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加题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是行也,交从日以广历涉日以熟识日长而志日起迹圣贤之迹而心其心必知士之为士殆不止于研经缀文工诗善书也。闻见将愈有余而愈不足,则天地万物之皆备于我者,真可以不出户而知。如是而游,光前绝后之游矣,余将于是乎观。 (选自吴澄《送何太虚北游序》,有删改) 22.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3. 请分别写出《送孟东野序》《送东阳马生序》这两篇著名赠序的作者。 24. 作者对何太虚的“北游”抱有怎样的期待? 【答案】22. 交从日以广/历涉日以熟/识日长而志日起/迹圣贤之迹而心其心/必知士之为士/殆不止于研经缀文工诗善书也 23. 韩愈 宋濂 【解析】 2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这是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句子代入文段,结合语境大意,“交从日以广/历涉日以熟/识日长而志日起/迹圣贤之迹而心其心/必知士之为士/殆不止于研经缀文工诗善书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交游一天天广泛,见的世面一天天深切,识见一天天增长,志向一天天壮大,追踪圣贤的踪迹,想圣贤所想,必定会懂得作为读书人,一定不能仅满足于研读经书撰写文章赋诗填词擅长书法”,圈出句子中的名词、代词,根据句式可以断开“交从日以广/历涉日以熟/识日长而志日起”这三句, “知”的宾语是“士之为士”,根据语法关系断开这一处。 2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分别写出《送孟东野序》《送东阳马生序》这两篇著名赠序的作者”,这是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情况。“孟东野”即“孟郊”,《送孟东野序》是韩愈为孟郊去江南就任溧阳县尉而作的一篇赠序;《送东阳马生序》明初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 2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对何太虚的‘北游’抱有怎样的期待”,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和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要圈出相关的文字,理解其意思,然后进行概括。第一句话说“是行也”,这是说这次出行,即“北游”,最后一句说“如是而游,光前绝后之游矣,余将于是乎观”,意思是“像这样出游,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游,我将从这方面来看待”,可见作者的期待应在中间部分,如“交从日以广”,这是指可以扩大交游;如“历涉日以熟”,这是说可以增广见识;如“识日长而志日起”,这是说可以壮大志向;如“迹圣贤之迹而心其心”,这是说可以学习圣贤。 参考译文: 这次外出,交游一天天广泛,见的世面一天天深切,识见一天天增长,志向一天天壮大,追踪圣贤的踪迹,想圣贤所想,必定会懂得作为读书人,一定不能仅满足于研读经书撰写文章赋诗填词擅长书法。见识越多而越感到自己孤陋寡闻,那么天地间万物都齐备于我,真正可以不出家门而知道天下事了。像这样出游,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游,我将从这方面来看待。 名著阅读题 25. 下列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曹操行刺董卓不成,矫诏召集义兵,各镇诸侯起兵响应,歃血为盟,推曹操为盟主,后袁绍不发粮,孙坚背约,各怀私心,纷纷散去。 B. 《边城》中翠翠谢绝了船总让她住进家中的好意,选择等待傩送归来,面对命运的磨难,表现出一种比她母亲更加勇敢和坚强的毅力。 C. 《茶馆》把从清末到民国的社会巨大变迁和跌宕的个人命运都聚合在了京城一个小小的裕泰茶馆之中,用最简省的场景讲述最丰富的故事。 D. 《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的发家史反映出政权更迭时期暴发户的不择手段,而查理的发迹史则揭露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海外殖民掠夺的罪恶。 E. 《老人与海》中狮子的意象贯穿始终,既暗示老人潜意识中对大海、鲨鱼的畏惧,又反映他渴望从狮子身上汲取力量和勇气,与命运抗争。 【答案】AE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学生对名著作品的识记能力。A项,“推曹操为盟主,后袁绍不发粮”错误,应是“推袁绍为盟主。后来袁术不发粮”;E项,“暗示老人潜意识中对大海、鲨鱼的畏惧”错误,梦中不断梦见“狮子”,暗含老人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是激励老人奋斗的力量,象征勇敢、自信、坚强。本题综合考查了五本名著的内容,既考查故事情节,也考查小说的人物形象和主旨。 26. 简答题 (1) 《红楼梦》中多次描写大观园中众女子和宝玉结社赋诗的情节,在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方面有哪些主要作用? (2) 未庄是阿Q一生活动的主要场所,请简要概括这一典型环境的特征。 【答案】(1) 通过呈现大观园众女子的诗意生活和精神追求,表现人物的才情和性格;传递出对青春和生命或无奈或惆怅或忧戚或得意的种种感悟;人物才情和悲剧命运之间的反差,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性。 (2) 是一个封闭、愚昧落后、等级森严的江南村镇,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广大农村的写照。 【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红楼梦》中多次描写大观园中众女子和宝玉结社赋诗的情节,在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方面有哪些主要作用”,这是考查小说情节的作用,题干已经给出了答题的角度,即“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考生需要先回顾书中所写的“大观园中众女子和宝玉结社赋诗”的情节,如《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大观园众女子及宝玉第一次结诗社,他们起名号、字样,李纨自推社长,拟定开设日期,出题设韵作诗,拟定社名“海棠社”。从人物角度来看,这些内容呈现出大观园女子的诗意的生活状态和精神方面的追求,体现出各人物的才情和不同的性格特点;从主旨上来看,这些内容传递出对青春和生命或无奈或惆怅或忧戚或得意的种种感悟,同时人物才情和悲剧命运之间的反差,增强了作品的悲剧性。 (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概括未庄这一典型环境的特征”,这是考查学生对环境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未庄是一个封闭、愚昧落后、等级森严的江南村镇,在这个地方,阿Q贫穷无立锥之地,只得住在土谷祠里;在这个地方,他没有固定职业,只能靠打短工为生;在这个地方,他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甚至失掉了自己的姓。这个地方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广大农村的写照。 英国小说家爱·摩·福斯特在他的《小说面面观》里,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所谓“扁平人物”,也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被创造出来。“圆形人物”性格较为复杂,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狄德罗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伟大文学的根本使命就在于展开生命个体的灵魂冲突。在那些深刻的文学作品里,更能打动我们的往往是那些具有复杂精神内涵的人物。 福斯特认为“圆形人物”的艺术性要强于“扁平人物”。因为前者内涵更丰富,性格中的矛盾会产生足够的张力。美国小说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中的女主人公斯嘉丽,就是这样的人物。她既聪明(在生意上)又愚蠢(在爱情上),既专横任性又坚强果敢,在她身上,同时聚集着可恨与可爱,也勾起读者复杂的心态——既鄙夷又同情。当然,“扁平人物”也并非没有价值。《变色龙》里的奥楚蔑洛夫,体现了“变色龙”“两面派”这类人物的“共性”,令人有鲜明的厌恶感,并在喜剧效果中获得讽刺的快意。在同一作品中,也不可能全是“圆形人物”,往往是两种人物共同承担阐释主题的任务。正如福斯特所言:“一本复杂的小说常常需要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出入其间。” 27. 材料引用狄德罗的话有什么作用? 28. 请简要概括小说中“扁平人物”的价值。 29. 试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答案】27. 说明小说中“圆形人物”的复杂性格是以真实生活中的人作为创作基础的;揭示了“圆形人物”更能打动读者的原因。 28. 往往能揭示生活中某一类人的共性,体现对生活的高度概括;与“圆形人物”配合,共同阐释作品主题。 29.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和诸葛亮是比较典型的扁平人物;作品着重表现了他们某一方面的特点,把人物“类型化”“漫画化”,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真实生活中不太可能存在如此“长厚”“多智”的人,作为文学形象,他们与历史存在也有距离。 【解析】 27.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材料引用狄德罗的话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引用的作用。引用名人名言一般都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使论证更具权威性(趣味性)。从本文来看,首先找到狄德罗的话,即“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理解其意思,然后圈出这句话前面的内容,即“‘圆形人物’性格较为复杂,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再圈出后面的内容,即“伟大文学的根本使命就在于展开生命个体的灵魂冲突。在那些深刻的文学作品里,更能打动我们的往往是那些具有复杂精神内涵的人物”,根据这些内容即可得知,此处引用狄德罗的话是为了说明小说中“圆形人物”的复杂性格是以真实生活中的人作为创作基础的,同时揭示了“圆形人物”更能打动读者的原因。 28.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概括小说中‘扁平人物’的价值”,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应先到文本中圈出写“扁平人物”的内容,然后进行概括。该信息主要在第二段,“当然,‘扁平人物’也并非没有价值”,这一句就提示了答题的区域,“《变色龙》里的奥楚蔑洛夫,体现了‘变色龙’‘两面派’这类人物的‘共性’,令人有鲜明的厌恶感,并在喜剧效果中获得讽刺的快意”,这是以“变色龙”为例说明“扁平人物”往往能揭示生活中某一类人的共性,体现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在同一作品中,也不可能全是‘圆形人物’,往往是两种人物共同承担阐释主题的任务”,“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配合,共同阐释作品主题。 2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同时也考查利用文章观点来解答问题的能力。“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从这两句话来看,《三国演义》塑造的“刘备”“诸葛亮”这两个形象就是“扁平人物”,作品重点突出刘备的“长厚”和“诸葛亮”的“多智”,把人物作为“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进行刻画,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似伪”“近妖”则说明,因为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有这样“长厚”“多智”的人,所以作为文学形象的“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又与历史存在有一定的距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