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2018届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 材料一 早在1980年,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便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将大数据称为“第三次科技浪潮的华彩乐章”。从2009年起,“大数据”逐渐成为人们争相讨论的词汇之一。如今,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在社会科学的研究项目中,都能看到大数据的身影。有学者认为对不同的使用者来说,大数据的价值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对于投资人和创业者而言,大数据是热门的融资标签;对于大多数互联网公司或工程师来说,大数据意味着对一堆数据进行计算;对于消费者或者互联网用户来说,大数据是商家尽可能搜集的跟终端消费者相关的行为数据…… 有学者认为大数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大数据相较于传统数据来说,最大的区别体现在数据规模上,传统的大型数据集规模一般为TB级别,而大数据的规模则呈千倍级的增长,从TB跃升至PB。第二,大数据不再是传统的结构化数据,而是包括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和地理位置信息等多种类型的非结构化信息。第三,大数据本身拥有海量信息,但信息必须通过分析才能实现从数据到价值的转变,而真正可用的数据可能只有很小一部分。第四,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及时,流转快速,能保证大数据的新鲜和价值。 为什么人们对大数据如此关注?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院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经济学人》杂志数据编辑肯尼思·库克耶在其合著的畅销书《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中指出,大数据时代分析的信息量很多,在处理个别现象的数据时不用依赖随机采样。大数据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它让人们关注相关事物之间的关系,只需知道“是什么”,而不用知道“为什么”。这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模式,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对人类的认知方式和交流方式提出了新挑战。 (取材于杨敏等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大数据特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数据规模巨大 B. 数据类型多样 C. 数据可用度高 D. 数据流转性快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大数据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数据从1980年到现在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词。 B. 大数据广泛应用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C. 大数据对不同的使用者能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 D. 大数据在处理个别现象数据时不用依赖随机采样。 材料二 大数据这股浪潮正在兴起,人民大众的经济、交通、医疗、旅游、服务等方面的生活形态,都可能在互联网平台上展开。 目前,大数据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最广泛。京东通过建立PB级大数据平台,将每个用户在网站上的行为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提高与用户的沟通效率,提升用户体验,实现了向不同用户展示不同内容的效果。例如,针对用户不同的属性特征、性格特点或行为习惯,在他们搜索或点击时,网站将展示符合该用户特点和偏好的商品,尽力给用户提供友好舒适的购买体验,这就能有效提高用户的购买效率,提高用户黏性。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网上购物时,页面总能很“神奇”地为我们提供最想购买的商品的原因。 大数据在公共交通、打车出行等交通领域的应用也已初步展开。很多人都有在寒冬户外苦苦等公交车的经历,如今出门前只需提前查询地图,就知道车辆多久能够到站。交管部门可以将实时路况与百度地图大数据对接,依托百度地图的交通大数据,为公众提供专业的城市实时交通信息;客户可根据需要自行选择,来满足个性化出行需求,提高出行效率。利用大数据,还可以通过分析预测出行交通规律,指导公交线路的设计,调整车辆派遣密度,进行车流指挥控制,以做到及时梳理拥堵,合理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与民生福祉密切相关的健康医疗领域也在逐步应用大数据。我国部分省市正在实施病历档案数字化,以配合临床医疗数据与病人体征数据的相关分析,用于远程诊疗、医疗研发,甚至还可结合保险数据分析,用于商业及公共政策制定等。北京市政府联合百度公司及其他智能设备商和服务商共同宣布推出的“北京健康云”项目,就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和数据实时展示,来报告流感、手足口病、肝炎、艾滋病、肺结核等主要传染病动态,并预测未来传染病趋势。 在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到企业和个人方方面面的今天,大数据将逐渐成为很多行业、企业实现其价值的最佳途径,大数据的应用也将会全面展开。 (取材于王轶辰、孙博洋相关文章) 3.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京东PB级大数据平台能有效提高用户的购买效率。 B. 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预测在户外等公交车的时间。 C. 大数据能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等重大城市问题。 D.“北京健康云”能够利用大数据预测某传染病趋势。 4. 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大数据在社会生活中使用情况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某金融公司分析用户消费数据,评定用户信用等级及合理的授信额度。 B. 某社区根据住户情况大数据,推荐社区维修服务项目,安排维修时间。 C. 游客通过手机“旅游数据在线”了解景点实时信息,来帮助规划出行。 D. 根据地质地理条件和天气观测结果,预测某地区某时一定会发生地震。 材料三 大数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在大数据热中,也出现了一些伦理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冷思考,并积极应对。 一是隐私泄露问题。随着大数据的广泛应用,这个世界越来越透明,人们就好像处在“鱼缸生活”中,个人的身份信息、行为信息、位置信息甚至信仰、观念等隐私信息,都可能被记录、保存、呈现,每个人的信息,无一不被外界掌握。二是信息安全问题。个人所产生的数据包括主动产生的数据和被动留下的数据,其删除权、存储权、使用权、知情权等本属于个人可以自主的权利,在很多情况下难以得到保障。大数据使用的失范与误导,如大数据使用的权责问题、相关信息产品的社会责任问题等,也是信息安全问题衍生的伦理问题。三是数据鸿沟问题。一部分人能够较好占有并利用大数据资源,而另一部分人则难以占有和利用大数据资源,造成数据鸿沟。 学术界普遍认为,针对大数据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应确立相应的伦理原则。大数据技术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权责统一原则和尊重自主原则,数据的存储、删除、使用、知情等权利应充分赋予数据产生者,还应该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消除可能引起的风险。2016年,《贵州省大数据发展应用促进条例》出台,这是国内首个大数据地方性条例。大数据地方立法对国家层面立法起到了推动作用。有法律规范,大数据产业才会得到更为健康的发展,而健康发展、不断创新的大数据产业,也会带动我国的数字化高速发展。 解铃还须系铃人,对于大数据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推动技术进步和技术控制。解决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问题,需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但从根本上看要靠技术事前保护,所以应鼓励以技术进步消除大数据技术的负面效应,从技术层面提高数据的安全使用和管理水平。 (取材于杨维东等相关文章) 5. 下列对三则材料中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材料一的“颠覆”:“颠”字可以写成“巅” B. 材料二的“福祉”:“祉”读作zh,和“福”字同义 C. 材料二的“肺结核”:“肺”字一共八画 D. 材料三的“衍生”:“衍”是会意字,从“氵”从“行” 6. 下列三则材料中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材料一的“华彩乐章”:最精彩的技术 B. 材料二的“用户黏性”:用户的忠诚度 C. 材料三的“鱼缸生活”:被束缚的、不自由的生活 D. 材料三的“数据鸿沟”:掌控数据能力的巨大差距 7. 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数据给生活带来便利,但很多情况下人们对自己产生的数据难以自主。 B.针对大数据发展热潮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应该确立倡导相关的伦理原则。 C.我国已经出台了大数据监管的地方条例,这有助于推动国家层面的立法。 D.我国的数字化高速发展,必将会带动大数据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不断创新。 8.根据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大数据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影响。(6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槐里先生传 戚澜 先生姓王,名杰,字世杰,居秘图湖之后。其先世尝植三槐于门,自号槐里子,学者因称曰槐里先生。始祖为晋右将军羲之。曾祖性常与其弟秉常、敬常俱以文学显名国初,而性常以广东参议死于苗之难。父遁石翁,以德学为世隐儒。先生自为童子,即有志圣贤之学。年十四,尽通《四书》《五经》及宋诸大儒之说。时朝廷方督有司求遗逸,部使者闻遁石翁之名,及门迫起之,不可得。见先生,奇焉,谓遁石翁曰:“足下不屑就,罪且及身,宁能以子代行乎?”不得已,乃遣先生备邑庠弟子员。时教谕程晶负才倨傲,奴视诸生,见先生,辄敬服,语人曰:“此今之黄叔度【1】也。”岁当大比,邑有司首以先生应荐。比入试,众皆散发袒衣,先生叹曰:“吾宁曳履衡门矣。”遂归,不复应试。 宣德间,诏中外举异才堪风宪者,破常调任使之。时先生次当贡,邑令黄维雅重先生,为之具行李,戒仆从,强之应诏。先生固以亲老辞,乃让其友汪生叔昂。既而遁石翁殁,又当贡,复以母老辞,让其友李生文昭。而躬耕受徒,以养其母。母且殁,谓先生曰:“尔贫日益甚,吾死,尔必仕。毋忘吾言!”已终丧,先生乃应贡,入南雍【2】。祭酒陈公敬宗闻先生至,待以友礼,使毋就弟子列。明年,荐先生于朝。未报,而先生殁。 先生仪观玉立,秀目修髯,望之以为神人。无贤愚戚疏,皆知敬而爱之。言行一以古圣贤为法。尝谓其门人曰:“学者能见得曾点意思,将哂然无入而不自得【3】,爵禄之无动于衷,不足言也。” 先生与先君冷川先生友,先君每称先生所著《易、春秋说》《周礼考正》,以为近世儒者皆所不及;与人论人物,必以先生为称首。澜时为童子,窃志之。然从先君宦游于外,无因及门也。今兹之归,先生殁已久矣。就其家求所著述,仅存《槐里杂稿》数卷;而所谓《易、春秋说》《周礼考正》者,则先生之殁于南雍,其二子皆不在侍,为其同舍生所取,已尽亡之矣,呜呼惜哉!先君幼时,尝闻乡父老相传,谓王氏自东晋来盛江左,中微且数百年,元时有隐士善筮者,与其先世游,尝言其后当有大儒名世者出,意其在先生。而先生亦竟不及用,岂尚在其子孙耶? (取材于《王阳明全集》) 注:【1】黄叔度:东汉著名贤士。【2】南雍:明代称设在南京的国子监为“南雍”。【3】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什么境地都没有不自在的。 9.下列选项中的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门迫起之 起:起用 B. 比入试 比:等到 C.无贤愚戚疏 戚:亲近 D.已尽亡之矣 亡:死亡 10.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其先世尝植三槐于门 然从先君宦游于外 B.学者因称曰槐里先生 无因及门也 C. 为之具行李 为其同舍生所取 D. 强之应诏 则先生之殁于南雍 11.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宁能以子代行乎 怎么能让你的儿子代替你前去呢 B.吾宁曳履衡门矣 我宁愿拖着鞋子在草房呆着啊 C.破常调任使之 打破常规调任和使用他们 D.中微且数百年 中道衰落将近数百年 12.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程晶恃才傲物,看见槐里先生却非常尊敬佩服,并极力赞扬先生为贤士。 B.槐里先生有多次机会可以入仕,但是都推让了,后因母亲遗愿应举入仕。 C.国子监祭酒陈敬宗,用对待朋友的礼节对待槐里先生,并向朝廷推荐他。 D.文中善筮者认为,王氏家族会出现的大儒者,就是已被任用的槐里先生。 1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先生固以亲老辞,乃让其友汪生叔昂。 言行一以古圣贤为法。 14.文中第三段槐里先生表达了对曾点之志的认同,请结合槐里先生所说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相关内容,简要回答槐里先生认同的原因。(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