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名校2018届高三压轴第二次考试·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解析】A项中“世界各冈”范围扩大,原文中说“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家”。B项“已经摆脱了”说法过于绝对。C项“全面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误,原文中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大缩短”。 2.C【解析】C项文中无假设论证。 3.B【解析】B项强加因果。 4.C【解析】“还不如不出名”、“更能产生实效”不合文意。 5.①对生活的无奈之情。②孝敬父母之情。③顾惜读书之情。④重教书之情。⑤思写作之情。⑥慕旅行之情。⑦恋恬淡之情。(答对一点给1分,共5分) 6.参考示例:①作者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1分)②作者以独特视角对生命进行了大胆的设想,从生计、亲情、闲情等方面阐释了对人生的认识,写出了生命的短暂、生活的纷繁复杂、人生面临的困窘与苦恼,以及作者的分身乏术、无奈之情。(2分)③人的生命只有一条,作者的无奈更彰显生命的可贵,作者的设想侧面表明人生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如果能让自己拥抱生活,可以摆脱现实生活的尘俗杂事,可以尽孝道,享受亲情,也可以修身养性,活得从容超脱。我们应积极参与并体验生活,热爱生活,乐观面对现实,让人生丰富而充满乐趣。(3分)(观点明确1分,联系文本分析5分。其他理解,如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悲观的,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分析合理亦可给分) 7.D【解析】根据材料三可知,作者并没有明确的指出素养比能力更重要。 8.BC(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解析】A项应为“材料一和材料二从不同的角度全面阐释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和价值”。D项应为材料四在论述素养在内层最本质特点时,“具有”而不是“富有”综合性、包容性”。E项应为四则材料围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题,涉及核心素养的教育、发展、欧阻研究,以及素养本质特点。 9.①内容不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欧盟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在知识社会中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②价值取向(目标或特点)不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基于全而发展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它包含多方面多层次的品质结构。欧盟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是使全体欧盟公民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其突出特点在于统一涵盖了个人、社会和经济三个方面的目标与追求。(每点2分,共4分。分类正确,合理解析可酌情给分) 10.D【解析】考查断句能力,应根据上下文语境及句式特点判断。 11.B【解析】“唐朝始设进十”错,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12.B【解析】“都得到应有的惩处”表述不妥。据原文,并未提及弹劾史宣和廖铠的结果如何。 13.(1)彻夜宴饮游乐,不理政事。宠爱偏信内侍,混乱朝纲。(“燕游”“万机”“浊乱”各1分,句意2分) (2)薛凤鸣先前担任御史,因犯罪被取消官籍,逢迎侍奉众多奸佞之臣,尤其与钱宁交好。(“坐”“谄事”“善”各1分,句意2分) 14.BC(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解析】B项“伤感之情”错,应是喜悦之情,是描述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憧憬。C项“是夸张愤怼之语”错,苏轼贬谪黄州,所领官衔都是虚授之职,并无实权,且不得签书公事,形同流放之罪人。故诗人以逐客自命,并非夸张愤怼之语。 15.①难言的伤感。开篇二句诗人回顾人生道路,“荒唐”二字看似轻松,实则自伤。②初到的喜悦。诗人初到黄州,看长江而思鱼美,望好竹而羡笋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包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③苦中作乐,乐观旷达。尾联既有自嘲,也有对朝廷权势者的嘲笑,刻画了诗人被贬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绪,深刻地表明诗人无论遭受多大打山和迫害,决不向命运低头,更不为此摇尾乞怜,始终保持旷达的情怀,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6.(1)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2)安得广厦千万间 17.D【解析】①桀骜不驯,性情倔强不驯顺。使用正确。②念兹在兹,形容对某事非常重视,念念不忘。使用正确。③穿云裂石,指(声音)穿过云层,震裂石头,形容乐器声或歌声高亢嘹亮。对象错误,不能用来形容“爆炸声”。④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分艰苦,超出寻常。用错对象。⑤不通文墨,指人的文化水平不高或识字不多。不合语境。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比喻因小失大。使用正确。 18.A【解析】B项成分残缺,在“除了”后面加“和”。C项句式杂糅或成分残缺。“到建校一百周年时,把我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双一流”高校而奋斗”改为“到建校一百周年时,把我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双一流”高校”或“到建校一百周年时,为把我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双一流”高校而努力奋斗。”D项搭配不当。“开发”改为“激发”。 19.B【解析】“馈赠”敬词,用于对方对自己。 20.①何谓(为)慎独(什么是慎独)②慎独是一种信念(品质)③因为国治才得以平天下(6分) 21.②人与人的和谐,为不同种族不同国家和平共处、和平发展提供了文明范式;(3分,联系人际关系阐释亦可给分,示例:人与人的和谐,使日益冲突的人际关系实现和平共处、平等相待成为了可能) ③身与心的和谐,为实现人生圆满幸福提供了价值导引。(2分) 22.【写作提示】这是一道名言类的材料作文,六条名言围绕学习、立志、成才、奋斗、幸福等来展开论述,写作时,应将名言进行适当的组合,找出共性或差异的部分并进行合理阐释。 【参考译文】 张士隆,字仲修,安阳人。弘治八年乡试中举,进入太学。与同县的崔铣及寇天叙、马卿、吕柟等人相互勉励,以学问品行闻名。(弘治)十八年成为进士,授官广信推官。正德六年,(张士隆)入京任御史。巡查河东盐政,弹劾免掉贪污的盐运使刘愉。创建正学书院,兴起文教。(正德)九年,乾清宫发生火灾,上疏说:“陛下之前有叛逆刘瑾的变故,然后又遭蓟州盗贼的扰乱,还不知警惕。而且眼下(日常)起居无度,亲近行为不端的人。在宫禁之中积聚武将败类,在卧室之内耍弄武器。彻夜宴饮游乐,不理政事。宠爱偏信内侍,混乱朝纲。致使百姓困苦而盗贼四起,财物耗尽,军队疲惫。隐伏的灾祸在暗中蓄积,恐怕上天命授的大位不保。”没有回复。出京巡按凤阳。织造宦官史宣(出行时)在车夫的前面放两根黄色的棍子,称为“赐棍”,常常用来打人,有被打致死的,从都御史以下无人敢过问,张士隆上奏弹劾他。又弹劾锦衣卫千户廖铠非法牟取利益之事,并且说:“廖铠凌虐陕西,正是他父亲廖鹏凌虐河南的旧习气。河南因廖鹏的原因招致民乱,廖铠又想祸乱陕西。(臣)请求将廖铠父子绳之以法,并召回廖銮,以此消除陕西民众的愤恨。”廖銮,是廖铠所随从镇守陕西的人。钱宁向来亲近廖铠,见到奏疏大为恼恨,于是趁张士隆调查薛凤鸣的案件时来诬陷他。薛凤鸣,是宝坻人,先前担任御史,因犯罪被取消官籍,逢迎侍奉众多奸佞之臣,尤其与钱宁交好。薛凤鸣与堂弟薛凤翔有仇,唆使侦缉搜捕的人揭发他的隐私,下交司法官吏被判处死刑。刑部怀疑有冤情,一并逮捕审讯薛凤鸣。薛凤鸣害怕,让他的小妾在长安门外哭诉冤枉(并)自杀,状词牵连到宝坻县令周在和平素所仇视的几十个人,全部逮捕交付司法衙门,薛凤鸣却得以释放。张士隆与御史许完先后调查惩办(此案),又逮捕薛凤鸣对证,(最终)释放了周在并恢复他的官职。钱宁愤怒,叫薛凤鸣的女儿状告张士隆、许完审理案件偏私枉法。于是被关进钦犯监狱,贬张士隆为晋州判官。过了很长时间,(张士隆才)升任知州。世宗即位,下诏恢复他的原职,出任陕西副使。汉中地区的盗贼王大等人藏身于豪门大户,勾结回回制造叛乱。张士隆下令,藏匿盗贼的人将罪及妻儿,且不被赦免。盗贼无处容身,于是束手就擒被消灭。(张士隆又)修筑堤堰灌溉田地一千顷,百姓因此获利。(张士隆最终)死在官任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