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A10联盟2018届高三上学期11月段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中国》一书中使用“丝绸之路”这个词语。自此,这条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大道以这样一个美丽的名字,镌刻进历史的书卷中。早期的丝绸之路主要是为方便沿途各国互通有无,到汉唐时达到鼎盛,无数商贾携带香料、药物等来到中国,又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远销海外。在唐朝中期以前,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首选,郑和下西洋后,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 数千年来,商人、教徒、外交家和学术考察者等在这条“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道路上来来往往,通商、旅行、互动,在推动物质交流丰富性的同时,带来了文化交流的多样性。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西方的天文、历法、医药陆续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从这里开始走向世界。不论是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还是七下西洋的郑和,他们的故事与丝路密不可分。而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鎏金铜蚕”,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等出土文物,则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者。以至于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这样感慨道:“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一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此外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自敦煌至喀什的环塔克拉玛干古代文明区,此外再没有第二个。” 作为多种文化的混合体,丝路文化依托于文化交流的实际过程,产生了一系列文化交融的丰硕成果。首先,它本身就是文人墨客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不论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感慨,还是木卡姆乐曲的悠扬,都让人们对丝路文化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几千年来,那些行走于丝路上的各色人等及其所经历的悲欢离合,都通过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各种艺术形式记录下来。以骑毛驴的阿凡提为例,他机智、幽默,爱打抱不平的形象原型都可以在中亚、中东乃至东欧的文艺作品中找到。尽管在不同文化里他被赋予了不同的名字和特征,故事也各有发展和特色,但其根源都来自于丝路。依托于丝路而产生的不同文化的相遇与交流,又极大地刺激了艺术家与大众的想象力和创新激情,达·芬奇名作《蒙娜丽莎》的山水底衬,酷似中国山水画中朦胧而有层次的泉石意境;歌德的《中德季日即景》中浸染着他对孔子、老子哲理的向往和仰慕,这些哲理诗组成了中西文学在19世纪初的共鸣。 各国文化在丝路交流碰撞后诞生了诸多艺术成果,其生命力有时甚至比在原生地还旺盛。中西方之间、国与国之间,因丝路使彼此的血液与基因交融起来,逐渐形成了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李冰《丝路文化的历史传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丝绸之路”一词源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的《中国》一书,自此,这条道路逐渐为人们所熟知。 B.丝绸之路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之分;前者鼎盛于汉唐时期,后者兴起于郑和下西洋之后。 C.丝绸之路不仅推动了物质交流,而且带来了文化交流,西方的宗教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由此传人中国。 D.丝绸之路是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所有民族和地域的各种艺术形式都曾记录过与丝路相关的人或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论述“丝绸之路”名称的起源以及丝绸之路的发展、演变过程。 B.第二段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有力地论证了丝绸之路带来文化交流多样性。 C.从物质交流到文化交流再到文化交融,文章层层深入地论述丝绸之路的作用。 D.文章站在文化层面审视丝绸之路,是为了论述其对于文艺创作的重大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丝绸之路是一条联通中国与世界的大道,有助于沿途各国互通有无,开展贸易。唐中期前,中国的贸易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后来逐渐被海上丝绸之路取代。 B.瑞典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认为,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四大文化体系,而其唯一交汇点在自敦煌至喀什的环塔克拉玛干古代文明区。 C.骑毛驴的阿凡提的形象原型在中亚、中东乃至东欧的文艺作品中都可以找 D.各国文化在丝路交流碰撞,诞生了许多富有生命力的艺术成果。与此同时,中西方之间、国与国之间也因丝路而彼此交融,逐渐形成了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船 【清]刘鹗 这日,老残多喝了两杯酒,到房里躺下歇息。才闭了眼,看外边就走进两个人来:一个叫文章伯,一个叫德慧生。是老残的至友,齐道:“我们要往登州府去访蓬莱阁的胜景,就此动身罢。”不久便到了登州。海边,慧生拿远镜左右观视。忽然大叫:“你瞧,那边一只帆船在那洪波巨浪之中,实在危险得极!幸而是向这边来,不过二三十里就可泊岸了。” 三人凝神细看,原是只很大的船。船主坐在舵楼之上,楼下四人专管转舵的事。前后六枝桅杆,挂着六扇旧帆,又有两枝新桅,桂着一扇簇新的帆,一扇半新不旧的帆。船面上坐的人口,男男女女不计其数,却无篷窗等件遮盖风日。 这船虽有二十三四丈长,破坏的地方却不少:东边有一块,已经破坏,浪花直灌进去;东边又有一块,水波亦渐渐侵入;其余地方,无一处没有伤痕。那八个管帆的各人管各人的帆,彼此不相关熙。水手只管在那坐船的男男女女队里乱窜,搜他们的干粮,剥他们身上的衣服。章伯看得亲切,不禁狂叫道:“这些该死的奴才!这船眼睁睁就要沉覆,他们不知想法早点泊岸,反在那里蹂躏好人,气死我了!好好的一船人,断送在这几个驾驶的人手里!”沉思了一下,又说道:“好在我们山脚下有渔船,何不驾一只去,将那几个驾驶的人打死?岂不救了一船人的性命?” 老残笑向章伯道:“章哥此计甚妙,只不知你带几营人去?”章伯愤道:“自然是我们三个人去!”老残道:“他们船上驾驶的不下二百人,我们三个人要去杀他们,恐怕只会送死。”章伯一想不错,便道: 说着,三人带了一个最准的向盘,一个纪限仪,逸了一只轻快渔船,一直追向前去。一霎时,离大船已经不远了。 谁知除那管船的人搜括众人外,又有一种人在那里高谈阔论的演说道:“这船也就是你们祖遗的产业,现在已被这几个驾驶人弄的破坏不堪,难道都在这里等死不成?就不想个法儿挽回吗?真真该死奴才!” 众人被他骂的顿口无言,说道:“我们实在惭愧!只是有甚么法子呢?”那人便道:“你们大家敛几个钱来,我们拼着几个人流血,替你们挣个万世安稳自由的基业,好不好呢?”众人一齐拍掌称快。 章伯远远听见,对二人说道:“不想那船上竞有这等的英雄豪杰!”慧生道:“看他如何的举动,倘真有点道理,我们便可回去了。”老残道:“这等人恐怕不是办事的人,只是用几句文明的话骗几个钱罢了!”只见那船上人敛了许多钱,交给演说的人,看他如何动手。谁知那演说的人,找了一块众人伤害不着的地方,立位了脚,高声叫道:“你们这些没血性的人,还不去把这些管船的一个个杀了吗?”就有那不懂事的少年,依着他去打掌舵的,也有去骂船主的,俱被那旁边人杀的杀了,抛下海了。那船上人,就有老年晓事的人高声叫道:“诸位切不可乱动!倘若这样做去,胜负未分,船先覆了!” 慧生听得此语,向章伯道:“原来这英雄只管自己敛钱,州别人流血的。”说着,三人便将帆叶抽满,与大船相近。三人便跳将上去,深深的唱了一个喏,便将自己的向盘及纪限仪等项取出呈上。舵工看见,例也和气,便问:“此物怎样用法?有何益处?” 正在议论,那知那下等水手里面,忽然起了咆哮,说道:“船主!他们用的是外国向盘,一定是洋鬼子差遣来的汉奸!请船主赶紧将这三人绑去杀了,以除后患。倘用了他的向盘,他就要来拿我们的船了!”这一嘈嚷,满船人俱为之震动。就是那演说的英雄豪杰也喊道:“这是卖船的汉奸!快杀,快杀!” 船主舵工听了,俱犹疑不定,一个舵工说道:“你们来意甚善,只是众怒难犯,赶快去罢!”三人垂泪,赶忙回了小船。哪知大船上人,余怒未息,看三人上了小船,忙用被浪打碎了的断桩破板打下船去,顷刻之间,将那渔船打的粉碎,看着沉下海中去了。老残自知万无生理,只好闭着眼睛,听他怎样。 只听耳边有人叫道:“先生,起来罢!天已黑了。”老残慌忙睁开眼睛,楞了一楞道:“呀!原来是一梦!” (节选自《老残游记》) 【注】《老残游记》: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船”为中心谋篇布局,便于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酌状态与感受,从而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也便于突出文章主旨。 B.小说较为具体地描写船“破坏的地方不少”,不仅形象地表现出船的残破,也为下文写老残等三人内心的焦虑和担忧作铺垫。 C.小说运用细节、动作、外貌、语言等描写手法写主要人物,使老残的老成持重、文章伯的正直急躁、德慧生的温和善良跃然纸上。 D.船上的人不但没有接受老残三人好心献上的向盘及纪限仪等工具,反而用断桩破板打碎三人乘坐的渔船,可见他们的愚蠢与暴虐。 5.小说以“呀!原来是一梦!”结尾有何作甩?请简要分析。(5分) 6.这篇小说富有象征意味。请结合文本,联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永远的顾先生 贺捷生 顾骧先生比我大五岁,我称他“顾先生”,是由衷的。这些年知识界推崇“民国范儿”,以我的童年在民国受到的教育,“先生”在我的心目中,是神圣的、崇高的,不怒自威。在路上遇到,像我们这些小女生,无论在疯跑还是在谈笑,都得迅速回到学子的位置,躬身而立,向先生问好。我认为顾先生就是一个有民国范儿的人。他爽朗、豁达,知识渊博,出现在什么场合,都是一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样子。 2009年11月,顾先生给我打来电话,说鉴于世风愈下、道德泯失,需要文化人通过对文化的坚守,唤起社会的良知、社会的道德和社会责任心,为此商务印书馆和他商量,拟选十位品德高尚的散文界高手编一套“文化人散文随笔丛书”,请他担任主编。他推荐入选的十位作家中,有我的名字。我吓了一跳,忙问另外九位作家都有谁,他说有铁凝、肖复兴、徐小斌、邵燕祥、于是之、袁鹰、吴冠中……我马上打断他,说不行不行,你选的这些人,不仅品德高尚,也不仅是散文界高手,有些还是业内大家,我写的郝些小随笔、小杂感,怎么能跟他们比?他一听这话,不高兴了,直呼其名说:“贺捷生,你怎么这样没有自信?凭你的人生经历,你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社会责任感,还有你与众多老一辈革命家的情感联系,谁也不能取代。你以为我推荐你,仅仅因为你是元帅的女儿吗?不是的。”然后不容争辩地说:“你听我的,就这么定了,加紧准备作品吧。” 放下电话,我心里很不平静。那年我74岁,虽然积累了许多资料,也动过再写点什么的念头,可毕竟年纪不饶人,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对未来的写作不敢抱多大的希望。当我把十几年来陆续发表在报刊上的长篇短章汇集在一起时,心里竞有些莫名的激动。我从小爱好文学,爱好写作,还在湘西隐姓埋名求学的时候,就想当一个女记者或女作家。但之后几十年,一路艰辛,一路坎坷,到古稀之年回过头来检点这些文字,却是那么贫瘠,那么荒凉,让我心生愧意。不过,文学在我的心里,依然是崇高的,依然像花朵那样艳丽,流水那样清纯。人老了,我庆幸这些文字还能让我敞帚自珍,让我觉得心里有梦、有念想。正因为如此,我把我一生中第一部散文随笔集,定名为《索玛开花的时节》。 《索玛开花的时节》出版后,顾先生比我还高兴,马上提出召开作品研讨会。他说他的许多朋友给他打电话,一些读者还给他寄来热情洋溢的信,说这本书有立场、有品位,在文学界独树一帜。我知道他还是在鼓励我,坚决不答应。我说,顾先生,你即使借我一个胆,我也不敢开研讨会。别说在文学界、散文界,即使在这套丛书的十位作家中,我也师出无名,甘拜下风。顾先生又一番谆谆教导,最后,架不住他的反复劝说,我同意开一个小范围的答谢会,请他和长期帮助我的张抗抗等人,还有几个部队的朋友吃一顿饭。可是,不知通过什么渠道,时任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上将也得到了消息,说要来参加。我没有退路了,只好临时借餐馆的一个会客室,在饭前举行了一个小型座谈会。 在这个原本没有计划的座谈会上,顾先生有备而来,率先发言,对我这本小书进行了认真又不失专业的评点。让我感动的是,他第一次不直呼其名,改称我“贺大姐”。那种姿态,就像毕业班的老师对学生发表临别赠言。他说:“我赞同李继耐主任进来时说的,贺大姐的《索玛开花的时节》,是一本历史和艺术相结合的有价值的精品。她把这本书交给我们出版,使这套文化散文随笔丛书越发显得沉甸甸的。它有历史价值、思想价值,也有审美价值,而且文笔很优美,因而,在此,我要说一句冒昧的话,她这本书,在当今的军旅文学中,恐怕也是佼佼者。甚至,我们还可以说,贺捷生大姐不但是一名著名的军旅作家,也是当今文坛的一名受人尊敬的知名作家……” 听着这席话,我心惊肉跳,热泪盈眶。虽然我心知肚明,知道顾先生对我的称赞,仍然是先生对学生的称赞。如今,事过多年,想到我的写作能持续到今天,我才理解,他当年说的那席话,对我的写作和今后的路,还有“扶上马,送一程”的意思。 那天,我记得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是一个幸福的人”。但我想说却没有说出来的一句话是:顾先生,您是我永远的“先生”。 (节选自《炎黄春秋》2016年第6期)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作者看来,顾先生爽朗、豁达,知识渊博,出现时总是一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样子,符合知识界推崇的“民国范儿”。 B.“文化人散文随笔丛书”入选的十位作家中,其他九人品德高尚,是散文界高手,有些还是业内大家,作者认为自己无法与之相比。 C.作者将自己的书定名为《索玛开花的时节》,原因是在她心里文学是崇高的,像花朵般艳丽,流水般清纯,让她有梦、有念想。 D.《索玛开花的时节》出版后,作者本不打算召开研计会,后在顾先生的反复劝说下,才答应举行一个小型的座谈会。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称顾骧为“先生”是发自内心的,在路上遇到他时,无论自己在疯跑还是在谈笑,都会马上躬身而立,向他问好。 B.顾先生主编“文化人散文随笔丛书”,目的是让文化人通过对文化的坚守,唤起社会的良知、社会的道德和社会责任心。 C.贺捷生之所以入远”丛币-下但作豕,个IX四刀赐是1:9rp朋后A,定由于她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文章中体现的社会责任感等。 D.座谈会上,顾先生对《索玛开花的时节》作出了高度评价,称赞这本书是当今军旅文学中的“佼佼者”,作者也因之成为知名作家。 E.听r顾先生的一席话,作者十分震惊,同时也十分感动,多次说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顾先生是自己永远的“先生”。 9.作者为什么称顾骧为“永远的‘先生…?请根据原文加以概括,(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