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北京五十五中2017-2018学年高三第一学期阶段性调研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03-29 09:35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8题。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白鸥,一身都是愁。
(有删改)
【注释】“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官员,对作者有知遇之恩。
15.下列对词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山”一句是说青山想同叶衡说话,表明词人此时此刻有攀附丞相之意。
       B.“烟雨”两句写烟雨弥漫凄迷,无情地阻断了青山的脚步,使其无法前来。
       C.“人言”二句是词人借用人们的一种说法,说人的头发因为愁苦可以变白。
       D.结尾两句用拟人化的手法调侃,如果愁苦能催白头发,那沙鸥就一身是愁。
16.“联翩万马来无数”化静为动来写山,颇具情趣。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B.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C.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         (黄景仁《都门秋思》)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毛泽东《沁园春•雪》)
17.白居易《白鹭诗》云:“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也垂丝。”后人评价说,“白诗言愁显,辛词言愁晦。”请结合诗句简要说说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4分)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8分)
诗人在抒发情感、表达情怀时常常会运用典故。杜甫在《蜀相》一诗中,用“      ,     ”,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业未成的不幸;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借廉颇自比,“      ,      ”,表达了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陆游在《书愤》中,借用檀道济的故事,“      ,      ”,写出了壮志未酬的苦闷;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用“      ,      。孔子云:何陋之有?”说明主人因为“德馨”,所以陋室不陋。
 
四、本大题共7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5题。
家山
踏遍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龚自珍)
——题记
年轻时,我喜欢独自哼唱苏联名歌《喀秋莎》。只要“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溜出嘴边,一种轻纱薄雾般的温馨感,便导引我返回医巫闾山脚下的故乡。其实,故乡影像,在我少年时橙色的梦里并不是很清晰、很确切,一切兰因絮果毕落于苍茫之中,只觉得家就是山,山就是家。只要推开屋舍的后门,闾山清泠泠、水洇洇的翠影,伴着天涯云树,便赫然闪现在眼前。当然最好是在久雨新晴的夏日,或者气爽天高的初秋,大地饱绽着新鲜,充满了泼辣的生机。
我第一次亲近闾山,恰逢梨花开得正闹的时节。山坡上,原野里,到处泛滥着浩荡的春潮,浮荡起连天的雪浪。我们乘坐马车,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土路,穿行于花林树丛中,像是闯进了茫无际涯的香雪海,又仿佛粉白翠绿的万顷花云浮荡在我们的头顶上。几十年间,这个景象始终定格在我的记忆之窗上,只要闭上眼睛,它便立刻浮现出来,特别是当我听到那首名歌《喀秋莎》的时候。
盛夏的一天,我同三位文友聚坐在北京地坛的一间小亭子里。一番豪雨过去,松林里的空气格外清鲜、凉爽。大家谈论的话题是退休后到哪里觅个合意的住所。一位说,老家烟台最为理想,碧树隐红楼,一枕清幽,春季繁花簇簇,夏天浓荫翳日,冬日又比较暖和。另一位来自云贵高原,他的首选是春城昆明。在北京闯荡了二十多年的小魏说,他想在地坛附近赁屋小住,风晨月夕,伴着虫吟鸟唱,到地坛信步闲游。他的这种想法马上遭到了质疑,大家都说他是受了史铁生的影响。地坛是史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那里几乎灌注了他全部的情感,可别人未必受得住那份苍凉与寂寞。大家谈笑风生,颇有孔门四子“各言尔志”的意趣。当三人把目光转向我时,我说,我要回闾山老家。
我出生在闾山脚下。父亲望子成龙,希望我有所作为,便给我取了这个名字。六岁进私塾,校歌头两句就是“闾左辽西我校在,钟灵毓秀作英才”。及长,读到《湛然居士文集》,发现元朝宰相耶律楚材在他七百多首的诗作中,忆及闾山的竟有二十来首。原来,耶律楚材生在北京,祖籍却在闾山西麓,那里也是他父亲及两个哥哥的庐墓所在。十几岁时,他曾回到闾山读了几年书。后来辅佐元太祖万里西征,而闾山旧隐仍然时萦梦寐,有诗可证:“闾山旧隐天涯远,梦里思归梦亦难。”回到大都之后,日理万机,但家山依然刻刻在念。他向往着回归退隐:“何时致政闾山去,三径依然松菊寒。”只是,这个愿望始终未能实现,直到五十四岁生命终结之时,他还在宵衣旰食,勤劳王室。这些颇像当年的卧龙先生,他出山辅佐刘备时嘱托自己的弟弟:“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谁知命运之神搬了个道岔,出师未捷身先死,星陨秋风五丈原。生命在卧龙身上停止时,正好也是五十四岁。
早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即有关于全国名山“五岳五镇”的记载,五镇之一即为东北为幽州,其山镇为医巫闾。“医巫闾”系东胡语音译,意为“大山”。闾山在东北“三大名山”中尤负盛誉,风景绝佳,历代文人骚客登临寄兴,抒写情怀,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较之于水,山更切近禅关,远于人境,望之辄有潇洒出尘之想。而此间瘦劲的奇松,幽峭的危岩,以及丰富的神话传说,饶有一种清寒入骨的丰神和超然绝俗的意蕴。?
闾山自东北逶迤西南,绵延百里。其地为塞外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游牧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交融互汇的结合带。如果说,“整个内蒙古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舞台”,呼伦贝尔草原“是他们的武库、粮仓和练兵场”,那么,闾山一线则是他们研习中原文化、接受华风洗礼的大课堂。辽朝以来,此间文风夙盛,耶律倍和他的八世孙耶律楚材先后在闾山佳胜处建立了读书堂,殿宇岿然,书香袅绕,千载以还,旧貌一保持完好。
闾山内外,碑碣如林,题刻触目可见,仅北镇庙即有五十六座诗文碑,其中,元代的达十二座。过去这一带私塾多,读书人多,藏书家多。现在,文化教育事业仍很发达,学书作画蔚然成风。山里民风淳朴,较少世故,只是由于过分质直、认真,有时不免透出几分呆气。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趣话,有个过路人向一位老者问询:“到大观音阁还得走多长时间?”老者瞪目不答。问路人以为遇见个聋子,便顾自向前走去。不料,刚刚迈出几步,便听老者在后面招呼:“回来,我告诉你,再有一袋烟工夫就到了。”那人怪他开始时何以不说,他说:“当时我不知道你的步子有多大。”逗得问路人噗嗤笑了。?
不到闾山,已经十几年了。这次旧游重到,感觉风物依然。在商品大潮滚滚滔滔、无远弗届的今天,山上山下仍是清幽雅静,整洁一新,没有看到其他名山胜境常见的香烟缭绕、市声鼎沸的景象,置身其间,确有一种回归自然、陶然忘机的感觉。东道主嫌游人稀少,希望我能帮助向外宣扬一下。我说,天生丽质少人识,未必就是坏事。假如它也像有些地方那样,仕女如云,摩肩接踵,恐怕这块心灵的憩园也就化为乌有了。?
最后应该说明,耶律倍的读书堂,这次我并没有蹑履亲登,因为它高踞于闾山绝顶,实在太险峻了。像这类需要仰头方可逼视的事物,毕竟总觉得离平常心太远,因此,不去攀援也好。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
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宵衣旰食︰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         B.搬了个道岔︰改变了人生轨迹
       C.无远弗届︰广泛地渗透,深入地影响         D.陶然忘机︰悠然闲适得忘了重要事情
20.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颇有孔门四子‘各言尔志’的意趣”使用了《论语·侍坐》中子路等畅谈理想的典故。
       B.“三径依然松菊寒”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中的“三径”,都借指已荒芜的家园。
       C.“星陨秋风五丈原”指的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失利,病逝五丈原一事。
       D.“骚客”与《岳阳楼记》中“迁客骚人”的“骚人”,均泛指诗人,源自屈原的《离骚》。
2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喜欢苏联名歌《喀秋莎》中“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这句歌词,因而家乡梨花盛开的情景在记忆中特别清晰。
       B.文章写元朝宰相耶律楚材一生勤于政事、忠心尽职,欲晚年退隐家乡而不得愿,其中寄寓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C.闾山地区文风夙盛,读书人多,诗文碑林立,这与历史上它是游牧民族文化同汉族文化交融相汇的结合带有关。
       D.耶律倍的读书堂位于闾山山顶,殿宇岿然,旧貌完好;但由于山路过于险峻,作者没能登临观览,不免感到遗憾。
22.作者引用诗句“踏遍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来表达他对家乡的热爱,作者笔下的家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回答。(5分)
23.有人认为,文章第段删去更好。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4分)
24.本文语言富有表现力,请赏析下列加粗的词语和画线的语句。(5分)
大地饱绽着新鲜,充满了泼辣的生机。
碧树隐红楼,一枕清幽
25.《家山》中说,地坛是史铁生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某个地方也与某个人物关联密切。请从下列提示中任选一个,谈谈你的理解。(150字左右)(8分)
提示:
潇湘馆与林黛玉(《红楼梦》)                          未庄与阿Q(《呐喊》)
茶峒与翠翠(《边城》)                                    渣滓洞与小萝卜头(《红岩》)
黄原与孙少平(《平凡的世界》)                      大海与桑地亚哥(《老人与海》)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2分。
26.微写作(12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等经典名著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人们所熟知。
有人说:“大师的笔触,处处惊人。”请从这六部作品中任选一处笔触(可以是情节设置、细节刻画、手法运用、遣词造句等),阐释其“惊人之处”。要求条理清楚,言之有物。180字左右。
经典小说的情节往往引人入胜,但有时也可能有不合自己想法的地方。如果让你改动这六部作品中的某情节,你想怎样修改?请简述你的修改方案并谈谈这样修改的理由。要求有理有据,自圆其说。180字左右。
不同的人对春天的感受也有不同,上述作品中的人们对春天各自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请以这些作品中的某个人物的身份,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表达其对春天的感受。要求明确所选人物是谁,所写内容符合所选人物的特点,不超过180字。
27.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纸上。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一所著名高校的自主招生面试中,考官向前来应试的高中生问了一个相同的问题:你未来想做什么?
很多学生回答:想上贵校。
考官又问:上了我们这所学校后,你想做什么?
很多学生坦言还没去想这个问题。
考官提示道:你难道没有想过未来要成为一名科学家、宇航员、机械师、厨师、演员、运动员、教师、军人……?
很多学生回答:那是小时候想的事了,都记不得了。
上面这段考官与学生关于“未来做什么”的对话,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以“透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立意自定;有细节,有描写。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