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河南名校2018届高三压轴第二次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05-08 13:58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士隆,字仲修,安阳人。弘治八年举乡试,入太学。与同县崔铣及寇天叙、马卿、吕柟辈相砥砺,以学行闻。十八年成进士,授广信推官。正德六年,入为御史。巡盐河东,劾去贪污运使刘愉。建正学书院,兴起文教。九年,乾清宫灾,上疏曰:“陛下前有逆瑾之变,后遭蓟盗之乱,犹不知警。方且兴居无度,狎昵匪人。积戎丑于禁中,戏干戈于卧内。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致民困盗起,财尽兵疲。祸机潜蓄,恐大命难保。”不报。出按凤阳。织造中官史宣列黄梃二于驺前,号为“赐棍”,每以抶人,有至死者,自都御史以下莫敢问,士隆劾奏之。又劾锦衣千户廖铠奸利事,且曰:“铠虐陕西,即其父鹏虐河南故习也。河南以鹏故召乱,铠又欲乱陕西。乞置铠父子于法,并召还廖銮,以释陕人之愤。”銮,铠所从镇陕西者也。钱宁素昵铠,见疏大恨,遂因士隆按薛凤鸣狱以陷之。凤鸣者,宝坻人,先为御史,坐罪削籍,谄事诸佞幸,尤善宁。与从弟凤翔有隙,嗾缉事者发其私,下吏论死。刑部疑有冤,并捕鞫凤鸣。凤鸣惧,使其妾诉枉,自刭长安门外,词连宝坻知县周在及素所仇者数十人,悉逮付法司,而凤鸣得释。士隆与御史许完先后按治,复捕凤鸣对簿,释在还职。宁怒,令凤鸣女告士隆、完治狱偏枉。遂下诏狱,谪士隆晋州判官。久之,擢知州。世宗立诏复故官出为陕西副使汉中贼王大等匿豪家结回回为乱士隆下令匿贼者罪及妻孥无赦贼无所容遂就擒灭。筑堰溉田千顷,民利之。卒于官。
(节选自《明史·张士隆传》)
【注】①梃:棍棒。②驺:骑马驾车的随从。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宗立诏/复故官/出为陕西副使/汉中贼王大等/匿豪家/结回回为乱/士隆下令/匿贼者罪及妻孥/无赦/贼无所容/遂就擒灭
B.世宗立/诏复故官出/为陕西副使/汉中贼王大等匿豪家/结回回/为乱/士隆下令/匿贼者罪及妻孥无赦/贼无所容/遂就擒灭
C.世宗立诏/复故官出/为陕西副使/汉中贼王大等/匿豪家/结回回/为乱/士隆下令/匿贼者罪及妻孥/无赦/贼无所容/遂就擒灭
D.世宗立/诏复故官/出为陕西副使/汉中贼王大等匿豪家/结回回为乱/士隆下令/匿贼者罪及妻孥无赦/贼无所容/遂就擒灭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治”为年号,中国古代一般采用帝王年号纪年、干支纪年等,文中“正德”亦为年号。
B.“进士”,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唐朝始设进士。元、明、清殿试及第者统称为进士,分为三甲。
C.“锦衣”即“锦衣卫”,明太祖洪武十五年设置,原为皇帝亲军,明成祖为加强专制统治,特令兼管巡察、缉捕和刑狱。
D.“擢”,一般指选拔、提升官职之意。本文中的“谪”“出”等都与官职变动有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士隆弘治八年乡试中举,和崔铣、寇天叙、马卿、吕柟等人交往,以学问和品行闻名,弘治十八年考中进士。
B.张士隆性情耿直不阿,多次弹劾不法官吏,河东盐运使刘愉贪污、织造宦官史宣滥杀无辜、锦衣卫千户廖铠非法牟利,都因张士隆的弹劾上奏而得到了应有的惩处。
C.因弹劾廖铠一事,张士隆得罪了钱宁,钱宁趁着张士隆调查薛风鸣案的机会,让薛风鸣的女儿状告张士隆审案不公,张士隆被下诏狱并贬官。
D.世宗即位后,张士隆官复原职,并出任陕西副使,做了一些有利百姓的实事,如肃清盗匪、修筑堤堰灌溉田地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彻旦燕游,万机不理。宠信内侍,浊乱朝纲。(5分)
(2)风鸣者,先为御史,坐罪削籍,谄事诸佞幸,尤善宁。(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注释】①员外置:指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此时授检校水部员外郎。②水曹郎:水部员外郎。梁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宋代的孟宾子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部郎。③压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这里说,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作者曾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篇两句,用语简洁,诗人借“自笑”“为口忙”“转荒唐”之语,以自嘲的口吻回顾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B.三四两句宕开一笔,描绘初到黄州,风尘仆仆之中,见江波而思鱼美,望修竹而羡笋香,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C.第五句中诗人以“逐客”自命,是夸张愤怼之语。第六句中诗人以古今诗人自比,表明自己所得官阶都是虚授之职,并无实权。
D.最后两句反话正说,如绵里藏针,平和中见锋颖,谈笑诙谐之际,表明诗人贬官到此,将会破费朝廷许多抵作俸禄的“压酒囊”,体现出一种幽默之感。
E.诗歌语言平实清浅,但内涵丰富,写出了诗人复杂微妙的感情,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表达技巧。
15.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指出如今的太学生们“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这与作者当年“_______________”的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意味深长。
(2)关心时政,忧国忧民,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深刻地体现此主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屈原的《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是这一主题的真情流露。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在凡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治理了桀骜不驯的千百条大江大河,战胜了数不清的自然灾害,建设了星罗棋布的城镇乡村。
②冷天新时期勇猛精进的图景,让人怦然心动。国人曾经念兹在兹40年的“下一个世纪中叶目标”,终于在2017年秋天正式由“基本实现现代化”变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③凌晨,恐怖分子发起了新一轮的袭击,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附近响起了穿云裂石般的爆炸声,到处是浓烟滚滚,火光映天。
④近代以来,无数艰苦卓绝的仁人志士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英勇不屈的抗争,不仅改变了人民的命运,也让国人重拾伟大复兴的民族自信。
⑤日前,部分网络文章词不达意、不通文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多项措施加以监管。
⑥针对美国将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大规模征收关税的问题,华春莹说,我们希望美方认真严肃地对待中方的立场,理性慎重决策,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既损人更害己。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B.《七品芝麻官》之所以能风靡全国,除了牛得草先生高超的艺术表演水准有关外,也和“芝麻官”本身的廉政形象有关。
C.我们的目标是,到建校一百周年时,把我校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双一流”高校而努力奋斗。
D.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19.下面这段文字是一名学生写给老师的留言条的正文部分,请指出划横线的地方表达不恰当的一项(3分)
昨天到府上①拜访,不巧您因事外出,未能谋面,特馈赠②拙作③一本,不当之处,欲请为雅正④!在此深致谢意!
A.①    B.②    C.③    D.④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①    ?《大学》有言: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曾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两部儒家典籍都不约而同的提及一种君子品行。慎独是一种气度,是杨震面临重金时,那铿锵有力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②    ,是许衡面对满树香梨时泰然自若的感慨: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虽然梨树种在路旁,看似无主,但我心有主。因为有主,所以心正,因为心正,所以知君子有所为亦有所不为;慎独是一种哲学。因为慎独,所以身修;因为身修,所以家齐;因为家齐,所以国治;    ③   
21.请结合全段,参照①句的形式将对文段内容的推断补充完整。(5分)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又与时维新的“和谐”价值理念,特别是由此展开的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身与心和谐等思维与行为模式,不仅为中国梦抹上了浓浓的文明底色,更为“让世界变得更好”提供了一种新的文明图景。
①人与自然的和谐,让早已不堪重负的地球实现休养生息成为可能;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下面六句是某校高三年级张贴的标语,在同学们中间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①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刘向
②非学无以广志,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③后悔过去,不如奋斗未来。——马克思
④想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话。——徐特立
⑤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泰戈尔
⑥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习   近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