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四川省成都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检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05-09 18:52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伯父玚,深所嗟尚,每称曰:“此儿吾家之颜子也。”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士谦服阕,舍宅为伽蓝①。博览群籍,兼善天文术数。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隋有天下,毕志不仕。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日:“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或谓士谦日:“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士谦平生时为咏怀诗。又尝论刑罚,其略曰:“今之赃重者死,是酷而不惩也。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有识者颇以为得治体。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日:“我曾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节选自《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二》,有删节)
    【注】①伽蓝:佛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B.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C.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俊/下其腕无不止也
  D.语曰/人不畏死/不可/以死恐之/愚谓此罪宜从肉刑刖其一趾/再犯者断其右腕/小盗宜黥/又犯则落其所用三指/又不悛下其腕/无不止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时男女成年行冠礼笄礼时所取;名,出生后由父母所取。“字”与“名”在语义上有所关联。
  B.髫龀,垂髫换牙之时,指童年。“黄发垂髫”“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中的“髫”“龀”与此处含义相同。
  C.春秋二社,即春秋两季的社日。社日,是古代劳动人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其标志性习
俗是祭祀和宴饮。
  D.黥,在脸上刺字涂墨的刑罚。黥、刖、劓、杖、笞、髡等均是古代刑罚,轻重不一,其中刖比黥更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士谦事母至孝,淡泊名利。为母守丧,形销骨立;少为参军.后拒绝举荐,隋朝建立后
    仍矢志不做官。
  B.李士谦勤勉好学,才华横溢。他不仅博览群书,时常写诗,擅长天文术数,对刑罚也有合
    情合理的见解。
  C.李士谦乐善好施,富而不奢。赈济施舍,不惜倾家荡产;家境殷实,却非常节俭,故而招
    待亲宾常用黍米。
  D.李士谦仁厚谦虚,生荣死哀。利益被他人侵害,不加追究反予宽慰;生前深受百姓爱戴,
    死时百姓流涕送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
    (2)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小寒食舟中作①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②萧条戴鹖冠③。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①诗人暮年漂泊潭州时所作。②隐几:席地而坐,靠着小桌几。③鹖(he)冠:传为楚隐者鹬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题交代写作时间与地点。“舟中”一语双关,真实反映了杜甫晚年的漂泊处境,同时隐喻天下百姓像自己一样流离失所。
  B.首句承题,写诗人强打精神,饮酒过节。“强饮”两字意蕴丰富,折射出诗人不欲饮酒、应   节当饮、以饮浇愁的复杂心绪。
  C.第二句写诗人穷愁潦倒的身世际遇。以儒士之身而戴隐者鹗冠,点出诗人无官无职,包蕴着不为朝廷所用的无奈与辛酸。
  D.第二联传神地写出舟中所见所感。诗人因年迈多病、老眼昏花而产生了“天上坐”“雾中看”的错觉,给人感觉十分真切。
  E.尾联总束全诗,深化主题。面对眼前春江之上青山白云的自然景色,诗人遥想万里外的长安,表现了他忠君忧国的执著。
15.第三联在诗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自居易《观刈麦》中“        ___”两句,通过描写村妇孩童送饭的场景侧面
表现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
    (2)《赤壁赋》中,描写与客共饮、吟咏为乐的句子是“    ,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中华五千年,兴亡万千事。每逢光风霁月之时,诗人们大多吟诵承平盛世的繁华,每逢阴雨晦冥之时,诗人们大多悲唱忧国忧民的挽歌。
    ②他在自己生活都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依然用微薄的收入资助山区贫困儿童。此项义举,让人感动,纵使是木人石心,也忍不住泪流满面。
    ③成都人一直是“太阳的后裔”,只要一出太阳就倾巢而出,或去近郊骑行,或去赏花喝茶,休闲的背后,体现的是生命最本真和舒适的状态。
    ④我知道这幅画并不值钱,但是敝帚自珍,一直舍不得丢掉。每当看到这幅画,我都会想起一起历经磨难的战友,想起那段激情奋进的岁月。
    ⑤审理此案的法官认为,李某犯罪动机不是出于恶意,后来又有自首行为,考虑到李某认罪态度良好,罪不客诛,最后仅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
    ⑥十年磨剑,计日程功。在黎明的曙光即将到来之时,同学们更应该分清主次,统筹安排,精心规划,把有限的时间用在最有“生产力”的地方。
    A.①③⑥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④⑤
18.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开通都江堰到四姑娘山的观光铁路,不仅能带动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民族贫困地区
    脱贫攻坚,更能让游客便捷地观赏到川西的壮美风光。
  B.记者从气象台获悉,今明两天,四川和云南东北部以降水天气为主,局部地区伴有短时
    强降水和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请相关部门注意防范。
  C.这群平均年龄还不到35岁的年轻人,在工作中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用青春和智慧推动
    了航天事业的新发展,为我国航天事业争得了话语权。
  D.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2017年中国居民消费步伐升级,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
    3%,进入了联合国划分的20%-30%的富足区间。
19.下面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校长会研究决定,任命市消防大队王勇队长担任我校的消防安全辅导员。
  B.学生会决定5月10日在体育馆举办第一届学生艺术节,欢迎大家惠顾。
  C.今中午在食堂遗失一个典雅别致的书包,如有拾得,请交至教学楼101。
  D.兹介绍我校高二李华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暑期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区块链”是一种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  ①  :可以运用到智能合约、证券交易、电子商务、物联网、社交通讯等多个领域。区块链具有开放性,系统是开放的,除了交易各方的私有信息被加密外,其他信息对所有人公开,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公开的接口查询区块链数据,可以说,  ②.。区块链采用协商一致的规范和协议,在去信任的环境自由安全地交换数据,不是对“人”的信任,  ③  ,“人”的干预不对机器起作用。
21.下面是近十年中美两国进出口贸易图,请结合图表,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近十年中美两国间进出口贸易量

    (1)概述近十年来中美两国间进出口贸易的整体情况。(3分)
    (2)针对中美两国可能进行的贸易战,结合上图,你有何看法?(2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很多人离开故乡去城市发展生根;随着全球化进程,不少人离开故土去国外求学谋生。人们距自己的故乡越来越远。其实,所谓“故乡”,不止是我们的生养之地,也是一种心灵的依托、文化的原乡。乡愁源于人的内心,不仅是因身体远离故乡而生出的念想,更是因心灵之家遭遇变故而形成的文化心理现象。
    故乡日渐远去,如何安顿自己的心灵?有人心怀乡愁,故乡成为心灵的慰藉;有人放下乡愁,为进入他乡的新世界而欢欣……
    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