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之世岁有事西域中原官吏多聚敛自私而官无储偫近臣别迭等因言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楚材曰:“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若均定中原,地税、商税及盐、酒、铁冶、山泽之税,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何谓无补哉?”乃奏立燕京等十路征收课税使,凡长式悉用士人,如陈时可、赵防等,皆宽厚长者,参佐皆省部旧人为之。辛卯秋帝至云中,十路咸进廪籍、金帛。帝大喜,谓楚材曰:“汝不去朕左右,而能使国用充足如此。”即日拜中书令。旧制,凡攻城对敌,以矢石相加者,即为拒命。既克,皆屠之。汴梁将下,楚材驰入奏曰:“将士暴露于外数十年,所欲者土地人民耳,得地无民,将焉用之?”帝犹豫未决,楚材复曰:“奇巧之工,厚藏之家,皆萃于此,若尽杀之,将无所获。”乃诏罪至究颜氏,余皆勿问,时避兵居汴者得百四十七万人。楚材又请求孔子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命收太常礼乐生,及召名儒梁陟、王万庆、赵著等,使直释九经。置编修所于燕、经籍所于平阳,由是文治兴焉。帝议裂州县,赐亲王功臣。楚材曰:“裂土分民,易生嫌隙,不如多以金帛与之。”帝曰:“已许之奈何?”楚材曰:“若朝廷置吏,收其贡赋,岁终颁之,使毋擅科征,可也。”帝然其计,遂定天下赋税。朝议以为太轻,楚材曰:“作法于凉,其弊犹贪,后将有以利进者,则今已重矣。”丁酉,楚材奏命宣德州宣课使刘中随郡考武,以经义、词赋、论分为三科,儒人被俘为奴者,亦令就试,其主匿弗遣者死。得士凡四千三十人,免为奴者四之一。 (节选自李贽《藏书》) 【注释】储偫:储备、积储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祖之世岁有事/西域中原官吏多聚敛自私/而官无储偫/近臣别迭等/因言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B.太祖之世/岁有事西域/中原官吏多聚敛自私/而官无储偫近臣/别迭等因言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C.太祖之世/岁有事西域/中原官吏/多聚敛自私/而官无储偫/近臣别迭等因言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D.太祖之世/岁有事西域/中原官吏多聚敛自私/而官无储偫/近臣别迭等因言汉人无补于国/间悉空其人以为牧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路,宋元日时行政区域名。宋时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元时的“路”,相当于现代的“地区”。与现在“道路”的“路”意义不同。 B.林庙,指孔林、孔庙。孔林,指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园。孔庙,纪念、祭祀孔子的祠庙。“付以林庙地”即给予他孔林、孔庙的用地。 C.文治,指以文教礼乐治民,常与“武功”连用,指以文治国的盛绩与以武禁暴的伟力。常用于描述古代君主在统治国家时的表现。 D.“作法于凉,其弊犹贪”中“作法”即制定赋税,“凉”即“重”。这句话指出,制定很重的赋税以后,还会出现贪污的弊端。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耶律楚材勤于政事。他白始至终侍奉在元太祖身边,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他曾建议让忠厚的汉族读书人担任正副征收课税使,结果国用充足。 B.耶律楚材关爱百姓。当汴梁将被屠城时,楚材这样说服元世祖:有地无民,要土地无任何用处;如果杀尽聚集于此的巧匠、富家,最终一无所获。 C.耶律楚材有治国才能。楚材请求寻找孔子后裔,并使之世袭衍圣公,尊崇儒术;反对太祖分割州县赏赐给亲王功臣的做法,并亲自制定了赋税制度。 D.耶律楚材重视读书人。楚材奏命刘中到各郡主持考试,下令被俘为奴的读书人也可参加,主人不得藏匿、阻止,脱颖而出的读书人达四千三十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乃诏罪至完颜氏,余皆勿问,时避兵居汴者得百四十七万人。 若朝廷置吏,收其贡赋,岁终颁之,使毋擅科征,可也。 10.D: 【解析】A项的错误在于前言“西域、中原官吏”,后言“汉人”,对象前后不一致:B项“因”是“副词,于是,就”的意思,表明上下文是顺接的关系,“而官无储偫近臣”无法成为“汉人无补于国”的理由。C项的错误在于“近臣别迭等因言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从上文的“中原官吏”和下文的“中原”可知,“其”应为“中原地区的”,根据下文耶律楚材的回答“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若均定中原”“足以供给,何谓无补哉?”可知是对上文中原的汉人“无补于国”的回答。 11.D: 【解析】D项,“凉”为上文的“轻”,轻微,薄。 12.C: 【解析】C项,“亲自制定了赋税制度”文中无据。 13.(10分)【参考答案】于是(太祖)下达命令只对完颜氏一族治罪,其余的都不追究,当时因躲避战乱而移居(在)汴梁的有一百四十七万人。(“太祖”“诏”“问”“避兵”等词4分,整体意思1分,共5分。)如果朝廷设置宫吏,收取官吏所治之地的土特产和赋税,年底时分赏给亲王功臣,让(他们)不要擅自征收赋税,这样就行了。(“置”“其”“颁之”“擅科征”等词4分,整体意思1分。共5分,) 【解析】动词“诏罪”前缺少主语“太祖”:“诏”指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这里用作动词;“问”译为“追究”:“避兵”译为“躲避战乱”,“置”译为“设置”:“其”为代词,指代官吏所治的地方:“颁”译为奖赏、分赏,“之”为代词,指代亲王功臣:“擅”译为“擅自”,“征”译为“征收”,“科”指赋税。 耶律楚材(节选) 在元太祖成吉思汗的时代,(元太祖)每年都(对)西域进行征伐。中原地区的官吏,大多搜刮财货归个人私有,可是官府没有积储,近臣别造等就说汉人对国家没有什么帮助,可以把汉人全部赶走,把(他们的土地)变为牧场。楚材说:“陛下将向南征讨,军需应该有人供给,如果公平地规定中原地税、商税及盐、酒、炼铁、山林与川泽的税,每年可得银五十万两、帛万匹、粮食四十余万石,完全可以供南征所需,说什么没有帮助呢?”于是上书建议设置燕京等十路征收课税使,凡正副课税使都用知识分子,如陈时可、赵眆(fng)等,都是宽大厚道辈分高的人,属官都是原中央政府指定的人员担任。辛卯年秋天皇帝到了云中,十路都进奉仓廪与籍田、黄金和丝绸。帝很高兴,对楚材说:“你不离我的身边,却能使国家的费用这样充足。”当日授予(楚材)中书令的高官。按照从前的制度,凡是在攻城交战的时候,《敌人》用和垒石反抗的,就是拒抗王命,攻取城池之后,都要屠杀他们。汴梁将被攻下的时候,楚材疾走入朝上奏说:“将士们在野外征战几十年,想要的是土地和人民罢了,得到了土地却没有百姓,土地还有什么用处呢?”皇帝犹豫不能下决断,楚材又说:“巧妙的工匠,富裕的家庭,都聚集在这里,如果全部杀了他们,将一无所获。”于是太祖下达命令只对完氏一族治罪,其余的都不逃究,当时因躲避战乱而移居(在)汴梁的有一百四十七万人。楚材又请求找孔子的后代,找到了第五十一代孙孔元措,上奏(让孔元措)承袭衍圣公的封号,给与(他)孔林、孔庙的用地。命令接纳太常札乐生,又邀请著名的儒者梁陟(zhì)、王万庆、赵著等,让(他们)直白地解释九经。在燕地设置编修所,在平阳设置经籍所,从此文治兴起了,皇帝(和大臣)商议分裂县赏賜给亲王功臣。楚村曰:“分裂土地和百姓,容易产生仇怨,不如多给他们一些钱财。”帝曰:“已经答应了,怎么办呢?”楚村曰:“如杲朝廷设置官吏,收取其地的土特产赋税,年底时分赏给他们,让(他们)不要擅自征收赋税,这样就行了。”皇帝认为耶肆楚材的考虑是正确的,于是规定了天下赋税。在朝中议政的时候,(有的大臣)以为太轻,楚材曰:“制定的税很轻,还会出现贪污的弊端,以后将有凭借金钱晋升的,那么今天的赋税已经很重了。”丁酉年, 楚材上奏命令宣德州宣课使刘中到各郡主持考试,按照经义、词赋、策论分为三科,在战争中被擒获成为奴隶的读书人也被命令參加考试,把奴仆藏起来、不让参加考试的主人要被治死罪。录取的读书人总计总共四千三十人,解除了奴隶身份的有四分之一。 (节选自李贽《藏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