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江苏常州市2017-2018学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02-23 21:21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黄 叔 扬传
[明]李诩
黄钺字叔扬,苏郡常熟县人。少明敏好学。家无藏书,钺日游市肆中,见书,即借观之,或竟日不还。
洪武二十二年己卯,举湖广乡试,明年庚辰第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升户科左,又改礼科。居职封驳甚多。辛巳以父丧归。其所厚翰林侍读方孝孺吊之,屏左右密言曰:“北方不靖,苏、常、镇京师之左辅,应北之右臂也。君吴人,朝廷之近臣,今虽去,当有以教我。”曰:“三郡惟镇江最为要害,守非其人,是自撤其藩篱也。童俊狡狯,不宜独任。吾近见其奏事上前,视远而言游,此其心不可测也。苏州知府姚善忠义激烈,有国士风,必能独当一面。但仁慈有余,而御下太宽,此治郡之良才,恐不足以定乱耳。然国家大势,不在江南,必待戎马至此,亦已晚矣。”孝孺乃因钺附书于善,以忠孝相勉,期戮力王室,以济时艰。善得书,与钺相对恸哭,以死自誓。
钺至家,因父殡在陂上旧庐,即往居之,足迹不入城邑。有御史按部至常熟,问曰:“此有黄给事,何在?”邑中无知其家者。一老人居与钺邻,引之。御史舟至陂时方暮,秋收禾堆积村巷,路又泥淖,御史乃徒步抵其舍,钺从幕中对语移日。家人以贵客至欲割鸡具馔,钺惊曰:“岂有居丧而杀鸡礼客者耶!”卒以菜粥对食而别。
壬午,靖难师日促,姚善受建文君诏,总率苏、松、常、镇、嘉兴五部兵马勤王。善以书招钺,以亲丧尚在殡,请即日营葬毕事,乃可趋命。既而童俊果以镇江降。
文皇帝正位,诏暴姚善罪状收之。善麾下许百户惟权诈因得亲善,缚善邀赏。钺闻之恸哭,绝食,闭目三四日死,悉以家人救免。或传言善款服,上赦其罪,复瞠目曰:“吾知善为人决无二心,吾且少俟之,善事定,吾独死未晚也。脱果不死,吾将下报希直。”希直者,孝孺字也。遂复稍稍食。其年七月十日,善就刑报至。钺起,登琴川桥,西向再拜,祠而哭之曰:“吾与君同受国恩,不幸有国难,义同许身。君与希直同死国,吾忍背义独生乎?”祠毕,绐家人归祭具,遂从容整衣冠,奋身入水死。
(节选自《戒庵老人漫笔》)
6.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方不靖                靖:安抚
B. 视远而言游              游:虚浮
C. 诏暴姚善罪状收之        收:逮捕
D. 绐家人归祭具            绐:欺骗
7.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试是科举时代在省城举行的选拔人才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
B. 己卯、辛巳、壬午采用天干地支来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
C. 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它能参与朝廷机要,有较大实权。
D. 按部指在京城任职的官员被皇帝贬谪,委派到地方处理政务。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守非其人,是自撤其藩篱也。
(2) 孝孺乃因钺附书于善,以忠孝相勉,期戮力王室,以济时艰。
9. 黄叔扬不愿“背义独生”,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义”的内涵。
【答案】6. A    7. D   
8. (1) 如果镇守镇江的人不称职,这是自己撤销自己的守卫。
(2) 方孝孺于是通过黄钺捎信给姚善,用忠君孝亲之道勉励他,相约并力辅助王室,渡过当时的困局。   
9. 维护正统的忠君思想;志同道合的朋友情谊。
【解析】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北方不靖”,“靖”如解释为“安抚”,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北方不靖”,句子的主语是“北方”,如“靖”解释为“安抚”,句子的意思就是“北方不安抚”,“北方”是地方,“安抚”的对象一般为人,此处的“靖”应解释为“安定”,意思是“北方不安定”。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比如本题的A项,考生应结合文章的语境来理解“靖”的意思。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D项,“按部指在京城任职的官员被皇帝贬谪,委派到地方处理政务”有误,“按部”应指官员巡视属地。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是……也”,判断句,“是”,这;“撤”,撤销;“藩篱”,屏障,守卫。第二句中,“乃”,于是;“因”,通过;“附书”,捎信,“书”,古今异义,信件;“以忠孝相勉”,“以”,用,“相勉”应为“勉相”,“相”代指他;“期”,约定;“济”,渡过;“时艰”,当时的困局。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审题,把握题干的要求,“黄叔扬不愿‘背义独生’,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义’的内涵”。考生可以根据黄叔扬的言行进行概括,文中的黄叔扬即黄钺,故可以抓住“钺”的言行来分析,如第二段“孝孺乃因钺附书于善,以忠孝相勉,期戮力王室,以济时艰。善得书,与钺相对恸哭,以死自誓”,誓死孝忠朝廷,这表现出黄叔扬维护正统的忠君思想;如最后一段他说的话“吾与君同受国恩,不幸有国难,义同许身。君与希直同死国,吾忍背义独生乎”,由此可以看出志同道合的朋友情谊。根据这些内容概括即可。
三、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十二月十四日夜微雪,明日早往南溪小酌至晚
苏 轼
南溪得雪真无价,走马来看及未消。
独自披榛寻履迹,最先犯晓过朱桥。
谁怜破屋眠无处,坐觉村饥语不嚣。
惟有暮鸦知客意,惊飞千片落寒条。
10. 请简要分析诗人情绪的变化过程。
11. 首联和颔联中的哪些描写表现了诗人赏雪的兴致之浓?
12. “谁怜破屋眠无处”一句化用了哪位诗人的诗句?
【答案】10. 十二月十四日夜雪,诗人雅兴勃发,然而,“屋破”“村饥”的萧索荒凉景象,使诗人游兴大减,暮鸦惊飞雪花飘落,才使得诗人稍许摆脱扫兴的情绪。   
11. 赶在雪没有消融之前大清早骑马来赏雪;因为自己最先到达(雪地上没有其他人的“履迹”)而高兴。   
12.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解析】
10.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分析诗人情绪的变化过程”,这是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以及概括能力。既为“情绪的变化过程”,考生应抓住全诗分析,可以借助景物、活动和直接的情感词分析体会。“南溪得雪真无价,走马来看及未消。独自披榛寻履迹,最先犯晓过朱桥”,前四句点题,点明“十二月十四日夜微雪”,诗人于明日早往南溪小酌,“真无价”“走马来看”“犯晓过朱桥”体现兴致之盎然;“谁怜破屋眠无处,坐觉村饥语不嚣”,这两句是写景,眼前所见的是“破屋”“村饥”,到处是一片萧索荒凉的景象,让诗人游兴大减;“惟有暮鸦知客意,惊飞千片落寒条”,最后两句写“暮鸦”惊飞、雪花飘落,好似知晓人的意思,这让诗人稍稍摆脱刚刚的扫兴的情绪。
1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首联和颔联中的哪些描写表现了诗人赏雪的兴致之浓”,这是考查对诗意的理解。从题干来看,目标设题在“首联”和“颔联”,“哪些”说明答案不止一点,“描写”指定表达方式,“赏雪的兴致之浓”是寻找答案焦点的重点。“南溪得雪真无价,走马来看及未消”,首联中,先说“得雪”真无价,肯定“夜雪”之意义,“走马来看”,趁着雪还没有消融就在大清早骑马来赏雪,写出心情之急切;“独自披榛寻履迹,最先犯晓过朱桥”,独自拨开榛莽寻找脚印,自己是最先到达的,诗人因为自己最先到达(雪地上没有其他人的“履迹”)而高兴。
1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谁怜破屋眠无处’一句化用了哪位诗人的诗句”,这是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以及诗句内容的识记情况。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本诗中的“谁怜破屋眠无处”这一句就是化用了这些诗句。
四、名句名篇默写
13.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__________________,夕揽洲之宿莽。(屈原《离骚》)
(2) 以咨诹善道,__________________,深追先帝遗诏。(诸葛亮《出师表》)
(3) ____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4) 座中泣下谁最多?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 惑而不从师,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6) ________________,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7) 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8) _______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答案】    (1). (1) 朝搴阰之木兰兮    (2). (2) 察纳雅言    (3). (3) 剑阁峥嵘而崔嵬    (4). (4) 江州司马青衫湿    (5). (5)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6). (6) 树林阴翳    (7). (7) 似曾相识燕归来    (8). (8) 舞榭歌台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考生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搴”“阰”“雅”“峥嵘”“崔嵬”“江州”“惑”“阴翳”“燕”“榭”等。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