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十次周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8-01-31 15:45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十次周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个民族,文化内核越强大,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就越强,文化内核如果削弱甚至消逝了,这个民族就会成为一盘散沙,甚至走向消亡。
认识多元文化,前提是肯定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一讲到传统文化,马上就会有人说,现在的时代提倡多元文化,各种文化都应该成为我们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在我看来,这个认识其实似是而非。所谓“多元文化”是指人类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不是源自某一地区或某一民族。多民族的世界,就一定存在多元文化。每一个文明都享有平等的尊严,每一个民族都有可以用来参与人类文明交流的文化支柱,这是我们要清醒认识的。
在殖民主义时代,西方人制造了“西方文明中心论”,企图摧毁异质文明的文化自尊。当今,某些西方势力继续鼓吹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声称唯独西方文明具有普世价值,对其他文明则采取抑制、消解、淹没等。
探讨多元文化,需要抱这样一种态度:其他文化我们都应该去了解、借鉴、吸收,但这里面一定有主次、有轻重。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与传播更为频 繁,但本位文化依然是民族存亡之根。在国家利益还将长期存在的时代,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尤其要加强,我们要特别警惕:有些人用“多元文化”打压本位文化,使本位文化逐渐被消解。
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无缺的,多元文明的同时存在让我们可以互相 学习、交流,完善与补充本位文化。但文化交流的前提是本位文化的存在,如果自已都失落了,又用什么去交流?如果交流的目的只是把对方作为镜子来置换自己,那就无异于文化自杀。
美国的好莱坞大片冲击了很多国家的电影市场。在法国人看来,电影不是单纯的商品,它同样包含价值观,并且负载着很复杂的文化内涵。为了保护本土的电影市场,法国曾与美国在电影市场问题上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谈判,坚定地捍卫法国文化。200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表《人文发展报告》指出:“当今的文化传播失去平衡,呈现从富国向穷国传播一边倒的趋势…‘必须扶持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让他们与外国文化并驾齐驱”。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上,法国和加拿大联合提议,就文化多样性起草一个国际公约,得到了60多个会员国的支持。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民族文化不仅事关民族存亡,而且事关民族兴衰,绝不可以掉以轻心。
(摘编自2017年《人民教育》第19期彭林《民族文化与民族命运》,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至今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的,是因为本位文化是民族存亡之根,它的存在又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导致多元文明之间不能互相交流学习。
B.国家利益长期存在,我们更要加强民族文化的综合性。对于多元文化,我们可以去学习并吸收,但不能全盘吸收。
C.人类文明起源是多元的,多民族的世界必然存在多元文化,作者赞同文化多元性,认为各种文化都应该成为我们主流文化的一部分。
D.民族的凝聚力跟文化的内核有关,民族文化事关民族存亡,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内核就可能走向消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围绕多元文化和民族本位文化立论,重点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对 民族命运的影响,论述了文化交流应该坚持本位文化的论题。
B.文章通过剖析某些西方势力鼓吹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本质,论证了他们是真正反对文化多元化这一观点,警醒人们正确认识多元文化。
C.文章首先提出观点,然后逐层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虽然文章涉及多方面内容,但围绕中心论题做到了结构紧凑,思路清晰,论证严密。
D.文章第六段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表明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论述了本位文化是文化交流的基础这一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一个民族都有可以用来参与人类文明交流的文化支柱,西方文明同样有他们的价值,对唯独他们具有的普世价值,我们应当去了解、借鉴、吸收。
B.当今世界,仍然是一个多民族的世界,存在多元文化、多元文明,每一个民族,不管大小,都是平等的,每一个文明也应享有平等的尊严。
C.多元文化的交流可以完善、补充本位文化,但不是为了置换本位文化。要维护国家利益,更要加强发展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D.当前,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保护民族文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指出了当今文化传播失去了平衡的现象,提出应该扶持本土文化和民族文化。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本题共3小题,14分)
遭遇沙漠狼  
陆  梦
王飞是在沙尘暴停了之后发现那群狼的.
沙尘暴来势汹汹,探险队的车刚排到一起,就被沙子掩埋了。一切都安静下来后,大家互相解救,下车清理沙子。在车子底下,趴着一群沙漠狼。它们茫然地看着队员们,然后钻出车底,抖索身上的沙子。有人吓得尖叫起来,也不管沙子还掩埋着车,就往车上爬。大家都惊慌失措,不知该如何逃命。王飞觉得遭遇狼群比沙尘暴还可怕,十年前,他第一次带领探险队穿越古尔班通沙漠,一点儿经验也没有,在沙漠里,他们和沙漠狼遭遇了,队员们纷纷从车里拽出器械,和狼们大战一场。王飞把头狼的嘴挑豁了,才逃脱狼群的包围。王飞现在已经具备了在沙漠里生存的经验,面对突发事件,总能冷静处理。这次看到这么多狼,他也蒙了。幸亏,那些狼抖落沙子,离开了车队。
看到狼群远去,大家加快速度清理沙子。一切搞定,队员们吃饱喝足,又上路了。
  到第三日,他们又遭遇了那群沙漠狼。看到还是那群狼,讲解员百灵鸟特别兴奋,她竟然说,这群狼和队员们是患难之交,可能是想和大家伙儿交朋友。团里的人听了很开心地拍照片,有的甚至想等沙漠狼走近些,好抓拍狼的表情。
队友们吃喝的时候,那些狼就散坐在不远的地方。有几只狼不停地咽口水。百灵鸟扔了一块压缩饼干,一只狼快速叼走,放在地上嗅了几嗅,就不再看一眼。百灵鸟不死心,又把牛肉罐头扔了过去,群狼竟然无动于衷。
王飞看到一头豁着嘴唇,零星的黄牙裸露在外,眼神凌厉的狼时,心一下抽动起来。这就是十年前他挑豁嘴的那只狼。他不相信,世上有那么巧的事,古尔班通沙漠这么大,怎么可能会有二次相遇。再说,这几年旅行者很少能看到沙漠狼了,听说快要绝迹了,就是遇到,人和狼都能相安无事地擦肩而过。这头豁嘴狼,说不定带着它的后代寻仇来了。王飞把自己的担忧对大家讲了,希望大家提高警惕,随时防备群狼的进攻。王飞的话一落,团里的人电打一样爬上车,帐篷也不支了。大家在车里蜷缩着等待着天明。夜深人静时,啊……呜……啊……呜呜的声音此起彼伏.
天露出一丝光亮,地平线开始出现移动的小黑点,一个,两个,三个……沙漠狼开始激动起来,躁动不安地抛撒着沙子。王飞一看远处还有更多的黑点往这里聚集,惊慌地命令大家赶快前进。让人想不到的是,狼群好像得到了指令,竟然排成队,拦住了车头。大家开始紧张起来,胆小的队员吓尿了。
远处的黑点越聚越多。
王飞的车已经被群狼包围得水泄不通。远处的沙包上,豁嘴狼坐在上面,藐视着惊慌的车队。它不时地低嚎几声,每一声发出,群狼都会变换位置,远处的黑点已经变成了 狼,把车队包围了。
车队和狼群僵持着。太阳越升越高,灼浪开始翻滚。
如果再这样僵持下去,大家都会变成干尸。
队员们焦急万分,想不出更好的对策。有一辆越野车冲撞狼群,试图杀开一条血路。哪知道,更多的狼快速补了上去,越野车寸步难行。沙包上的豁嘴狼又是一声嚎,越野车跟前的狼开始进攻,啃车轮的,用头撞车玻璃的,咔哧咔哧声,剧烈的撞击声,还有队员惊慌的喊叫声,女人绝望的哭声,在沙漠的热浪里让人窒息。
正在这混乱的时候,王飞的车门忽然打开,王飞跳了下去,车门随即关上,扩音器里传出百灵鸟的声音:大家做好准备,王队已经下去,大家开足马力冲出去!
王飞被群狼包围了。车队掀起滚烫的沙子,脱离了群狼的包围圈。
  行驶一百公里后,车队不约而同地停下。王飞为了救大家跳下车,一定被狼吃得只剩下衣服了,连骨头也不会剩下。大家的心情很沉重。那辆越野车调转了车头,顺着原路返回。其他的车子也调转了车头,紧紧跟在后面,百灵鸟紧紧地抓住扩音器,一动不动。
狼群驻足的地方已经不见一头狼,它们就像团里的人做了一场梦,消失得连痕迹也没留下。王飞一个人静静地躺在沙地上,没有了知觉。
回城后,王飞对百灵鸟说:我不怨你,你推我出去时,我也正想跳下去,你也是为了救大家,我理解。当群狼看到你们绝尘而去,留下我一人,它们围着我哀嚎了很久,也迅速撤离了。狼,有时比人更让人猜不透。  
选自2016年第7期《微型小说选刊》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对沙漠热浪的描写不仅突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还烘托和渲染了人狼对峙时人们心惊胆战、无比紧张压抑的恐怖气氛。
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车子原路返回时百灵鸟“紧紧地抓住扩音器,一动不动”,就体现了她紧张、害怕、不安的复杂心理。  
C.从文中的叙述与描写来看,以豁嘴狼为代表的沙漠狼聪明、警醒、凶残,报复人类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比如,当一辆越野车试图杀开一条血路时,群狼开始进攻。
D.“这几年旅行者很少能看到沙漠狼了”“就是遇到,人和狼都能相安无事地擦肩而过。”说明沙漠狼在与人类的接触中变得越来越警醒、克制,尽量远离人类,不与人类发生冲突。
5.小说的情节张弛有度,一波三折,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5分)
6.小说的结尾说:“狼,有时比人更让人猜不透。”请结合作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成7~9题。
林风眠:一卷20世纪艺术百科全书
 
林风眠出生于广东梅县,19岁赴欧游学,曾担任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现中央美术学院前身)校长,也是国立艺术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首任校长。他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艺术大家,如吴冠中、李可染、赵无极、朱德群、苏天赐、席德进等。
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突进,抗战的滔天洪流,“文革”的牢狱之灾,远走香江的韬光晦迹,作为20世纪的同龄人,林风眠见证了百年来民族文化所遭受的困厄与磨难、“中西融合”所历经的波折与流衍。诚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所言:“林风眠是一卷世纪性的艺术百科全书。”从林风眠独特的个案身上,“能看到百年知识分子艺术家的忠诚和激情,也能从他和时代的关系中去领会艺术家的责任,重新捡回那些被忽视的价值。”
1900年11 月22日,林风眠出生于广东梅县阁公岭村一个石匠家庭。同乡挚友林文铮曾用“痛苦”一词来概括林风眠毕生创作的基调。林风眠的艺术具有一种“罕见的苦味”(许江语),发源于命运开篇一抹寒凉的底色——幼年时,母亲与人 私奔未果,险被宗法私刑处死,后被卖到他乡,再无音讯。他因此大病一场,卧床半年,变得沉默寡言。
1919年底,林风眠赴法勤工俭学。在欧6年,林风眠游学于法、德,曾先后投师于法国第戎美术学院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柯罗蒙工作室。
1924年5月,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的中国美术展览会上,林风眠的作品引起轰动,尤其是高2米、长4.5米的油画巨作《摸索》。当时中国《艺术评论》的报道称,“全幅布满古今伟人”,从荷马、耶稣到托尔斯泰、歌德,“个个相貌不特毕肖而描绘其精神,品性人格皆隐露于笔底”“皆有摸索奥秘之深意”。这幅笔法粗犷、写意,色调灰黑沉郁的作品,据说只用一天时间一气呵成,深得学界泰斗蔡元培的器重。
1926年,在蔡元培的提携之下,未满26岁的他被聘为北京艺专校长。两年后,又赴杭州出任我国第一所综合性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的首任校长。执掌中国南北两大美术阵营的十年时间里,林风眠在中国艺坛一举成为众所仰望的风云人物,一度被称作“艺术界的胡适之”。在主持校政上,他抱定“为中国艺术界打开一条血路”的决心,投身“改造艺术院校”的事业。在北京,他力排众议,邀请当时被正统国画家讥为“野狐禅”的齐白石来校讲学,又大胆将裸体艺术引入教学;在杭州,他尝试将西画系与国画系合并,毫不避讳地延请与己观点针锋相对、强调国画独立性的潘天寿任教,颇具蔡元培兼容并包、唯才是举的风范。在社会活动中,他更矢志以“我入地狱”之精神,将美术作为开启民智、移风易俗的利器。他撰文、作画怒斥政治腐败,在白色恐怖下掩护进步学生;他发起、组织了以“艺术社会化”为宗旨的北京艺术大会,主办西湖博览会艺术馆;1928年,他在杭州牵头组建了“艺术运动社”,发出了“集中全国艺术界之新力量”“促成新时代艺术之实现”的豪迈新声。
抗战爆发后,经历迁徙、并校、学潮和辞职等一系列风波,林风眠将妻儿安置于上海,辗转浙、赣、湘、云贵及香港、越南,避居重庆,从少年得志、才彦环绕的艺专校长猝然跌入残山剩水、乡野民丛,由此迎来了一生由显转隐的分水岭。林风眠坚持艺术的非功利主义态度,拒绝转投写实主义,不喜欢“照相式刻板与平俗”,理由是“在艺术的价值上是微细的”。他将精力集中于宣纸彩墨创作,偏爱风景、花鸟、仕女、苗疆与戏曲人物等“小众”题材;在技法与材质上,他打破油画、水粉、国画等边界,探索方形构图、瓷绘笔线、空间糅合、光线透视、色墨层叠等形式构成,将西方的写实与东方的写意进行挪移、错置、嫁接和重组。
1977年,林风眠在叶剑英家族帮助下被批准出国探亲,赴巴西探望阔别20年的妻女,此后移居香港。客居香港的10多年间,林风眠先后在日本、法国、香港、台湾成功举办个展。1991年7月,林风眠突发心脏病入院,绝笔之作是应邀为“傅雷纪念音乐会”题字。一个月之后,一代宗师长眠香江。(节选自《人民周刊》2016年第12期)
相关链接
①在香港,林风眠听闻有爱国华侨愿意捐款在其杭州故居建纪念馆,他婉言谢绝,表示愿将资助之经费,用于培养青年深造。有人建议将款项命名为“林风眠奖学金”,他说:“那就应该从我自己的口袋里拿出钱来,不能占个空名。”
②许江用细腻的文字为林风眠描绘了一幅“永恒的肖像”:“鼻梁之上立着圆拱顶一般的隆光引着你潜入他的内心。”“这眼中有火,而双唇却又似冰一样的沉默。”林风眠仿佛知道“那悲惨而恢弘的命运的意义”,“他从孤寂中产生对孤寂的爱,并把这种爱化作艺术的烈焰,温暖着他的时代和人间”。
7.下列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林风眠出生于广东梅县阁公岭村一个石匠家庭。幼年时,因为家中的一段痛苦经历,他的艺术创作从早期就带有一种“痛苦”的基调。
B.林风眠的作品笔法粗犷、写意,色调灰黑沉郁,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的中国美术展览会上,引起轰动。
C.林风眠担任北京艺专校长后,又赴杭州出任我国第一所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的首任校长,因而,他拥有了“艺术界的胡适之”的美誉。
D.林风眠投身“改造艺术院校”的事业:组建了“艺术运动社”,将西方的写实与东方的写意进行挪移、错置、嫁接和重组。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认为“林风眠是一卷世纪性的艺术百科全书”,许院长的话既点题,又暗含林风眠的命途多舛和中国美术事业发展的艰辛。
B.林风眠深受蔡元培兼容并包、唯才是举办学思想的影响,邀请当时被正统国画家讥为“野狐禅”的齐白石来校讲学,后来又尝试将西画系与国画系合并。
C.林风眠一生由显转隐的分水岭是抗战的爆发。他坚持艺术的非功利主义态度,认为写实主义在艺术上没有价值。
D.林风眠婉言谢绝爱国华侨捐款在杭州故居为他建纪念馆,拒绝将所捐款项命名为“林风眠奖学金”。这表明他不图虚名,甘心默默无闻。
E.“他从孤寂中产生对孤寂的爱,并把这种爱化作艺术的烈焰,温暖着他的时代和人间”。意思是时代让林风眠变得消沉、孤独和绝望。
9.林风眠的人生经历丰富、坎坷,但也正是这样一种不平凡的人生境遇造成了他优秀的艺术品质。林风眠的经历与他一生所取得的成就有何关系?请简要概括分析。(4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