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唐山开滦二中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12-27 10:16
高二年级语文12月月考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21分)
1.D
2.C
3.D
4.C
5.答案C  A.不合逻辑,可删去“不再”;搭配不当,“侵袭”的是“身体”,而不是“健康”。B项,两面对一面。可把“最大的衡量因素就是腐败”改为“最大的衡量因素就是是否腐败”。D项,语序不当。可将“自从”提到句首。
6.B 
7.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连贯、得体。赠予:赠送,送给。惠赠:敬辞,指对方赐予(财物)。①处填“惠赠”更恰当,排除A、C两项。折服:信服。打动:使人感动。③处填“折服”更符合语境,排除D项。故选B项。
二.论述类阅读(9分)
8. 答案C。“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最重服饰 ‘衣食住行’,以‘衣’为首”的原因不是“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
9. A项,张冠李戴。
10.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C项,“只有……才……”表达条件关系绝对化了。所以选C。
【技巧点拨】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回答本题,先在文中分别找到备选项内容的对应语段,采用比对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例如选项C就属于绝对化的错误。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1. 【答案】C  正确断句为:于射堋土上立三人像/为壮勇之势/文宣曾至东山/因射/谓隆之曰/堋上可作猛兽/以存古义/何为终日射人/隆之无以对。
12. 【答案】D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在平时注意积累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尤其是在课文和课文注释中出现的有关知识,然后结合文本中该词的含义进行认证分析,来确定正误。题中D项错误,有褒扬性的美谥、怜惜性的平谥、贬义性的恶谥三种。美谥,如: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等。平谥:如:怀、悼、哀、闵、思、殇,有点同情的意味。恶谥,如: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13. 【答案】D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题中D项,表述错误,文宣帝没有即位前,高隆之常对他流露出轻蔑的神态,他即将接受东魏孝静帝的禅让,大臣们都认为不应该,隆之也在持反对意见的人当中。
14.【答案】
(1)先前,文襄帝高澄重用崔暹、崔季舒等人。高澄去世后,隆之启奏文宣帝,想加害崔暹等人,不被文宣帝同意。(“委任”、“崩”、“启”、“见许”)
(2)崔季舒等人依然因为过去的矛盾,说高隆之的坏话:“高隆之每见到告状的人,往往都表示同情,以显示不是他就不能裁决案件。”(“隙”、“谮”、“哀矜”、“裁”)
(二)古诗阅读(11分)
15. A C(A.“形成对比”错,应理解为为抒写别情作铺垫  C.热爱雄壮的边塞生活,及写诗赞美的豪情。
16.答案:下阕塑造了一个文武双全、不辞劳苦、心系边城的使君的形象。他不顾边塞的寒冷横槊赋诗,心系边塞,担心皇帝征调的诏书,一个逸兴遄飞、渴望建功立业的使君的形象跃然纸上。
作为一首送别词,它的真正用意是勉励友人在边塞上施展文武才干,为国立功。
试题分析:答题时,要反复品味词中的关键词句,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使君”的形象和词人的用意。如“铁马”“边城”“赋诗”一个在边城金戈铁马、挥笔赋诗的形象展现出来;一个“愁”字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在表达诗人情感用意上,要标题可以看出是送别诗,除了友谊之情外,还有勉励友人建功立业,为国效力的意思。
(三)默写(8分)
17(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四.实用文本阅读(11分)
18.(1)【答案】CE
试题分析:C项,“始终与元朝政治无缘”有误,赵孟頫曾两次入朝为官。E项,“以空间转换为序”有误,本文是以时间发展为序。
(2)【答案】画中的景物,表现了赵孟頫对故乡田园的思念(2分);同时,赵孟頫更是借画中景物抒发朝代更迭带来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2分);且画中田园风光的美好,还表达了赵孟頫对自己选择官场的羞愧和自责(2分)。
(3)【答案】 “安心为文,安逸为人”,是对赵孟頫晚年生活的概括(或者答:对赵孟頫整个一生的认识和升华)。(1分)晚年的赵孟頫终于彻底看透了官场的虚名,不再看重名利,(1分)而是以书写经文为精神寄托,在平淡中度过自己的晚年。(2分)这八个字也是作者获得的生命启示,是自我勉励之词。(2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理解。“安心为文,安逸为人”是对赵孟頫晚年生活的概括和写照,也是作者对自己的自我勉励。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赵孟頫在晚年妻子故去之后,万念俱灰,安心为文,以书写经文为精神寄托,看淡人世间一切虚华浮名。以一个艺术家自己的方式去对待真正的生活。
五.语言表达和运用(6分)
19.①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差别何在 ②大数据必须反应迅速及时 ③大数据的价值和优势更加凸显(6分)
六.作文
20. 写作提示首先要认真审读所给材料,把握材料提供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的权衡和选择,确定写作方向,发表自己对事件的看法。该则材料主要说的是某主持人带着年仅4岁的女儿参加沙漠徒步活动,小女孩经受和大人一样的艰苦考验,引起网友的热议。网友热议的焦点应是这种徒步穿越沙漠的方式,究竟在4岁小女孩的人生成长中有多大的意义。自然有的人会赞成这种做法,有的则会反对。考生在写作时,无论对该事件持何种态度,都应当观点明确。
参考立意:
①吃苦不是坏事,坚毅、勇敢的性格需要从小培养;②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为这种创新的教育方式点赞;③言传身教的逆境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④“狼爸”不可取,培养孩子的优良品格应循序渐进;⑤吃苦教育不能极端化,以防过犹不及;⑥应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强加的未必就是爱。(如有其他写作方向,只要符合材料的内涵亦可)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高隆之,字延兴,洛阳人,是宦官徐成的养子。他后来立下了决定朝廷命运的大功。高欢命他为自己的兄弟,他便说自己是高欢的同乡,渤海地人。
当初,行台于晖命他为郎中,他与高欢交情很深,互相寄托心事。后来,他跟着高欢在山东起兵,多次升迁,任并州刺史。进入朝廷,任尚书右仆射。他又任营构大将,用十万工役拆掉洛阳的宫殿,将砖瓦木料运到邺城。邺城建筑的规模形状,高欢都让他来负责。他又建起长堤用来防止洪水泛滥;又开挖河渠,引出漳河水,围绕京城流过,并在渠上建造水碾水磨,对百姓很有利。
北魏自从孝明帝孝昌年以后,天下骚乱,多灾多难。朝廷的显贵们多凭借常侍这个职务,在帽子上加貂蝉的装饰。隆之上表请求解除自己侍中的职务,并陈奏所有凭借侍中职务增加帽子上装饰的,也希望能够停止。朝廷都下诏采纳了他的意见。自从国家多事,冒名顶替,窃取官职的人不可胜数。他上疏请求朝廷进行检查,十来天时间就查出五万多人。而那些冒名顶替的小人却气焰嚣张,隆之因畏惧而停止了检查。朝廷下诏,命他监修起居录,晋封为司徒。
东魏武定时,他被任命为尚书令,迁任为太保。文襄帝高澄任宰相,朝廷旧有的风气全被肃清。而高隆之却不断收受贿赂,高澄在尚书省对他大加责备。北齐受东魏禅让,建立新朝,高隆之晋升爵位为王。不久,以原来的职务任录尚书事,兼领大宗正卿,负责监修国史。他喜欢玩弄些小的技巧,对于朝廷的仪仗,百官们的服装样式,不断有所改变,但却不遵守典章故事,因而遭到非议。他在射箭的靶子上树立三个人的形象,以增加射手的勇气。文宣帝曾到山东,因到靶场射箭,对隆之说:“箭靶上可以作猛兽的形象,以保存古代尚武的精神,为什么成天对着人的形象射?”隆之听了无言以对。
先前,文襄帝高澄重用崔暹、崔季舒等人。高澄去世后,隆之启奏文宣帝,想加害崔暹等人,文宣帝不同意。文宣帝认为他是有德望的旧臣,将朝廷的事情委任给他。崔季舒等人也因过去的矛盾,攻击他说:“高隆之每见到告状的人,都表示同情,以显示不是他就不能裁决案件。”文宣帝听后,认为他担任官职已经很久,如果知道有冤枉的案子,应该向朝廷申奏改正,何必沽名钓誉?这不是大臣应有的品质。天保五年(554),朝廷禁止他到尚书省去。另外,文宣帝没有即位前,高隆之常对他流露出轻蔑的神态;他即将接受东魏孝静帝的禅让,大臣们都认为不应该,隆之也在持反对意见的人当中,文宣帝早就对他怀恨在心,让壮士们打了高隆之一百多拳,然后放出来。因为跟随文宣帝外出,所以死在路途上。朝廷追赠他为太尉、太保、阳夏王,竟没有给他谥号。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