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篇名句默写 6. (1)苏轼在《赤壁赋》中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手法描绘箫声这一音乐形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 (2)在《登高》中,杜甫借眼前之景与自身之况,用这样的两句“_____,_____”,抒发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3)《<论语>十则》中用了这样的两句“见贤思齐焉,_____”,从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两个方面强调一个人应随时反省自己才能提升自身。 【答案】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的题目,此类题目一般有理解性默写和根据上下文填空两种类型。答题时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理解性默写还要注意给出的提示,填准句子。此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注意根据提示选准句子,同时注意“壑”“嫠”“作客”的写法。 四、语言文字运用 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与做人一样,李天来对待试验同样谨小慎微。他说:“试验处理获得的数据是要用来指导生产的,不能有‘差不多’等情况出现。” ②我国反导技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不能与美国的反导技术相提并论。未来我国的反导系统将部署于国内,用于担负本土防御任务。 ③当前,超级计算机的应用方兴未艾,其应用涉及许多前沿领域,如IBM的超级计算机“蓝色基因”正在尝试复制人类意识。 ④豪斯德尔集成墙板,以其对市场独到的见解和对欧洲家居装饰市场的潮流把握,将环保、时尚、实用集于一种产品之上,投资者趋之若骛。 ⑤“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在突发疾病、意外伤害面前,分分秒秒都生死攸关。救人性命是人的本能,但人们又常常会束手待毙。 ⑥美术设计是仁者见仁的事,不可能强求同一标准。美学本身没有同一标准,浙江大学对校门设计的不同意见不妨择其善者而从之。 A. ①④⑥ 【答案】D 【解析】谨小慎微:对琐细的事情过分小心谨慎,以致流于畏缩,用在①句中,不符合语境,宜改为形容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不马虎的“一丝不苟”。相提并论: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符合②句的语境。方兴未艾:形容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符合③句语境。趋之若鹜: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事物,含贬义。用在④句中感情色彩不符。束手待毙:比喻遇到困难不积极想办法,坐着等失败。不符合⑤句的语境,应改为“有心无力”。仁者见仁:比喻因个体差异,对事物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在⑤句中使用恰当。 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企业从政府申请科研项目,政府拿出科技经费让企业研发技术,成功后去申请属于自己的专利技术,用纳税人的钱研发技术再去赚纳税人的钱,逻辑上是行不通的. B. 学校这次面向全国的招聘,一半以上的应聘者曾多年担任各级学校的中高层管理岗位,既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又有较高的专业素养. C. “双十一”期间,许多网络诈骗分子瞄准消费者抢购期间放松警惕的机会,设置重重陷阱,利用弹出窗口、假客服、假链接、网络诈骗等手段层出不穷. D. 国家公务员局考试录用司负责人表示,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目的在于选拔人才,为公务员队伍输送新鲜血液.我们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严格把关,择优录用. 【答案】D 【解析】A项,语序不当。“政府拿出科技经费让企业研发技术”的主语是“政府”,而上句的主语是“企业”,把“政府拿出科技经费让企业研发技术”改为“拿政府的科技经费来研发技术”。B项,搭配不当。“担任各级学校的中高层管理岗位”,动宾搭配不当,可改为“担任……职务”,或改为“在……岗位任职”。C项,不合逻辑。“网络诈骗”与“弹出窗口、假客服、假链接”之间是包含关系,不可并列。同时“利用……层出不穷”句式杂糅。 9.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经济增长速度适度回落是客观规律, ①当雪球小的时候,可以很快翻一番 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能适应不可改变 ③犹如滚雪球一样 ④因为伴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扩大 ⑤随着雪球体积的增大,速度必然要降低 ⑥增长速度自然要回落。 A. ②③⑥④⑤① 【答案】C 点睛: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如本题分析六个句子,对应“客观规律”的,只有②,因此第一空为②。 10. 下面是关于“核电”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核电有零排放的环保优势, ①_____。在选择支持核电之前,一位环保人士如此纠结。其实,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 ②_____ ?汽车与车祸、飞机与空难、摩天大楼与熊熊大火……科技发展提供了便捷,也带来了风险;发展中不同诉求的交织、冲突, ③_____。如何在面临两难时做出权衡,在面对风险时保持理性,在全力提高安全性、可靠性的前提下大力利用新技术,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也正是在与这种“宿命”抗争的过程中,不因噎废食,不一劳永逸,人类才不断创造着新文明,实现着更加全面自由的发展。 【答案】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观原文,了解大概内容,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第一处结合后面的“纠结”可知,核电也有安全风险;第二处结合后面的内容可知,生活中这样的纠结很多,结合标点符号,此处可以填入“这样的纠结岂止是核电”;第三处结合后面“如何在面临两难时做出权衡”可知,此处可以填入这正是人类社会的“两难处境”。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五、作文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月1日,武汉某名牌大学就读女博士张某欲乘机飞往巴黎,却因迟到导致误机。张某自称要参加重要会议,反问“我就迟到五分钟怎么了?”之后连续掌掴(扇耳光)工作人员,被拘留10日。法航决定对其全球范围内拒绝承运,机场地服也在向中国民航局申请将其列入黑名单。一旦获批,她将无法乘坐国内任何一家航空公司的航班。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与含义,写一篇议论文,发表你的看法,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写作的基本能力.这是一道典型的材料作文题目.写作材料作文必须要准确细致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从材料中找出关键性的语句进行具体分析,这是写作的关键,材料中武汉某名牌大学就读的女博士张某,在机场迟到五分钟,影响飞机误机,之后连续掌掴工作人员,针对这样的一个事件,我们可以从公共意识的角度进行分析,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必须要遵守制度,恪守社会公共意识,同时材料中的张某是名牌大学的博士,应该作为知识分子成为一种表率,而她的这种行为却十分之粗暴,不配成为知识分子,特别是知识分子应该让自己的学识,成为自己涵养的体现,就是张某值得反思的问题,同时也能够引起国民素质教育的一种深刻反思,考生从以上角度进行分析即可。行文时注意根据材料引出观点,然后分层论述,注意选取角度是要小,分析的要深入,如从公共意识的角度分析,可以分析这种做法的危害,产生的原因和承担的后果,然后提出要引以为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