,来供应讲学使用,改革旧的制度,不拘泥于常法。远近来求学的有一千多人,资助他们的费用,全出自自己的俸禄。同时择取本郡四大望族的子弟,都充当学生,学习五经。又修建学台,用途非常广泛。江州刺史王凝之上书说:“太守范宁入朝任职机要官署,出朝担任名郡长官,却放纵自己奢侈污浊的行为。宗庙的设置,各按官员的品级,但范宁私自建立祖庙。范宁如果认为古代礼制应当尊崇,自然应当列条上奏,而他敢于专断,只因为他随心所欲。希望将我的奏章下达太常,根据礼法加以定罪。”皇上下诏书说:“如果范宁真像凝之所上奏的那样,怎能再主管豫章郡呢!”因此受到责罚。范宁的儿子范泰当时担任天门太守,解职去官上诉。皇帝因为范宁所做的只是为了教学,事情长久不判决。正赶上大赦,免于判罪。起初,范宁曾因患眼痛病到中书侍郎张湛那里请求药方,张湛于是取笑他说:“古代药方,第一减少读书,第二减少思虑,第三专心内省,第四少看外物,第五早晨晚起,第六晚上早睡。修炼一段时间,近处能数清睫毛,远处能看清一尺的木杖。长期修炼不停止,可以清楚地看见墙壁以外。不但使眼睛看得清楚,也能延长寿命。”范宁免官以后,在丹阳安家,仍然勤读儒家经典,一年到头不间断。六十三岁,在家中去世。 B 卷 1.D(A项应为“资本的势力消除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 B项,“与世界文学交流学习,与世界进行深度接轨”只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条件之一。C项违背原文逻辑,应为“既需要强势文化的滋养,更需自己传统的力量,才能得到创新和发展”) 2.B(“中国文学探索与实践的两个系统的对比推导出”错,没有对比;同时,“中国文学的探索与实践”与“这些努力没有使我们成为世界文学中的‘座上客’”不是因果关系) 3.A(“是一条走向世界的正确道路”错,原文说“这些努力没有使我们成为世界文学中的‘座上客’”,“这些努力”包括废名、汪曾祺的创作) 4.D(A项“表现清晨阿里山的冷寂与凄凉”错,应为“表现清晨阿里山的静谧”。B项“这是为了显示作者善于联想”错,目的是想表现作者“两岸和平统一”的愿望。C项“突出了作者对他们的嘲笑”没有依据) 7.A(“市场主体能力薄弱”概括不当,原文为“大量金融机构和市场参与者”) 10.A 11.D(“是史籍中的人物传记”错误,“传”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见课本《师说》注释) 12.B(“他没有容忍”依据不足,原文为王国宝“惧为宁所不容”) 17.A(雷厉风行,像雷一样猛烈,像风一样快,形容执行政策法令等严格而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用在这里使用正确。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忧虑。用在这里使用正确。挥洒自如,形容画画、写文章运笔不拘束。用在这里属使用范围错误,可改为“泰然自若”。隔岸观火,比喻见人有危难不援助而采取看热闹的态度。用在这里属感情色彩不当,可改为“置身事外”。水乳交融,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十分紧密。用在这里使用正确。抱薪救火,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因为方法不对,虽然有心消除灾患,结果反而使灾患扩大。用在这里属自相矛盾,应改为“扬汤止沸”) 18.D(A句语序不当,应改为“审议程序逐步健全,监督力度不断加大”。B句成分残缺,滥用介词“经过”造成主语残缺,应去掉“经过”。C句搭配不当,应改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 19.C(A句“两句话说不到一块,就动刀动枪的”为口语,语体不符,可改为“不要动辄付诸武力”。B句“笑纳”,用于请人收下礼物的客套话,可改为“收下”。D句“斧正”,敬辞,用于请人改文章,可改为“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