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终极预测卷 1.D: 【解析】A项“汉字最早起源于祭祀、巫术、占卜”概述不准确,“因而”强加因果。B项“中国汉字因为方言而多姿多彩”概括不准确,文章认为,汉字具有地域性有两个原因,一为方言的多姿多彩,一为共同的文字表述使方言能获得多样的统一性,这样使汉字因为融入了方言而具有地域性特点。C项“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并未实行,所以也谈不上“不理想”。 2.C: 【解析】C项“矛头直指外来文化”概述错误。文章第三段论及“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应有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可见矛头指向的是“在外来文化冲击中送失自己文化方向的人”。 3.A: 【解析】项表述不合逻辑根据文中第一段:“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才能认清中西文化的差别”,“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走自己的文化道路”。可见,“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并非“走自己的文化道路”的唯一条件。 4.D: 【解析】“但是否收养这个孩子,她内心还是犹豫”概括不准确,结合上下文分析,敲铜锣的孩子并未承诺做她家孩子,二豁子让敲铜锣的孩子当他儿子也只是句玩笑话,所以这样的心理描写不合理。 5.(5分)【参考答案】就结构而言,点题,作为文中主要线案贯中全文。(2分)就内容而言,描述了敲铜锣孩子生活的窘况以及努力与生活抗争的状态,塑造了孩子自强、自尊、自立的性格特征,赞扬了二豁子体恤、关心孩子的善良品格:(3分) 【解析】在小说中,经常会碰到情景描写。我们可以从思想内容和结构思路上来准确分析其表达作用。从思想内容上,小说开头描写孩子敲铜锣召集人们看变把戏,中问描写敲制锣挨家挨户收粮食。整个过程中,作者对孩子进行了大量的描写,从他的穿着可以看出敲制锣孩子生活的窘况,从他卖力的表演可以看出他努力与生活抗争的状态,表现了孩子自强、自尊、自立的性格特征。同时从二豁子“轻轻拍了拍那孩子的头,轻,而且柔”“从裤腰里摸出一个黑灰的手绢,抽出五角钱,用手绢包好,又塞到腰里,一手抓了三四个玉米棒子,踏踏地跑了出去”可以看出二豁子体恤、关心孩子的善良品格。从结构思路上,小说从开头到结尾始终贯穿着孩子“敲铜锣”的情景,再结合题目说明它作为线素贯穿全文,起到点题的作用。 6.(6分)【参考答案】开篇描写初冬青白冷寂的太阳,渲染了一种凄清冷寂的气氛,为后文写敲铜锣的孩子艰难的生活做好了铺垫,也从侧面烘托了敲铜锣孩子的坚强性格。(3分)结尾写“红亮的夕阳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温暖”营造了一种明亮、柔和的气氛,与开篇“青白冷寂的太阳”遥相呼应并形成对比,烘托了二豁子善良品性的伟大,暗示了文章的主题:正是善良的羊凹岭人把贫穷、阴冷的羊凹岭点燃得温暖、明亮。(3分) 【解析】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 三、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周围的环境,包括室内外的装饰布置,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因此作家注意用景物来展示人物性格。 四、推动情节的发展。 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 7.A: 【解析】现代快报只有投票比例,不能确知参与调查的具体人数,所以无法得出“新浪微博参与调查人数最多的结论。 8. AD: 【解析】B项,“深恶痛绝”用词过重:C项,“南方墙体薄”只是原因之一,文中没有它作为“主要原因”的依据:E项,“新能源技术”的优点主要是能避免“能源消耗”而不是“分散供暖”。 9.(4分)【参考答案】因为南方需要供热的面积大、冬季时间短、建筑物墙体薄以及很多楼盘建造时并没有集中供暖设计等原因,南方如果实行“集中供暖”,将会出现“能源消耗”过多、能源浪费过大、政府及用户经济压力过大等问题。(2分)而分户或分栋的分散式采暖一方面能节约能源,另一方面也能使用户节省用度:而且,分散式采暖也较灵活,避免了因冬季时间短而造成的能源浪费。(2分) 【解析】材料四中提到南方应该使用适合南方特点的供暖模式。由于南方冬季温度不是很低,非常适合采用各类热泵技术供暖,这些技术适合分户或分栋的分散供暖方式。这种供暖方式不仅可以节约能源,减少能耗,还能使用户节省用度。材料三也提到“不能把集中供热盲目照搬到秦岭淮河以南,不然对能源耗是个巨大威胁”。具体表现在:南方需要供暖的住宅面积约70亿平米,且南方建筑特点被认为不利于保温,将带来更大能耗:南方冬季短,投资巨大的集中供热设施将大部分时间空闲:南方要集中供暖,必须进行大规模热源、输送管道建设,以及房屋改造,成本极高。综合以上原因可得出南方更适合采用“分户或分栋的分散供暖模式”。 10.D: 【解析】A项的错误在于前言“西域、中原官吏”,后言“汉人”,对象前后不一致:B项“因”是“副词,于是,就”的意思,表明上下文是顺接的关系,“而官无储偫近臣”无法成为“汉人无补于国”的理由。C项的错误在于“近臣别迭等因言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从上文的“中原官吏”和下文的“中原”可知,“其”应为“中原地区的”,根据下文耶律楚材的回答“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若均定中原”“足以供给,何谓无补哉?”可知是对上文中原的汉人“无补于国”的回答。 11.D: 【解析】D项,“凉”为上文的“轻”,轻微,薄。 12.C: 【解析】C项,“亲自制定了赋税制度”文中无据。 13.(10分)【参考答案】于是(太祖)下达命令只对完颜氏一族治罪,其余的都不追究,当时因躲避战乱而移居(在)汴梁的有一百四十七万人。(“太祖”“诏”“问”“避兵”等词4分,整体意思1分,共5分。)如果朝廷设置宫吏,收取官吏所治之地的土特产和赋税,年底时分赏给亲王功臣,让(他们)不要擅自征收赋税,这样就行了。(“置”“其”“颁之”“擅科征”等词4分,整体意思1分。共5分,) 【解析】动词“诏罪”前缺少主语“太祖”:“诏”指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这里用作动词;“问”译为“追究”:“避兵”译为“躲避战乱”,“置”译为“设置”:“其”为代词,指代官吏所治的地方:“颁”译为奖赏、分赏,“之”为代词,指代亲王功臣:“擅”译为“擅自”,“征”译为“征收”,“科”指赋税。 14.AD: 【解析】A:本诗从望海楼所踞的城池(镇江城)写起,“近青天”写起,“近青天”写镇江城地势高:D.“由眼前的春花秋月之美景,想到往日的赏心乐事”理解不准确,“何处是”暗指作者找不到让自己赏心悦目的地方。“春花秋月”是虚写,这里象征美好的自然景物。全句可理解为:到哪里去找真正的美景乐事呢?看到眼前的自然美景不禁茫然、失落。 15.(6分)【参考答案】颔联两句是写诗人登楼俯瞰而描绘的图景。(1分)望海楼面临大江,昼夜奔流着的涛声传入耳际,这是实,“三峡”二字,让江声带着三峡的凶险奔涌而来,触发了诗人挥笔作诗的雅兴,这是虚。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帘,这是实,“六朝”二字使帆影承载着历史的盛衰,又引动了作者举樽饮酒的豪情,这是虚。(3分)虚实结合的手法使景与情一下子脱开了眼前的实境,在空间、时间上大大扩展,引人驰骋想象,韵味无穷。(2分) 【解析】颔联两句是写诗人登楼俯瞰的情景。望海楼面临大江,昼夜奔流着的涛声传入耳际,触发了挥笔作诗的雅兴,但诗人却说是江声流到了笔底:江上片片征帆映入眼帘,又引动了举樽饮酒的豪情,但诗人却说是帆影落到樽前,可谓妙趣横生,这本是诗人登临后的亲见亲闻亲感,但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山峡”“六朝”二字,景与情就一下子脱开了眼前的实境,空间、时间大大扩展。诗人驰骋想象,让江声带着三峡的雄巍,让帆影映着六朝的繁盛,这正是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所谓“寂然疑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这两句以诗人的见闻感受突出望海楼高大久远。 16.(5分)【参考答案】无边落木萧萧下(1分)不尽长江滚滚来(1分) 烟光凝而暮山紫(1分)川泽舒其骇瞩(1分)落霞与孤鹜齐飞(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文名句的积累以及记忆理解能力,默写时,不要添字、漏字、有错别字。 17.B: 【解析】不绝如缕: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此处应为“不绝于耳”。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符合语境。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使用对象错误。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符合语境,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符合语境。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此处望文生义了。 18.C: 【解析】A“规范汽车产业监督”处缺少宾语,应为“规范汽车产业监督管理制度”;B.“目前正在接受治疗”的主语应为“出现呼吸困难症状的人”:D.“它的思维是多面的、发散性的进行‘全脑’协同工作”句式杂糅。 19.B: 【解析】A.“鼎力相助”指对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C.“拙作”为谦辞,称自己的作品:D.称别人的女儿为“令爱”。 20.(6分)【参考答案】是先有语言而后才有文字:(2分)文字的产生:(2分)文字也在不断地演变,(2分) 【解析】处下句解释了文字产生的原因,并且说明了语言和文字产生的先后顺序,结合上下句间的逻辑关系,处应该补写“是先有语言而后有文字”:处上句解释了文字的产生,下句说明了文字产生的意义,所以处应该补写“文字的产生”;处下句说明了文字的发展变化规律,所以处应该补写“文字也在不断地演变”,(答案不唯一,意思对且字数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21.(5分)【参考答案】保持身体健康,不一定能增强人的意志力,(2分)意志力坚强的人,做什么事情不一定都可以成功。(3分) 【解析】根据句的句意可知文段的推断说法过于绝对,并没有经过科学实践证明。参考句将另外两个推断都改为不确定的句意即可。 22.(60分)【参考答案】略 【评分标准】 51-60分 符合题意,中心突出:结构严谨,符合问题要求:内容充实,思想健康:语言流畅,字迹工整。 42-50分 符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语言流畅,表达得体: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33-41分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语言通顺,表达大致得体: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25-32分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结构基本完账,条理基本清楚。 0-24分 偏离题意,立意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空洞:语言不通顺,语病多:结构不完整,条理混乱。 文言文参考译文: 耶律楚材(节选) 在元太祖成吉思汗的时代,(元太祖)每年都(对)西域进行征伐。中原地区的官吏,大多搜刮财货归个人私有,可是官府没有积储,近臣别造等就说汉人对国家没有什么帮助,可以把汉人全部赶走,把(他们的土地)变为牧场。楚材说:“陛下将向南征讨,军需应该有人供给,如果公平地规定中原地税、商税及盐、酒、炼铁、山林与川泽的税,每年可得银五十万两、帛万匹、粮食四十余万石,完全可以供南征所需,说什么没有帮助呢?”于是上书建议设置燕京等十路征收课税使,凡正副课税使都用知识分子,如陈时可、赵眆(fng)等,都是宽大厚道辈分高的人,属官都是原中央政府指定的人员担任。辛卯年秋天皇帝到了云中,十路都进奉仓廪与籍田、黄金和丝绸。帝很高兴,对楚材说:“你不离我的身边,却能使国家的费用这样充足。”当日授予(楚材)中书令的高官。按照从前的制度,凡是在攻城交战的时候,《敌人》用和垒石反抗的,就是拒抗王命,攻取城池之后,都要屠杀他们。汴梁将被攻下的时候,楚材疾走入朝上奏说:“将士们在野外征战几十年,想要的是土地和人民罢了,得到了土地却没有百姓,土地还有什么用处呢?”皇帝犹豫不能下决断,楚材又说:“巧妙的工匠,富裕的家庭,都聚集在这里,如果全部杀了他们,将一无所获。”于是太祖下达命令只对完氏一族治罪,其余的都不逃究,当时因躲避战乱而移居(在)汴梁的有一百四十七万人。楚材又请求找孔子的后代,找到了第五十一代孙孔元措,上奏(让孔元措)承袭衍圣公的封号,给与(他)孔林、孔庙的用地。命令接纳太常札乐生,又邀请著名的儒者梁陟(zhì)、王万庆、赵著等,让(他们)直白地解释九经。在燕地设置编修所,在平阳设置经籍所,从此文治兴起了,皇帝(和大臣)商议分裂县赏賜给亲王功臣。楚村曰:“分裂土地和百姓,容易产生仇怨,不如多给他们一些钱财。”帝曰:“已经答应了,怎么办呢?”楚村曰:“如杲朝廷设置官吏,收取其地的土特产赋税,年底时分赏给他们,让(他们)不要擅自征收赋税,这样就行了。”皇帝认为耶肆楚材的考虑是正确的,于是规定了天下赋税。在朝中议政的时候,(有的大臣)以为太轻,楚材曰:“制定的税很轻,还会出现贪污的弊端,以后将有凭借金钱晋升的,那么今天的赋税已经很重了。”丁酉年, 楚材上奏命令宣德州宣课使刘中到各郡主持考试,按照经义、词赋、策论分为三科,在战争中被擒获成为奴隶的读书人也被命令參加考试,把奴仆藏起来、不让参加考试的主人要被治死罪。录取的读书人总计总共四千三十人,解除了奴隶身份的有四分之一。 (节选自李贽《藏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