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A项“并不高”错误,原文说的是“并不太高”。C项“并非是对政治的退避”错误,原文说的是“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D项“自觉表达”错误,原文说的是“尽管不是那么自觉”。) 2.D(苏轼并没有否定封建社会制度,原文说“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 3.A(因果倒置) 4.B(“大量篇幅”错;“为了强调因为在水中泡得太久,县长已经失去了痛觉”错。) 5.①县长看到“沟里积蓄着一些污水,水面平静,纹丝不动”等情况,暗示了干沟里的水并不流动,可能存在淤堵。②县长第一次询问是否疏通时,村长“小心翼翼地看一眼乡长”,暗示村长并没有疏通干沟,“小心翼翼”是心虚的表现。③县长让乡长下水时,村长“着急地叫起来”,县长要亲自下水时,村长乡长一边一个拉着县长苦苦劝阻,说明他们对干沟没有疏通心知肚明,怕被县长发现。④乡长从沟里爬出来之后“咬着牙”说“确实已经疏通”,说明乡长下水已经确认了干沟没有疏通,“咬着牙”是硬撑着说谎。(答对1处得1分,答对2处得3分,答对3处得5分。表述合理即可。) 6.①人物上:县长占据了全文较多的篇幅,是小说的主要人物。②情节上:县长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③主题上:小说歌颂了县长这样的实事求是、坚持原则、抵制形式主义、弄虚作假恶习的好干部。(每条2分,共6分。) 7.D(D项过于绝对,成功解析了人类智能之谜,不一定就可以使机器具备自由意志。) 8.CE(A项以偏概全,新闻写作包括很多方面,例如“新闻评论”,“新闻评论”带有作者强烈个性色彩,而这恰恰是目前人工智能欠缺的;B项强加因果。戴尔本人对人工智能并不恐慌,是因为他认为技术就是要推动人的潜力最大化;D项忽略了前提,把理论上的可能性说成必然,原文讲的是“人类能达到的智能水平,从理论上讲,通过相应的渠道机器完全可能达到”。) 9.利:①创造新型产业需求,带来劳动者的转型升级。 ②推动人的潜力的最大化,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③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答对1条得1分,共2分) 弊:①取代部分领域的人类工作,淘汰大量传统劳动力,加剧失业问题。 ②可能导致人类面临新的伦理和现实问题,如机器反过来控制人类等新问题。 (答对1条得1分,共2分) 10.D 11.A(“夺情”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 12.D(“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都不敢决断此事”理解错误。) 13.(1)皇帝常常拿政事向他咨询,晏殊都用一寸见方的小纸片用小字书写意见,连同底稿一起封好交给皇帝。(“访”,咨询;“率”,全、都;“方寸”,一寸见方;“上”,呈上。各1分。句意1分。) (2)皇帝也发奋想有所作为,想要依靠众多人才来改革政治,但是奸佞权臣们都不给予方便(“不赞同”或“极力阻止”)。(“奋然”,振奋、发奋的样子;“因”,依靠、凭借、依仗;“更”,改革;“不便”,不与方便。各1分。句意1分。) 14.BE(B项“表现了行人对山高路远的不满情绪”错误,这里是词人对家乡的眷恋与不舍。E项“秾丽”错误,本词语言清新质朴。) 15.①采用了夸张和反复的手法,(2分)突出了淮山之高、淮水之广和词人愁恨之多。(1分) ②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2分)将抽象的“愁”与“恨”用“千里”“万顷”来形容,具体可感。(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诗歌参考赏析: 词的上阙,写她被掳北去,不得不离别故乡山河时的沉痛心情。上阕四句,一山一水,两两相对,可以说是一副十分工整的对联,在词作中,它又是不很常见的隔句对。“云峰”、“烟波”,既写山高水阔,又写出春天雨多云多的景象,再加上作者心伤情苦,泪眼朦胧,因此山河呈现出一片迷茫的景象。“云峰”前冠以“千里”,“烟波”前冠以“万顷”,写出了祖国的河山壮丽,暗示作者对它的深情。但此时却满目疮痍,河山破碎,大批人民被掳北去,不能安居故土,这万千愁恨怎能不一齐迸发!“千里恨”、“万顷愁”极好地表现了作者的深仇大恨。同时,她移情于物,移情于淮河山水,使山河也充满了愁恨,因为它们是这场患难的最好见证。千里,从纵的角度形容愁恨;万顷,从横的方面予以夸张,这样的表现手法就将愁绪这种无形的情感有形化了,具体化了,它与以往的某些表现手法有所差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胡楚《寄人》:“若将此恨同芳草,犹恐青青有尽时。”他们着重表现的是愁恨之无穷。应该说这些写愁之作都各自有其艺术的独创性。但这个淮上良家女的这两句词却在读者心理上造成一种泰山压顶、窒息心胸之感。 词的下阕写她被驱赶向西,而她的心却一直向东。“山长水远,遮断行人东望眼。”两句既是对上片的总结,又是作者眷恋山河的进一步具体描写。她离开家乡越来越远,眷恋的感情也越来越重。她一步一回头地看着自己的家乡,直至山水完全遮断了她的视线。天涯沦落,何时能回到故乡的怀抱?这一切使她感到茫然。这一去,也许是永无归日了,只能此刻回首东望,直至“遮断”为止。“东望眼”三字,真实地写出了被掳者逼迫而不得已,朝西北方向行进而不断回望故乡的情景,极形象地表现了她不忍离去的痛苦。面对着这一切,“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这恨,是指对金人南犯之恨,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无耻南逃之恨;这愁,是为乡土遭受蹂躏而愁,为被掳后的屈辱生活和颠沛流离而愁。旧恨加新愁,让一个弱女子如何经受得了!“恨旧愁新“四字,一般用作“新愁旧恨”,语意显得平淡。而将“恨”、“愁”二字前置,不但使句尾协韵,加强了音韵美,且构成了两个节奏紧促、意思完整的短句,使人感到语新气逼。末句刻画了一个哀怨至极而又沉默无语的形象。“有泪无言”,是她的一腔悲愤无处、也无人可以倾诉,只有和着泪水忍声吞下这时代加给她的深重灾难,这实际上也是对南宋投降派君臣的一种无声的谴责。“晚春”既点出被掳的时间,也含有春光将逝无可奈何的情思。 这首小词诉说的是一个被金人暴力胁迫的无力抗争的弱女子的遭遇与悲苦,凄恻动人,它能引起人们对女主人公的无限同情。词的形式富有民歌的特色,写山写水,说愁说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读之令人回肠荡气。 16.(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2)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17.C(①火中取粟: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也指冒险行事,使自己蒙受损失。②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后面不能带宾语。③残羹冷炙:指吃剩的汤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④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形式,不变内容(含贬义)。⑤繁文缛节:繁琐而不必要的礼节,也泛指繁琐多余的事项。⑥举案齐眉:形容夫妻互敬互爱。使用对象错误。) 18.D(A项成分残缺,“遇到险情后……”缺主语;B项句式杂糅,去掉“据”和“显示”其中一个;C项中途易辙,把“自”调整到“湖南”前面。) 19.B(B项“玉成”是敬辞,指“成全,促成”;A项“屈就”是敬辞,是请人担任职务的客套话;C项“竹马之交”指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D项“麟儿”,是对别人家孩子的美称。) 20.①我们只是间接看到了世界 ②这些电生理信号又被转化成知觉意识 ③只是大脑对真实世界的模拟 21.②对抗失独风险,不一定要通过生育二胎。 ③多孩家庭不一定比独生子女家庭幸福。 22.作文立意参考: (1)①②⑥组合可以写退隐、出世的主旨。可赞同,也可反对。 (2)②③组合可以写积极入世,有所作为,实现人生价值。 (3)在“①②⑥”和“②③”中各取一个,两相对比,可以写“出世与入世”、“积极与消极”等。 (4)①②⑤组合可以写面对困顿挫折的态度和选择。 其它组合只要具有内在逻辑性,言之成理即可。 附: 文言文参考译文: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时便能写文章,景德初年,张知白任江南地区安抚使,以神童的名义向朝廷推荐他。皇帝召晏殊和千余名进士一起在朝堂上参加殿试,晏殊神情自若,毫不畏惧,提笔成文。皇帝嘉奖他,赐他同进士出身。宰相寇准说:“晏殊是江东人氏(江东五代时属南唐,为宋敌国。这么说意即晏殊不可重用)。”皇帝却说:“唐时名相张九龄难道不是江东人氏吗?”两天之后,又进行诗赋策论的复试。晏殊上奏道:“我曾经私下学习过这种文赋,请允许我换考其他题目。”皇帝喜爱他的诚实,晏殊的文章写完之后,多次称赞。 第二年,晏殊应召面试中书舍人。升任太常寺奉礼郎。晏殊父亲去世,他回临川丁忧,丧服未满便被皇帝强令起用。晏殊母亲去世,他恳求满丁忧之期,皇帝又不允许。年内,晏殊升任尚书户部员外郎,任太子舍人,不久又任知制诰。皇帝常常拿政事向他咨询,晏殊都用一寸见方的小纸片用小字书写意见,连同底稿一起封好交给皇帝。 宋仁宗即位后,章献明肃太后根据先帝遗诏暂时代理朝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都想独自面见太后奏事,朝中众臣无人敢提意见。晏殊进言:“向太后奏事的大臣,(太后)隔帘听取汇报,(大臣)都不能面见。”此议方定。晏殊上疏评议张耆不可担任枢密使,忤逆太后旨意。有次跟随去玉清昭应宫,侍从拿着笏板在他之后才赶来,晏殊生气地用笏板砸他,把待从的牙齿打断了,御史大夫因此事弹劾晏殊,晏殊被免官,贬为宣州知州。几个月后,改任应天府知府,晏殊请范仲淹来教授学生。自从五代以来,天下的学校荒废,复兴教育从晏殊开始。太后拜谒太庙,有人奏请太后穿衮冕。太后拿这个问晏殊,晏殊用《周官》中规定的太后服饰回答。朝廷正在陕西用兵,晏殊请求停止让内臣监军,不把阵图交给诸将,使将军能够根据敌军形势决定攻守策略;并且招募弓箭手,培训他们,以备战斗。晏殊又请求拿出宫中多余的器物变卖以资助边境军费,凡是管理钱财的其他官员都罢免,把财权集中到度支司(三司之一,掌经济出纳)。他的建议都被施行了。 晏殊平日喜爱结交贤士,当世知名之士,比如范仲淹、孔道辅都出自晏殊门下。等到担任宰相后,他更加致力于提拔贤才,于是范仲淹与韩琦、富弼都被重用,直至担任台阁重职,大多成为当时的贤士。皇帝也发奋想有所作为,想要依靠众多人才来改革政治,但是奸佞权臣们都不给予方便(极力阻止)。孙甫、蔡襄上言:“宸妃所生的陛下是天下的君主,但晏殊曾接受诏令为陛下生母作墓志铭,却没写一个字,此事便这样过去了。”又有人上奏说晏殊役使官兵建造房屋出租来谋利。因为这些,晏殊被降为工部尚书、颖州知州。但是当年晏殊是因为章献太后(仁宗养母)正在临朝,所以不敢写仁宗生母的墓志铭;并且他所役使的士兵,是辅臣例宣借给的,时人因此认为这不是晏殊的罪过。 过了一年,晏殊疾病逐渐加重,皇帝乘车将要探访他。晏殊立即派人快马上奏说:“这是我的老毛病,快好了,不值得让陛下担忧。”不久病逝。皇帝虽然亲临祭奠,但把没有探访晏殊病情作为深深的遗憾,于是特地罢朝两天,追赠晏殊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在他的碑首篆刻“旧学之碑”四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