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北京市海淀区2018届高三年级一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04-11 09:50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送吴纯甫先生会试序
   予为童子时,则知有吴纯甫先生。长而登先生之门,悦而忘其归也。盖世之所谓慷慨魁磊之士,吾必日先生焉。先生精于学,邃于文,熟于事。少时,为县大夫郡邑长者所推重。当道者往往叹息,期以大用,指日以望。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
   先生自负瑰玮,不见施设,独喜为人言之。人无贤愚,见者倾倒。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必引而进之。士之有志者,亦皆归先生。每从嘉林修竹间,纡衿方履,笑咏相随,殆无虚日。时有质辨,剖析毫发,议论蜂起,群疑豁如,云披雨霁,天清日明。其于天下之利害,生民之得失,常有隐忧于其间。天子中兴,慨然有志于三代之治。诏书数下,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悉先生之所尝言者。故与先生游者,皆去为显官。先生独为诸生,揖让进退自若也。
嘉靖辛卯,先生始发解,于是将上礼部。皆喜先生之遇,而又惜其晚也。然君子之论不施于早晚之间,而施于遇不遇之际。不以徒遇之为喜,而以得所遇之为乐。
   予惟国家以科目收天下之士,名臣将相,接踵而兴。豪杰之士,莫不自见于其间。而比年以来,士风渐以不振。其始羸然一书生耳,才释褐而百物之资可立具,此何从而得之哉?亦独不念朝廷取之者何如,用之者何如,爵禄宠锡之者何如也!世之所倚重者尽赖此辈,而如是弥望,君子盖以为世道无穷之虑焉。
   初,先生与余论天下事,予未尝不竦然,又默然有感也。以为在位者皆以此为心,则天下可以无事,然而先生不遇也。今先生遇矣,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则犹饥渴而饮食之也。夫趋俗之士师师,持正之士谔谔。夫谔谔非幸也然天下之事彼不为而此为之倡者一人随
者十人则固当有声气之同者
。若是而相与持天下之势,君子又以为世道无穷之幸焉。故予
谓先生不谓之晚,而如先生乃可谓之真遇也。若彼碌碌者徒,虽襁褓而朱紫,日唯诺于殿廷,吾不谓之遇也。因书以为别。
   (取材于归有光的同名文章)
   【注释】本文写于吴纯甫44岁即将赴京参加会试之时。文中的“发解”指考中乡试第一名,“将上礼部”指即将赴京会试。施设:施展才能的机会。褐:粗布衣衫。锡:同“赐”。师师:庄严恭敬的样子。下文的“谔谔”,直言争辩的样子。朱紫: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色,借代高官显爵。
9.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邃于文                 邃:精深
   B.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者   向方:遵循正道
   C.群疑豁如               豁如:晓悟,明白
   D.而比年以来             比:等到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悦而忘其归也               B.当道者往往叹息
而又惜其晚也                  故与先生游者
   C.士之有志者                 D.士风渐以不振
      用之者何如                    因书以为别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
      之后遭遇失意与得意的情况将近三十年
   B.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
      用来修正阐明千百年来废置的礼法制度的不止一例
   C.然君子之论不施于早晚之间
      然而评判君子不以考中科举的早晚为标准
   D.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
     按照他先前所说的那样去做
1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纯甫年少时就深受当地府县中有地位、有威望之人的推崇。
   B.作者认为君子不应只以考中科举为喜,更当以报效国家为乐。
   C.文章批评有些读书人在做官之后仍然不明白朝廷的用人标准。
   D.吴纯甫关于天下事的见解,常常令作者震惊,并且深有感触。
14.按照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根据第二段,请用三个熟语(包括成语),从不同角度概括吴纯甫的形象特点。(3分)
 作者认为,吴纯甫在44岁时参加会试不算晚,是“真遇”。请根据最后一段,回答作者这样说的理由。(5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燕子来舟中作
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题交代了作诗的起因,结合全诗内容可看出,诗人此时以船为屋、寄身水上。
  B.首联以“动经春”表明时光飞逝,借春燕“两度”衔泥表现诗人羁留时间之长。
  C.颔联说旧时相识的燕子如今在远处看着别人,含蓄地表达了对世态炎凉的批评。
  D.尾联写燕子在桅杆上呢喃数语后“穿花贴水”而去,这让诗人感到寂寥和悲伤。
16.“旧人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运用对比手法表达情感。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 一项是(3分)
  A.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B.四郊飞雪暗云端,唯此宫中落旋干。(吴融《华清官二首·其一》)
  C.壮心君未减青春,多难我今先白发。(欧阳修《送姜秀才游苏州》)
  D.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石柔《绝句》)
17.杜甫的诗歌体现了“民胞物与”的思想,即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所有的物都是我的朋友。请结合本诗和下面诗句加以分析。(6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
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和作者。(7分)
   古人善于借物来抒怀说理,使得抒怀更感人、说理更形象。如《爱莲说》中“予独
 爱          ,          ”        (作者)借莲的美丽高洁表达独特的人生志趣;
《归园田居》中“          ,          ”陶渊明借鸟和鱼抒发自己对田园生活的思恋之情;《逍遥游》中“水击三千里,          ,          ”,庄子借鹏来说明万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
   在我这样的外地人眼中,上海是中国城市历史中最具沧桑美感的一册旧书,蕴藏着万千风云和无限心事。这里的每一处老弄堂,都是一句可以不断被注释的名言,注脚层叠,但于我来讲是陌生的。有一个地方,在记忆中却仿佛是熟知的,就是四川北路。这条路留下了许多历史名人的足迹,其中最难抹去的,当属鲁迅先生了。
   2017年岁尾,在某文学杂志六十周年庆典上,在太热闹的时刻,我很想独自出去走走。有天上午得空,吃过早饭便直奔四川北路,拜谒原虹口公园的鲁迅先生墓。
   天气晴好,又逢周末,园里晨练的人极多。入园处有个水果摊,苹果、橘子、草莓等钩织的芳香流苏,连缀着世界文豪广场。红男绿女穿梭其间,踏着热烈的节拍,跳着整齐划一的舞。身上热了,多数人将外套脱掉。我努力避让着舞者,走进广场。文豪们的铜像都是全身像,或坐或站。托尔斯泰右手握着手杖,此时手杖被挂上了一个健身者的挎包,使他显出一副苍凉出走的模样。莎士比亚和狄更斯手握鹅毛笔,鹅毛笔成了天然挂钩,缀着色彩艳丽的轻薄羽绒衣。只有巴尔扎克,他袖着手“深藏不露”,人们便难以附着,因此雕像成了一首流畅的诗。
   走出世界文豪广场,向前是卖早点的食肆,等候的人从屋里排到了门外。想着多年前萧红在这一带,有天买早点,发现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先生一篇译作的原稿。萧红愕然告知鲁迅,先生却淡然,调侃道:“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用什么包油条,还能包裹出那拨云见日般的绮丽文事么?
   绕过食肆向前,更是人潮汹涌。各路声响汇聚起来,无比喧嚣,将自然的鸟语湮灭了。在世俗生活的长轴画卷渐次打开的时候,我也领略了背景上的植物风光。槭树正在最美时节,吊着满身红红黄黄的彩叶,被阳光照得晶莹剔透,看上去激情饱满。耐寒的杜鹃绽放着,那红的粉的花朵,在我这个刚经历了哈尔滨十二月飞雪的北方人眼里,无疑是日历牌上被漏撕的春日,透着春的消息。
   鲁迅墓很好寻,在公园的西北角,无论哪条甬道都有通往那里的指示牌。墓前广场比较开阔,最先看到的是长方形草坪上矗立着的鲁迅塑像,他坐在藤椅上,左手握书,右手搭着扶手,默然望着往来的人。塑像有高大的基座,再加上草地四围有密实的冬青做天然藩篱,因而墓地显得肃穆庄严。不过基座太高了,那端坐其上的雕像,如一团阴影挡在鲁迅墓前。也就是说,不管鲁迅是否愿意,他每天都要面对自己高高在上的背影。
   墓地两侧的石板路旁,种植着樟树、广玉兰和松柏,树高枝稠。我随手摘下一片广玉兰的叶子,拈着它走向鲁迅先生的长眠之所,将它轻轻摆在墓栏上,权当鲜花吧。在我的阅读印象中,鲁迅是不怎么写花儿的,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秋夜》中,写到蜡梅一类的花儿,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对所描述的花儿连名字也叫不出来。他最浓墨重彩写的,是《药》结尾处瑜儿坟头的那圈红白的无名之花。
   相比鲁迅的杂文,我更偏爱他的小说,尤其喜欢《故事新编》。其中的《铸剑》惊心动魄,我是把这个短篇当史书来看的。鲁迅是高超的人物雕塑家,他小说中的人物,像是青铜锻造的,叩击时会有深沉的回声。而且这些人物身上洋溢着动人的光芒——悲凉的诗意之光,如《孔乙己》《阿Q正传》《风波》《药》《伤逝》《明天》等堪称经典的篇章,是作家以笔蘸着自己的生命之血,化解心中块垒时,播撒于春日晚雾中的纯美幽灵,他们充满了有筋骨的象征性。鲁迅公园中世界文豪广场上的那些雕塑,如果换成阿Q、孔乙己、单四嫂子、九斤老太、眉间尺、吕纬甫,也是极相宜的——这些人哪个不是负重的高手呢!
   鲁迅墓由上好的花岗石对接镶嵌,其形态很像一册灰白的旧书,半是掩埋半是出土的样子。因为是园中独墓,看上去显赫,也孤独。其实无论是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还是无比崇敬鲁迅的萧红,都曾在遗言中表达了葬在鲁迅身旁的想法,可惜都未能如愿——怎么可能如愿呢?鲁迅曾在文章中交代过后事“赶快收殓,埋掉,拉倒”,也曾在《病后杂谈》中表达过,不喜欢被追悼,不喜欢挽联,倘有购买纸墨白布的闲钱,不如选几部明清野史来印印。这些绝非故作超拔,符合他的脾气。
   鲁迅墓前并不安静,左右两侧的石杆花廊下,一侧是两个男人在练习格斗,互为拳脚;另一侧是三位大妈,在热聊什么。我脱帽向着这座冷清的墓深深三鞠躬,静默良久,之后转身离开。我想鲁迅被葬在这闹市的园子中,纵有绿树青草点缀,春花秋月相映,风雨雷电做永恒的日历,但终归少了一个人去后最该享有的宁静清寂,所以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安息了。
   离开墓地的时候,忽然间狂风大作,搅起地面的落叶和尘土,在半空飞舞。公园里所有的树,此时都成了鼓手,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湮灭了嘈杂的人声。回身一望,我献给鲁迅先生的那片玉兰叶,已不见踪影,我似乎听到他略含嘲讽的笑声:敬仰和怀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
   (取材于迟子建的同名散文)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调侃:自嘲                B.默然:鄙视的样子
   C.块垒:郁结的不平或愁闷    D.筋骨:力量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以“旧书”“名言”为喻,形象说明上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和独特魅力。
   B.作者笔下的世界文豪广场上的雕像,栩栩如生、各具美感,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C.“世俗生活的长轴画卷”中,有广场上的舞者、排队买早点的人们和练习格斗的男人。
   D.第段写鲁迅墓虽有绿树青草等相伴,但缺少宁静清寂的气氛,作者为此感到遗憾。
21.请简要回答第段和第段中的“湮灭”各有哪些含义。(5分)
22.作者在写拜谒鲁迅墓的过程中,为什么要插入第段对于鲁迅小说的感受?(6分)
23.从最后一段画线句看,作者认为鲁迅先生对“敬仰和怀念”有着怎样的态度?请从文中找出两处依据并加以分析。(5分)
24.文章写到了《呐喊》中的诸多作品。下列对《呐喊》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描写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众多不朽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为时代而“呐喊”的心声。
   B.孔乙己、陈士成等底层知识分子,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品,更为可悲的是,他们深受其害而终不觉悟。
   C.华老栓和阿Q等形象,反映了封建统治下民众的愚昧和麻木,也寄寓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态度。
D.鲁迅先生在《药》的结尾,给革命者夏瑜的坟上“平空添了一个花环”,其目的是为了衬 托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5.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80字左右。
   很多小说都有精彩的环境描写,它们在烘托气氛、塑造人物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请从《红楼梦》《红岩》《老人与海》的典型环境中选择一处,加以描述并做简要点评。要求:符合原著内容,条理清晰。
   有人说,文学作品中的“长兄”形象常常是隐忍、保守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从孙少安(《平凡的世界》)、天保(《边城》)、大哥(《狂人日记》)中选择一位,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自圆其说,论据符合原著。
   同学三载,毕业在即,请给你的高中同学写一段临别赠言。要求:恰当引用下面的《论
语》两则,语意连贯,感情真挚。
   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子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6.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纸上。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将北京城市的发展目标定位为:拥有国际交往环境的大国首都,全球创新网络的中坚力量和引领世界创新的新引擎,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文化名城,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和谐宜居城市,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
   北京在这些方面的发展,离不开你的参与,你与北京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以“我与新北京”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有故事,有描写。可以写北京发展的某一方面,也可以写多个方面。
   孔子说“绘事后素”,意思是先有白色的底子,才能在上面绘画。油画创作中,第一层着色被称为底色,底色会影响整幅画的色调。其实,一个人具有或选择怎样的底色,与他的人生发展密切相关。
   请以“谈底色”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