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文阅读 3.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宋史•王祐传》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B.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C.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D.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祐有阴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拜、封”是表授予官职一类的字,“迁、转、徙”是表调动官职一类的字,“罢、除、黜”是表罢免官职一类的字,“判”则表高位兼低职。 B.古代纪年方法大致有干支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等,文中“乾德三年”应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C.“受禅”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太祖被推举而称帝。 D.古代对人“死”的称呼不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分析不正确﹣项是 A.王祐很有才华,文章写得很好。桑维翰赞誉他的书信辞藻华丽,使他闻名京城,就连皇帝对他的文章也很嘉许。 B.王祐有政治才能,很受皇帝重用。太祖征讨太原时,因运粮车辆堵塞道路而欲治罪转运使,赵普劝说太祖原谅他,并举荐王祐去治理,果然形势很好。 C.王祐敢于直言,劝谏皇帝。在为符彦卿一事申辩时,他讽谏太祖不要像五代的国君那样,因为猜忌而斩杀无罪的人。 D.王祐不依附权贵,有政治远见。卢多逊多次劝他依附自己,但王祐没有听从;王祐用宇文融排挤张说的事劝说卢多逊,结果事情的发展果然与宇文融相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祐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因作书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人多称之。 ②六师方至,而转运使以获罪闻,敌必谓储峙不充,有以窥我矣,非威远之道也。 【答案】(1)C (2)A (3)B (4)①王祐因此被贬为沁州司户参军,于是他写信给同乡朋友来表明自己的志向,文辞气概优异卓越,有很多人称颂他. ②六军刚刚到达,而转运使因为获罪传闻出去,敌人必定说我们储备不充分,有用来窥探我们的依据了,这不是声威远播(威慑远方敌人)的办法. 【解析】试题分析: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代帝王年号。本题考查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除”是授予官职一类。是除去旧职任新职。难度较大,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5. 这是一道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B项“赵普劝说太祖原谅他,并举荐王祐去治理”错,文中表述为“赵普曰:‘……俾能治剧者,往莅其州足矣。’即命祐知潞州。”由此可见,王祐去治理并不是赵普举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注意关键词:(1)人名保留,“坐是”译为因此,“见”译为表明,“贻”译为送、给;(2)“闻”译为传闻出去,“窥”译为窥探,“非威远之道也”(判断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文翻译】 王祐,字景叔,大名莘县人。年少时专心研究词学,性格洒脱有英气。后晋天福年间,通过书信见到桑维翰,桑维翰称赞他词藻华丽,王祐因此闻名京城。邺帅杜重威征召他担任观察支使。后汉初年,杜重威移师镇守睢阳,反复无常内心不安,王祐曾经劝说他,让他不要反叛后汉,杜重威没有听从。王祐因此被贬为沁州司户参军,于是他写信赠送给同乡好友来表明自己的志向,辞采卓越过人,有很多人称颂他。 太祖接受禅让(以“受禅”之名夺权),任命他为监察御史,从魏县调任掌管光州,升任为殿中侍御史。乾德三年,承命草拟诏令。乾德六年,转为户部员外郎。 太祖征伐太原,已经渡过黄河。各州的军粮聚集在上党城中,车辆堵塞道路,皇上听到这件事,将要按照拖延滞留加罪转运使。赵普说:“六军刚刚到达,而转运使因为获罪传出去,敌人一定认为我们储备不充分,有理由前来来窥探我们了,这不是声威远播(威慑远方敌人)的办法。让能够处理繁重难办的事务的人,前去此州就足够了。”立即命令王祐为潞州知州。王祐到潞州后,军粮不缺乏了,道路也没有堵塞。军队回来,召王祐回朝。 适逢符彦卿镇守大名,治理很不当,太祖用王祐代替他,让他观察彦卿动静。王祐用全家来担保符彦卿没有罪,并且说:“五代的国君,大多因为猜忌而斩杀无罪的人,所以他们在位的年数不长,希望陛下引以为戒。符彦卿因此获得免罪,所以世人说王祐有暗中帮助别人的美德。 接着因为朝廷用兵岭表,王祐改任襄州知州。湖湘平定,王祐调任为潭州知州。后被召回朝廷,代理判吏部铨。当时左司员外郎侯陟从扬州回来,像从前一样任判铨,王祐任判门下省,侯陟选用的官员,王祐多有驳回纠正。卢多逊与侯陟友好,侯陟因此控告王祐,卢多逊平素憎恶王祐不依附自己,就让王祐出朝任镇国军行军司马。 太平兴国初,王祐改为河中府知府。入朝任左司员外郎,任中书舍人,充任史馆修撰。不久,任开封府知府,因为有病请求告老。太宗认为王祐的文章和高洁的节操都著名,特地任命他为兵部侍郎。王祐一个多月后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当初,王祐掌管诰命,恰逢卢多逊担任学士,暗中排挤赵普,卢多逊多次规劝王祐依附自己,王祐不听从。一天,王祐用宇文融排挤张说的事劝说卢多逊,卢多逊更加不高兴。等到赵普再次进入朝廷,卢多逊果然身败,与宇文融的事很相似,有见识的人都佩服王祐的先见之明。王祐主持贡举,经常选拔提升出身寒微而才能杰出的人,毕士安、柴成务都是他录用的人。后来与他的儿子王旦一同进入朝廷任知制诰,居于中书省。 4.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节选自《明史•彭时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B.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C.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D.释褐逾年/参大政前此未有也/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请终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复与阁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撰,指翰林院的修撰官,明清时一般在殿试揭晓后,授予一甲进士第一名为修撰。 B.明清时期各级科举考试中名列第一的人常称为“元”,其中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 C.入阁是指明清时翰林院的官员加殿阁大学士衔,进入内阁草拟诏谕,参与朝廷大政。 D.视事是指封建官吏到职办公,与“致仕”含义基本一致,都是指受职官员到任理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彭时真诚坦率,没有地域偏见。李贤对他曾有抵触,但相处久了也称赞他是君子;皇帝要求他选用北人任庶吉士,他认为不可压制有才能的南人。 B.彭时为人正直,力挺被诬同僚。门达构陷李贤时,他认为李贤有经世济民的才能,不应去职;他不仅尽力为李贤伸冤,而且表示自己要和李贤共进退。 C.彭时敢于谏言,处处为民着想。他曾上疏指出光禄寺和城门官盘剥百姓,进献宝物之人虚抬价格,搜刮国库;当发生旱灾时,他又请求开仓平抑粮价。 D.彭时持正修身,有古大臣之风。他勤勉奉国多年,退朝后不与子弟谈论政事,选拔举荐时不让被荐者知晓;闲居时不懒散,日常生活也十分俭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贤雅重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或至失色。 ②而是时帝怠于政,大臣希得见,时颇怀忧。 【答案】(1)C (2)D (3)A (4)①李贤向来敬重彭时,退朝后一定和他商议.彭时引用义理争辩可行与否,有时甚至变了脸色. ②而这时皇帝在政事上懒惰松懈,大臣很少能见到他,彭时深感忧虑. 【解析】 4. 试题分析:“释褐逾年参大政”是后文的“此”,不要断开,“服除”事件变化中间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释褐逾年参大政”是后文的“此”,不要断开,“服除”事件变化中间断开。 5. 试题分析:D项,“致仕”指官员退休。 6. 试题分析:原文“命贤尽用北人”,选项“皇帝要求他选用北方人任庶吉士”错误。 7.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雅”“咨”“失色”“怠”“希”“怀忧”的翻译。 参考译文: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正统十三年中第一名进士,被授予修撰。第二年,令彭时入阁参预机务。得知继母去世,彭时极力推辞,皇上不允,他这才受命。当官一年多即参预大政,这还是前所未有的事。景泰元年,因战事略微停止,得以请准服完三年之丧。但也因此忤逆了皇上。服丧期满后,命令在翰林院供职,不再参与内阁事务。天顺元年,皇上坐在文华殿召见彭时,说:“你不是朕所提拔的状元吗?”彭时叩头。第二天皇上仍命他入阁,兼翰林院学士。而皇上正倾向于任用李贤,多次单独召见李贤谈话。李贤推重彭时,退朝后一定向他咨询。彭时常常引用义理争辩可行与否,有时甚至变了脸色。李贤刚开始时有点不高兴,时间长了也就佩服他的诚恳正直,说:“彭公是真正的君子呀。”皇上喜欢彭时的风度,选他为庶吉士,命令李贤全部任用北方人,南方人一定要像彭时那样,才可任用。李贤对彭时说起这事。不久宦官牛玉宣读圣旨,彭时对牛玉说:“南方士人中超过我的不少,怎能压制他们?”不久,选了十五人,南方人有六个在其中。门达陷害李贤,皇上为此困惑,说:“罢免李贤,那将专用彭时了。”有人传出这句话,彭时很吃惊地说:“李公有经世济国之才,怎可罢去?”于是极力为李贤申辩。并说:“如果李贤被罢去,彭时不能独留。”皇上听到这话,罢免李贤的想法就消除了。 五年,他因患病请假。过了三个月,皇上催他到内阁办公,免去他上朝参拜。这年冬,没有下雪。彭时上疏说:“光禄寺采办,各个城门抽税,搜刮民财到了百姓不能忍受的地步。而献上珍珠宝石的人,又加倍提高它的价值,掠取国库财物。请革除这些弊端,使百姓得到恩惠。”皇上发布嘉奖的诏书褒奖他,并采纳了他的建议。畿辅、山东、河南干旱,京师米贵,他请求打开粮仓将储存的五十万石粮评价卖出。皇上都听从了。彭时以旧臣受到倚重,遇有事情他都极力争执,毫不回避。而那时候皇上在政事上懒惰松懈,彭时很担扰。 彭时在朝为官三十年,孜孜不倦为国效劳,力持公正,保全大局,办完公事回来后从不对子弟谈论政事。有什么论奏和推荐,都不让当事人知道。平时闲居没有萎靡不振的神情,日常生活非常俭约,没有声伎歌舞的侍奉,不合大义的东西不接受,有古大臣的风采。 5.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木兰花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攲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③。 【注】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说之说。鱼沉,谓无人传言。②攲:倚、依。③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 (1)下列对本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行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D.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情感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 E. 全词八句,紧扣“梦”字,把一个闺中女子的凄凉悲愁和幽怨刻画得淋漓尽致。 (2)作者说“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恨”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DE (2)①与君分别之后,再也不知道行踪;②书信渐渐减少,最后书信不通,音讯全无;③希望入梦,梦中寻找,可是“梦又不成”,灯花燃尽,最后一点希望也成了泡影. 【解析】 5. 试题分析:D. 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情感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语言浅白 感情质朴”E. 全词八句,紧扣“梦”字,把一个闺中女子的凄凉悲愁和幽怨刻画得淋漓尽致。“突出“恨”字”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情感主旨把握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诗歌的内容,本题要扣住“恨”找情感,与君分别之后,再也不知到行踪;书信渐渐减少,最后书信不通,音讯全无;希望入梦,梦中寻找,可是“梦又不成”,灯花燃尽,最后一点希望也成了泡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