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2018年高考冲刺模拟试卷(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04-18 12:40
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2018年高考冲刺模拟试卷(二)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
(一)
1.B A“首要原因”错,“方言的差异”及“方言基础上两地民间曲调风格的差异”是其成因,但二者并无主次之分;C“南曲的单一来源”说法有误,它受到了宋人词调及民间曲调的影响;D“脱离了乐器的伴奏”有误,原文是说南曲不用管弦乐器伴奏。
2.B “论述了……异同”说法有误,文中只是论述了南曲与北曲在唱腔等方面的具体差异,并不涉及相同点。
3.C 北曲在唱腔方面“一直领先于南曲”与原文不符,原文“约从成化年间开始,戏文在东南几省陆续变化出诸多新的腔种来”说明此时南曲在唱腔方面已经取得了对北曲的明显优势。
(二)
4.C “文中的‘娘’形象非常丰满,性格复杂,具有多面性”有些言过其实;“旨在展现其武断的一面”也有误,写“娘”常去数西瓜,催促家人查出原因,旨在展现她对年成的关心,这种关心与期望背后蕴含着她对整个家的负责以及对“我”的爱。
5.①知恩图报。尽管自家缺吃少喝,孩子瘦弱如猴,疯子仍用一篮鸡蛋报送瓜之恩。②舐犊情深。父爱如山,母爱如水。如父亲塞馒头给我、娘对我的期望与关爱、疯婶对瘦猴的疼爱等。③宽容善良,有同情心,帮扶弱势人群。在物质匮乏的时代,更是难能可贵。主要体现在“我”的爹娘身上。④自尊与尊人。如爹对疯婶偷瓜的宽容,爹娘第二天悄悄送瓜在门口等是维护他人尊严,疯婶第一次不接受母亲送瓜,多是出于自尊⑤舍身救人。主要体现为老邢叔救人殒命的事迹。(每条2分,立足给分,但须言之有理、有据。答出3条方可得满分。)
6.①情节再添波澜,疯子也知报恩,出人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结尾以鸡蛋报送瓜之恩,与前文瓜主的善行、疯婶的病情、家中养鸡等内容形成照应,使文章结构严密。②结尾处描写鸡蛋上泛起亮光,语含双关,以景衬情,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光辉。③结尾处内容拓宽了主题,增添了知恩图报这一新的主题。同时,深化了主旨,揭示了人间有大爱、好人有好报的主题。(每条2分,立足给分。答出3条且言之有理即可,比如从人物形象等角度分析;若考生将第一条拆分为两条详细的表述,亦可得分,如:①结尾再生波澜,增添了文章的可读性。一个疯子居然也懂得知恩图报,用鸡蛋报送瓜之恩,实在出人意料。②结尾与前文的多处伏笔形成照应,使得结构圆融完整。如前文写两次送瓜、疯婶病情时好时坏、疯婶养了母鸡等,使得结局又在情理之中。)
(三)
7.D “已经回归”错误,材料二表述为“编修家谱可以使优秀的家风和宝贵的家训重回人们视野、重归百姓家庭”。
8.CE A项于文无据,原文论述的“落细、落小、落实,注重无言的教导”等讲的是建立优秀家风的一些做法,不能等同于优秀家风的内蕴。B项“超越”错误,“家庭教育讲座或培训”和“咨询专业人士”都属于专业的家庭教育知识。D项扩大了范围,原文表述的是“好的家风”。
9.①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从细微处入手,注重点滴小事,拒绝好大喜功、拒绝单纯的说教。②以编修家谱等根祖文化为载体,也可利用家风系列活动,来借鉴、传承优秀家风和宝贵家训。
③家长要利用多种途径和方式,不断学习并优化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科学知识,使家庭教育活动科学化。④吸收传统文化中宝贵的道德因子来黏合家庭,并将它们融入到优秀家风的建设过程当中。
(每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四点得满分。学生如果从行为主体角度回答“党和政府相关部门应将倡导、培育家风家训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工程”或者“媒体发挥新闻媒体特别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力强、受众面广的优势,大力宣传良好家风”等,也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
10.C
11.D 文官归吏部,武官归兵部。
12.B 面对袁宪自请解除官职,第一次拒绝他的是高宗,第二次是后主。
13.(1)恰逢周弘正要登座讲学,弟子们全都到齐了,周弘正就邀请袁宪进入讲堂,给他一柄麈尾,让他阐发义理。(关键词“会”、“毕”、“延”、“树义”各一分,句意一分。)
(2)袁宪亲手写奏表提出了共十条谏议,都援引古今事例,措辞恳切率直。太子虽然表面上接受,但内心并无悔改之意。(关键词“手”、“表”、“凡”、“悛改”各一分,句意一分。)
(二)
14.BC B项“更旨在表明自己才华卓异”错误。C项颔联诗人的内心感受与王维这句诗中不同。
15.①颔联写诗人无意与流水相争而愿与白云一起悠闲,看似恬淡,实则写出了诗人原有的满腔抱负及竞争之心。只因流水缓缓、白云悠悠,并因客观形势才暂缓入世之心。②颈联融情入景,写出内心的寂寞,众荣独瘁的悲凉。③尾联更是通过皱眉的神态将自己对江东战事的关切、忧虑时局的苦心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
16.(1)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2)举酒属客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A ①一石激起千层浪:比喻一句话或一个小行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用恰当。②紧锣密鼓:比喻正式或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也形容准备工作进行得紧张、急促。不合语境。③作茧自缚:比喻作了某事,结果反而使自己受困。使用正确。④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的到来。使用恰当。⑤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形式,不变内容。(含贬义)不符合语境,可改为“革故鼎新”。⑥美芹之献:地位低的人向地位高的人提建议,用以自谦。古人对自己的上书、建议表示自谦,称"芹献"或"献芹"。不符合语境。
18.B A项主客倒置,应改为“周恩来同志半个多世纪艰苦奋斗人生历程,正是新中国孕育、诞生、成长并取得崇高国际威望历史的生动缩影”。C项成分残缺,应为“厘清……的发展理念”。D项语序不当,“中国学者”应位于“不仅”前面。
19.C A项惠存:敬词,意思是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使用不当。 B项家父: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的称呼。不符合语境。C项雅,敬词,表示对对方的行为的敬重。正,指正,指教。使用正确。D项磋商:多用于正式场合,表示双方仔细商量和研究,交换意见。不符合语境。
20. ①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能答出文化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即可)②一个没有优秀文化传承的国家(注意运用“一个……的国家”的句式③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能答出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等意思即可)(每句两分,意近酌情给分)
21.①知识分子是应该受到尊重的,人民教师都是知识分子,所以,人民教师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②圣贤是不会有过错的,我们不是圣贤,所以,我们不可能不犯错误。
③自然界一切物质都是可分的,基本粒子是自然界的物质,因此,基本粒子是可分的。
演绎推理的基本要求:一是一般性前提和特殊性前提的判断必须是真实的;二是推理过程必须符合正确的逻辑形式和规则。演绎推理的正确与否首先取决于大前提的正确与否,如果大前提错了,结论自然不会正确。(写对一句给3分,写对两句给满分。)
四、写作
22. 这道材料作文引用两则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能适应当今时代。钱理群教授的观点告诉我们应该要有担当精神;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则表明,身为学生,应该从自身与自身、自身与他人、自身与社会等方面全面培养自己的能力。对自我以及自身发展的认识,需要有正确的评价、深刻的思考且真诚的态度,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一定的要求。
参考译文:
袁宪,字德章。幼年就聪慧机敏。梁武帝修建学校,其中有一座在袁宪住宅西边。袁宪经常招入诸生,与他们谈论,(他发表的言论)同辈的人都叹服。
大同八年,袁宪十四岁,被朝廷征召为国学正言生。他拜见祭酒到溉,到溉目送他离开,欣赏他的神采。入学一年,袁宪的父亲袁君正派门客岑文豪跟袁宪一道去问候周弘正,恰逢周弘正要登座讲学,弟子们全都到齐了,周弘正就邀请袁宪进入讲堂,给他一柄麈尾,让他阐发义理。当时学者满堂,旁观者很多,但袁宪面色平静神态如常,论辩应对自如。周弘正也发起多次诘难,始终不能难倒他,于是周弘正告诉岑文豪说:“你回去和袁吴郡商议一下,这小家伙现在就可以充任博士了。”那时学生门徒参加策试,大多贿赂考官,岑文豪也提出替袁宪准备礼物,袁君正说:“我怎么能用钱为儿子买科第呢?”主管学校的官员对此怀恨在心。等到袁宪策试时,他们争相刁难袁宪,袁宪却随问随答,分析辨析对答如流。
太建九年,袁宪被授予散骑常侍,兼任吏部尚书。袁宪认为自己处于清要显达的职位太久,多次上表请求解职。高宗说:“许多官员在职,屡次收到检举信。而你处理了很多事务,可以说称得上纯洁清廉,另外甄别录用其他人(的话),就不要再说了。”等到高宗病重临终之时,袁宪与吏部尚书毛喜都领受了遗诏。始兴王陈叔陵叛逆作乱,袁宪指挥部署,他的参与在平息叛乱中起了重大作用。后主病重时,拉着袁宪的手说:“我的皇儿还年幼,我的身后之事就委托你了。”袁宪说:“众心所望,希望您的圣体康复,处理您身后事的旨意,臣不敢接受。”
至德元年,太子行冠礼,至德二年,举行了释奠之礼,这时袁宪上表请求解除自己的职务,后主不答应,还赐给他两名扶侍护人员,将他晋升为云麾将军,给他安排辅佐官吏。皇太子很不遵守典籍制度,袁宪亲手写奏表提出了共十条谏议,都援引古今事例,措辞恳切率直。太子虽然表面上接受,但内心并无悔改之意。后主打算另立始安王为皇位继承人,曾随口说了这一想法,吏部尚书蔡徵顺着后主的意思称颂赞赏,袁宪正言厉色地指责他:“皇太子是皇位继承人,已经深入万民百姓之心。你是什么人,敢轻率地谈说废立太子这样的大事!”
祯明三年,隋朝大军来袭,后主恐惧慌张将要藏起来,袁宪神情严肃地说:“隋军入侵,一定不会有什么侵犯,事已至此,陛下要从容处之。臣希望陛下整理好衣冠,御驾前殿。”后主不同意,就下榻跑了。袁宪从后殿景阳殿进入,(看到)后主投井,袁宪一边行礼一边哭泣着出来。
诗歌赏析:
杜甫居于成都草堂时,生活暂时比较安定,有时也到郊外走走。表面看上去,“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和那些山林隐士的感情没有很大的不同;然而一读三、四两句,区别却是明显的。
从表面看,“水流心不竞”,是说江水如此滔滔,好象为了什么事情,争着向前奔跑;而我此时却心情平静,无意与流水相争。“云在意俱迟”,是说白云在天上移动,那种舒缓悠闲,与我此时的闲适心情全没两样。仇兆鳌说它“有淡然物外、优游观化意”(《杜诗详注》)是从这方面理解的,可惜只是一种表面的看法。
“水流心不竞”,本来心里是“竞”的,看了流水之后,才忽然觉得平日如此栖栖遑遑,毕竟无谓,心中陡然冒出“何须去竞”的一种念头来。“云在意俱迟”也一样,本来满腔抱负,要有所作为,而客观情势却处处和自己为难。在平时,本是极不愿意“迟迟”的,如今看见白云悠悠,于是也突然觉得一向的做法未免是自讨苦吃,应该同白云“俱迟”才对了。
王诗“流水如有意”,“有意”显出诗人的“无意”;杜诗“水流心不竞”,“不竞”泄露了诗人平日的“竞”。真是“正言若反”,在作者却是不自觉的。
下面第三联,更是进一步揭出诗人杜甫的本色。晚春本来并不寂寞,诗人此时处境闲寂,移情入景,自然觉得景色也是寂寞无聊的了;眼前百草千花争奇斗艳,欣欣向荣,然而都与己无关,引不起自己心情的欣悦,所以就嗔怪春物的“自私”了。当然,这当中也不尽是个人遭逢上的感慨,但正好说明诗人此时心境并非是那样悠闲自在的。读到这里,回顾上联的“水流”“云在”,写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岂不是更加明白了吗!
杜甫写此诗时,安史之乱未平。李光弼于是年春间大败于邙山,河阳、怀州皆陷。作者虽然避乱在四川,暂时得以“坦腹江亭”,到底还是忘不了国家安危的,因此诗的最后,就不能不归结到“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又陷入满腹忧国忧民的愁绪中去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