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高三年级第二次综合练习语文学科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1.(2分)C 2.(3分)A 3.(3分)C 4.(3分)D 5.(2分)A 6.(2分)C 7.(3分)D 8.(6分)(每点2分) 大数据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对人类的认知方式和交流方式提出了新挑战; 大数据让老百姓生活更便利,给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变化; 大数据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伦理问题,需要进行冷思考、积极应对。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9.(3分)D(亡:散失) 10.(3分)A介词,在(B副词,于是,就;名词,缘由 C介词,替;“为……所”表被动; D代词,他;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1.(3分)A(愿意让你的儿子代替你前去吗) 12.(3分)D 13.(6分) 先生以双亲年老为由坚决地推辞,就推让给朋友汪叔昂。 言行一贯(或言行一致)把古代圣贤之人作为榜样。 14.(6分)(评分标准:概述曾皙之志3分,结合句子内容分析3分) 答案要点: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点之志是:在春天,穿着春服,长幼相携,在沂水沐浴,在舞雩台上享受春风,表现出他对融入自然、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 槐里先生认为领悟“曾点之志”就可以做到淡泊功名,微笑地面对任何处境,洒脱自得,所以他认同。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5.(3分)D 16.(3分)A 17.(6分)答案要点: 相同点:二者都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情感。(2分) 不同点: “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中的“空”是空旷、空荡的意思,更侧重于表达孤独之感。(2分)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空”是白白地、徒然的意思,更侧重于表达盛年不再、年华老去的感叹。(2分) 18.(8分) 带长剑兮挟秦弓 首身离兮心不惩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不蔓不枝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 19.(2分)A 20.(3分)D(此比喻句意在说明杜甫仿佛仍然在为国运忧思) 21.(4分,每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要点: 对现实不回避,不瞒不骗,真实与自然。对现实生活的发现和表达都独一无二。(思想自由、表达自由)能与古人窠臼为敌。有勇气与时风流弊为敌。 22.(4分,每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要点:第段写了杜甫诗歌风格的驳杂、多元,这是杜甫成为伟大诗人的重要原因(1分)。使文章不再局限于介绍杜甫的仁慈和广大(1分),更加丰满了杜甫的诗圣形象,丰富了读者对杜甫的认知(1分),表达了作者对杜甫的赞叹之情。(1分) 23.(6分,每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要点:作者和杜甫都处于晚年漂泊的境况(1分),他在痛苦指的是杜甫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为国家而忧叹(1分);我在痛快指的是我局限于个人主义,在眼前的安逸和小利中获得满足(1分);因此,我的这种个人主义没有多大价值和意义,不具备永恒性(1分),而杜甫忧国忧民的精神则将永远地流传下去(1分),表达了作者对杜甫精神的敬佩(1分)。 24.(3分)B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5.(10分) 【评分参考】依据题目要求,以5分为基准分上下浮动;超过字数不扣分。 26.(50分) 作文评分参考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先生姓王,名杰,字世杰,居住在秘图湖的后面。他的先辈曾经在门前种植了三株槐树,自号槐里子,学者于是就称他为槐里先生。先生的始祖是晋朝右将军王羲之。曾祖性常与弟弟秉常、敬常都因为文学在建国之初扬名。王性常以广东参议之职死在苗祸之中。父亲遁石翁凭借品德和学问成为当世隐者。先生自从成为童生,就有志于圣贤之学。十四岁的时候,就精通《四书》《五经》和宋代很多大儒者的学说。当时,朝廷正督促有关官员寻访遗世的隐逸之人,御史听闻遁石翁之名,就到家里要强迫起用他,没有成功。看见了先生,认为他是个奇才,就对遁石翁说:“您不屑于就任,惩罚就将到您自身了,愿意让你的儿子代替你前去吗?”不得已,才让先生成为县学生员。当时的教师程晶,自负有才学,态度倨傲,看见先生就很尊敬佩服,对人说:“这是当今的黄叔度啊。”当年应该有乡试,县邑官员首先推荐了先生去应举。等到考试之时,众生衣冠不整,先生感叹说:“我宁愿拖着鞋在草房呆着啊。”于是就回去了,不再去应试。 宣德年间,朝廷诏令朝廷内外推举可担任风宪官的优异人才,打破常规调任和使用他们。当时先生按年次应当参加选拔贡士的考试,县令黄维一向看重先生,为他准备行李,安排仆从,强迫他应诏。先生以双亲年老为缘由,坚决推辞,就推让给自己的朋友汪叔昂。不久,遁石翁去世,先生又应当参加选拔贡士的考试,又以母亲年老为由推辞,推让给自己的朋友李文昭;而自己躬身耕种,教授学生,来赡养自己的母亲。他母亲将要去世的时候,对先生说:“你越来越贫穷了,我死了,你一定要去为官,一定不要忘记我的话!”等到办完丧事,先生才去应试,进入到南京的国子监。国子监祭酒陈敬宗听闻先生到来,用对待朋友的礼节对待他,使他不用列于弟子之列。第二年,又向朝廷推荐先生。还没有得到消息,先生就去世了。 先生仪表堂堂,眉清目秀,长长的髯须,远远望见让人以为是神仙。无论贤能愚蠢、亲近疏远,(先生)都知道敬重并且爱护他们。言行一贯把古代圣贤之人作为榜样。曾经对自己的学生说:“学者能够领悟曾点的想法,就会微笑着,无论到什么境地都没有不自在的,对功名利禄无动于衷,(其他的)都不值得说了。” 先生和先父冷川先生为友,先父每每称赞先生所著的《易、春秋说》《周礼考正》,都认为是近代儒者比不上的,和别人谈论起人物,也一定称先生为首位。我当时为童生,偷偷记住了这些。然而,跟随先父宦游在外,没有缘由到先生家门。现在回来了,先生已经去世很久了。去先生家里讨求他的著作,仅存下《槐里杂稿》数卷;而所谓的《易、春秋说》《周礼考正》,因为先生在国子监去世的时候,他的两个儿子都不在旁边服侍,被他同屋的学生拿走,已经都散失了,这真是太可惜了!先父年幼的时候,曾经听闻乡里父老传言,说王氏从东晋以来在江左兴盛,中道衰落将近数百年了。元代有位擅长占卜的隐士,与先生的先人交往,曾经说他的后人里会出现一位名扬天下的大儒者,意思大概指的是先生。而先生也最终没有被任用,难道(大儒者)还在他的子孙中(出现)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