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近,宁波某学校的王老师受到舆论热捧。起因是要换同学不成的A 同学举报了违规带零食的B 同学,王老师对于告密的学生,不但没鼓励,还让B 同学当着A 同学的面吃掉了零食,算是一种冷处理。我要给王老师点个赞。一个老师,无论学识怎样,起码应该是非清晰,不能糊涂,也不能含糊,王老师做到了。。
学生发现有同学违反校纪校规,向老师报告,这样的行为无可厚非,但老师接到这样的举报应当慎重,不宜过度鼓励。
很多老师在班级管理中鼓励学生向老师报告其他学生的问题,这样教师相当于有了自己的“线人”,背着教师的那些违规行为也会有所收敛和约束。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能够使教师更早也更容易掌握学生动态,从而因势利导。但是,且慢,这也有着消极的一面;甚至南辕北辙,戕害掉一些学生。
何以如此? 从学生人格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学生为了获得教师的奖赏而积极举报时,可能对他的人格发展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因为检举而获益相当于赋予了那些举报者以权力,这种权力可以成为拿捏或要挟其他同学的把柄。权力心理学的研究提示了,权力会使权力者异化,特别是对于未成年的学生,他们甚至还只是儿童,不恰当的权力赋予会损害他们的人格发展。
另一方面,从社会性发展看,学生在学校里,除了学习功课,还要在师生、同学的交流互动中修习品行。一个热衷于举报其他学生的学生,必然会破坏学生之间的信任与友好相处,很容易人为地将一个集体中的学生们分为两派,教师如果偏袒其中一派,对于后一派学生就相当于是隐性的排斥。一个班级里只要有几个告密的学生,整个班级就难免人人自危,学生之间互不信任,互相戒备。
更恶劣的是,将告密作为一种拿捏同学的武器,谋取个人好处。这是比私带零食到校性质更为恶劣数倍不止的道德败坏行为。甚至社会缺乏信任,人们道路以目,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鼓励告密造成的不良风气。
既要了解情况,又不能培养“线人”,教师到底应该怎么办?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下面几点建议或许能带来一些思考和帮助。
首先,教师应当对于鼓励学生举报什么样的不良行为区别对待,并很清晰地让学生明白,有些不良行为,例如一些学生霸凌欺辱其他同学,旁观的学生冒着一定的风险向教师报告,这当然是值得鼓励和表彰的。但是,如果是涉及学生个人隐私范畴的行为,像有学生违反学校规定偷偷带零食到学校,只要他不是公开地炫耀,那么即使有获悉的学生报告,教师也不宜鼓励,更不宜表彰。简而言之:涉及学生之间侵犯权利的不良行为,当然应当鼓励举报,因为这关乎人与人的平等;而只是学生个人私下的某些人之常情但又违规的行为,不鼓励举报。
其次,举报不应该成为一种权力。教师对类似这类的行为一定要旗帜鲜明,零容忍,这种挟带私货的告密是应当明确反对的道德劣迹。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中国学校教育的教师,哪怕是高中,甚至高校的教师,都不认为学生能够自治。其实,鼓励学生自治,支持并引导学生自己管理好自己,远比评判和奖惩更能够促进学生成长。
从道德心理的发展来看,学生从儿童期到青春期,正好是从他律道德到自律道德阶段的发展路径,该放手放手,逐渐让学生学会自已管理好自已;该严格严格,教师的权威体现在反对任何学生之间侵犯权利或者不平等现象上。
所谓的学生自治,换种方式来表达就是,让教师成为学生自我管理时可以信任、援引和依赖的权威资源,而不是像现在中国大多数学校教育的那样,教师在在班级管理时把部分学生当作方便管理的工具。
总之,学校教育要鼓励学生有正义感,但不能培养“告密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老师受到舆论热捧的原因是没有过度鼓励告密的学生,相反还对他进行了冷处理。
B.学生向老师报告违反校纪校规的同学,这样会我害掉一些学生,影响他们人格发展。
C.把举报当做拿捏和要挟其他同学的资本,这种告密行为应当是明确反对的道德劣迹。
D.告密这种行为势必会造成权力者异化,社会缺乏信任,人们道路以目的不良风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把王老师处理学生的事件材料作为正面论证的事例,通过分析,引出本文的中心话题。
B.文章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论述了鼓励学生举报行为的影响和意义,但侧重从消极的方面来分析论证。
C.在论述鼓励举报对学生的戕害性方面,文章从个人到群体,从学校到社会,逐层分析,层层递进,思路清晰。
D.文章最后立足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解决问题应该持有的相关理念和方法,并提出“学生自治”这一重要的解决途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育孩子要有正义感,教师要鼓励举报涉及学生之间侵犯权利的行为,比如校园霸凌等。
B.像考试作弊这种虽然违规,但却不影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的行为,不宜鼓励举报。
C.教师的权威性应该体现在判断是非、衡量轻重等问题上,从而让教师成为学生自治时可以援引、依靠的对象。
D.鼓励学生自治,逐步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好自己,就可以促进学生从他律道德阶段到自律道德阶段的发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拴马桩【注】
贾平凹
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西安人热衷收藏田园文物。拴马石桩原本是农村人家寻常物件,如石磨石碾一样,突然间被视为艺术珍品,从潼关到宝鸡,八百里的关中平原上对拴马石桩的抢收极度疯狂。
我现居住的西安美术学院里,上万件的石雕摆得到处都是,其中最多的还是拴马石桩。这些拴马石桩顶部一律雕有人或动物的形象,动物多为狮为猴,人物则千奇百怪,或嬉或怒或嗔或愁,生动传神。我每天早晨起来,固定的功课就是去这些石雕前静然默思,这些千百年来的老石头一定是有了灵性的,它们曾经为过去的人所用,为过去的人保平安和吉祥,那么,它们必然会对我的身心有益。
我在拴马石桩林中,每一次都在重复着一个感叹: 这么多的拴马石桩呀! 有多少拴马石桩就该有多少匹马的,那么,在古时,关中平原上有多少马呀,这些马是从什么时候起消失了呢? 现在往关中平原上走走,再也见不到一匹马了,连马的附庸骡、驴,甚至牛的粪便也难得一见。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人学会了降龙的本领,但他学会了降龙本领的时候世上却没有龙。如今,马留给我们的是拴马的石桩,这如同我们种下了麦子却收到了麦草。好多东西我们都丢失了,不,是好多东西都抛弃了我们。虎不再从我们,鹰不再从我们,连狼也不来,伴随我们的只是蠢笨的猪,谄媚的狗,再就是苍蝇蚊子和老鼠。人类已从强健沦落到了孱弱,过去我们祖先司空见惯并且共生同处的动物现在只能成为我们新的图腾艺术品。我们在欣赏这些艺术品的时候,更多地品尝到了我们人的苦涩。
在关中平原大肆收购拴马石桩一类石雕的风潮中,我也曾是其中狂热的一员。去年的秋天,我们开着车走过了渭河北岸三个县,刚刚到了一个村口,听见声音,巷道里的木板门都哐啷哐啷打开,出来了许多人把我们围住,而且鸡飞狗咬。他们说:你们是来收购拴马石桩的? 原来这个村庄已经被来人收购过三次了。我们仍不死心,还在村里搜寻,果然发现在某家院角是有一根的,但上边架满了玉米棒子,在另一家茅坑还有两根,而又有一家,说他用三根铺了台阶,如果要,可以拆了台阶。这让我们欢喜若狂,但生气的事情立即发生了,他们漫天要价,每一根必须出两千元,否则只能看不能动的。农民就是这样,当十年前第一次有人收集拴马石胜,他们说石头么,你能拿动就拿走吧,帮着你把拴马石桩抬到车上,还给你做了饭吃,买了酒喝,照相时偏要在院门口大声吆喝,让村人都知道西安人是来到了他们的家。而稍稍知道了西安人喜欢这些老石头,是什么艺术品,一下子把土坷垃也当做了金砣子。那一次,我们是明明白白吃了大亏购买了五根拴马石桩。
也就在这一次收购中,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农村的萧条,村里能见到的年轻人很少,多是一些老人和孩子,询问有没有拴马石桩,他们用白多黑少的眼睛疑惑地看你,说:那得掏钱买哩。我们说当然要掏钱的,他们才告诉你有或者没有,又说:还有牛槽的,还有石门墩哩。领着你去看了,或许有一根两根,不是断裂就是雕刻已残损得失去形状,但都是现代物件,说:买了吧,我们缺钱啊。看得出他们是确实缺钱,衣衫破烂,面如土色,每个老人的后脖颈壅着铍褶,晒得黑红如酱,你无法不生出同情心来。
被同情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也就这些人,和你论起价来,要么咬一个死数,然后就呼呼噜噜吃他的饭,饭吃完了又一遍又一遍伸出舌头舔碗,不再出声,而另一个则巧舌如簧,使你毫无还嘴之机。买卖终于是做成了,我们的车却在巷里受阻,因为有人家在办丧事,一群人乱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声催喊着快去邻村喊人,他们有气力的劳力已经极少,必须两个村或三个村的青壮劳力方能将一具棺材抬往坟墓。在一片哀乐中,两个村庄的年轻人合伙将棺材抬出村去,我不禁有了一种苍凉之意,千百年来,农民是一棵草一棵树从土里生出来又长在土上,现在的农民却大量地从土地上出走了。马留给了我们一根一根拴马的石桩,在城市里成为艺术的饰品,农民失去了土气,游荡于城市街头的劳务市场,他们是被拔起来的树,根部的土又都在水里抖涮得干干净净,这树能移活在别处吗?
当西安美术学院分配了我那套楼下一层的房子时,窗外是早栽竖了三根拴马石桩,我曾因窗外有这三根拴马石桩而得意过,而现在。我却为它悲哀:没有我的时候是有马的时代,没有了马的时代我只有中着拴马石桩哭泣。
【注】拴马桩:历史上陕西渭南乡村农家宅院门前用以拴马、牛等牲畜的石雕桩,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3分)
A.文章前四段,作者一方面欣贯和赞叹作为艺术品的拴马性的灵性,一方面又在进一步感叹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曾经和人类共处的很多动物已经不复存在。
B.在收购拴马桩一类石雕的风潮中从十年前的热心奉送,到现在的漫天要价,农民们态度的变化说明他们已经认识到作为艺术品的拴马桩的文物价值。
C.“被同情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是因为作者走进农家收购拴马桩时,深池感受到了农民们的刁钻难缠。
D.作者在这篇散文里表达了对历史文明、农村曾经美好的追怀,以及因文明消逝、现代农村萧条而引起的怅惘。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义。(5 分)
他们是被拔起来的树,根部的土又都在水里抖涮得干干净净,这树能移活在别处吗?
6.文章结尾说,“我曾因窗外有这三根拴马石桩而得意过,而现在,我却为它悲哀”,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得意”和“悲哀”的原因。(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
材料一:
自1999年起,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已持续开展了十四次。本次调查显示,数字化阅读的发展,提升了国民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整体阅读人群持续增加,但也带来了图书阅读率增长放缓的新趋势。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7-19)
材料二:
随着现代阅读介质的改变,其对象不再受限于阅读方式,在信息传递、交换、储存等方面更加容易快速,并能使阅读对象从简单的文字、图表、照片发展到图像、影音等多媒体形式。广大读者可以利用阅读介质的多样性,方便在不同的场合,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阅读方式在数字化时代发生了两种改变:一是使阅读从过去的自我化转化为交流式阅读方式,二是阅读途径的社交化。由于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的快捷发展,使过去的相对自我的阅读转化成了交流共享的社会化阅读,这种方式更靠近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互动与分享,注重阅读者与阅读者、阅读者与作者等多方关注的事实分享,从而大大提升了阅读的兴趣,加强了阅读的社会功能。
材料三:
在使用电子书时,大部分人还是倾向于阅读时尚、通俗、娱乐的内容。当一个人整天阅读碎片化的信息,不仅不可能养成良好的阅读趣味,还可能因越读越烦,最后变得毫无阅读的乐趣。很多人没有意识到,阅读是一个过程,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乐趣和思考,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或修养,而不是只求得到一个具体的结论。如果只是在网络和手机上读别人给出的书籍摘要和评论,表面上不断地接受信息,但实际效果并不好。当今大部分国人的阅读,严重受制于整个社会的趣味。阅读一旦受制于社会舆论、受制于大环境背后的政治利益和商业潮流,就没办法读出自己的味道。
7.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图1表明,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有所上升,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有所下降。
B.具体来看,2016 年有55.3%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较2015年的51.3%上升了4.0个百分点。
C.图2表明,在传统纸质媒介的各种方式阅读中,2016 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阅读时间较2015 年均有所下降。
D.图2表明,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的时长大体上较2015年有所增加。
8.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3分)
A.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当今成年国民的阅读问题带来的危机,并且认为新兴媒介的兴起带来了阅读形式的改变。
B.根据各类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年度比较和各媒介阅读时长比较,手机的阅读方式接触率和阅读时长占了最大比重。
C.阅读方式的社交化提升了阅读的兴趣,加强了阅读的社会功能,大大体现了“以人为本" 的原则。
D.当一个人随时用数字化方式阅读碎片化的信息,并且倾向于时尚、通俗、娱乐的内容,是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趣味的。
E.材料三中论述了数字化阅读和传统阅读的异同,侧重表达了相信传统阅读不会消亡的信心。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数字化阅读的优势和局限性。(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