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山东省济南一中2017年10月高二阶段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11-08 22:08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书法的当代文化功能
艺术观点是不断变化的,但中国文字的传承是恒久的,它涉及到我们文明的存废。尤其在今天,因为书法已经失去普及性和实用性,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对书法产生误解。这种误解,首先就体现在对“书法”的理解上,过去古人学习书法是“认”、“念”、“写”三位一体,现在这三个部分在书法教育中被完全割裂:认,对汉字的研究,交给了中文系;念,交给了表演系;写,则交给了美术系。中国书法首先是文字,然后才是艺术,如果把文字的内涵都剥掉了,就剩下一个艺术的壳,那就实之不存了。
文化是民族的根,对于中华文化,汉字是它的根。没有文字,哪来的诗歌、历史和哲学?中国书法向来不缺少审美依据,博大精深的书法史论,有延续两千年的完整、缜密的评判标准。如果汉字的书写内涵都被剥离出去了,成了纯艺术,那就必然导致已延续了数千年至今依然在使用的汉字的消亡,中华文明的繁衍就会遇到问题。由此而言,对传统书法的传承,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文化安全问题。
当代书法是建立在当代美术基础之上的一种尝试,也是东西方艺术相互碰撞的结果。现代社会大不一样,随着时代发展,科学进步,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人们对字的要求大大降低。真正认真写字的人越来越少。眼下人们基本上连硬笔字都很少写了,更不用说练书法,我们通过键盘,就可以“敲”出文字。在当代究竟应该如何处理现代的“艺术”和古老的“文字”两者间的关系呢?显然,既不能以中国传统文字的观念完全覆盖纯艺术的观念,也不能完全用艺术的观念来覆盖我们文字的传承。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不应该一直背着传统的包袱,而要大胆创新”,这观点没错,但当下的现实恰恰在于我们还没有继承到传统,反而徒然背上创新的包袱。书法界有一种怪象:如果你跟古人写得相似,似乎就不叫创新。其实古人早就讲过:“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这很有道理。
就当下社会而言,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书法的位置,我们不应把书法仅仅视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的瑰宝,这其实是对书法的低估。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是中华文化最古老、最有标志性的符号。弘扬“中国精神”,为中华民族铸魂,首先要做的,就是把中国的汉字写好。就中华文明而言,汉字对于我们民族性格塑造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们常说“字如其人”,西汉杨雄也曾说“书,心画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平时的为人,最后都能通过字体现出来。在古代,书法是衡量一个人学识、才气、风度、品行的重要标准,从来没有一个时代放弃过对书法的要求,这种标准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
我们现在可以做的,就是与时俱进,有效提炼出书法与文化的时代精神和活力。书法的教育,书法的传播,要接地气,要深入到社会每一个空间,要结合当下的文化和社会现实。如果我们现在还仅仅只是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聊书法,仅仅是局限在一种所谓的书法“界”,局限在文人趣味、展厅效应,那是狭隘的。
  (节选自《光明日报》)
8.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书法失去普及性和实用性的今天,很多人对书法产生了误解,把它理解成了脱离书写内涵的纯艺术。
B. 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史论中有完整、缜密的审美评判标准。今天,中文系继承了对这些审美评判标准的研究。
C. 人们对书法产生误解的原因之一是“认”、“念”、“写”三位一体的方式在今天的书法教育中被完全割裂。
D. 延续了数千年的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能不能把握好汉字的内涵,关系到能不能弘扬好“中国精神”。
9.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字是诗歌、历史、哲学的载体,从这个角度说,在文化的传承中,汉字的书写内涵比其书写艺术更重要。
B.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通过键盘就可以“敲”出文字,认真写字的人越来越少,这阻碍了当今的书法教学。
C. 当代书法,要处理好现代的“艺术”和古老的“汉字”之间的关系,我们就不应背着传统的包袱,而要大胆创新。
D. 把书法视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对书法的低估,重新认识书法的位置,需要人们认识到书法是民族文化的根。
10.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中国书法,我们可以形象地说,文字为“皮”,艺术为“毛”,如果丢掉了文字的内涵,那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B. 传统书法的传承不仅关系到审美艺术,而且关系到中华文明的繁衍,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文化安全问题。
C. 古人常有通过书法衡量一个人的学识、风度、品行的做法,所以说汉字在民族性格的塑造上起着很大的作用。
D. 当下,书法教育存在着局限在书法“界”、局限在展厅效应的现象,这不仅是狭隘的,而且没有做到与时俱迸。
【答案】8. B    9. C    10. C
【解析】
8. 试题分析:原文说“对汉字的研究,交给了中文系”并没有说中文系继承了对书法史论中审美评判标准的研究。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 试题分析:原文借用“我们不应该一直背着传统的包袱,而要大胆创新”来表达有些人的观点,事实是:没有继承到传统,反而徒然背上创新的包袱。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 试题分析:因果倒置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①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②黄昏。
【注】①浆:水;②耿:微明的样子。
1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 “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 “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 “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12.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
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    )
A. 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李商隐《齐宫词》)
B.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陈羽《从军行》)
C. 春来茗叶还争白,腊月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答案】11. A    12. B
【解析】
11. 试题分析:“往岁求浆忆叩门”中的“往岁”二字表明“叩门求浆”是作者回忆的往事,“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是作者做此诗的时间,而非“叩门求浆”的时间。
12. 试题分析:“声色兼备”即视听结合的手法。A项,“歌馆”和“铃”只是体现了听觉,没有体现视觉;B项,“横笛闻声”为听觉,“红旗”和“雪”一红一白为视觉,体现了“声色兼备”;C项,“争白”和“放红”只是体现了视觉,没有体现听觉;D项,“留酸软齿牙”体现了味觉,“分绿”体现了视觉,并没有体现听觉。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注意考核艺术手法注意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司马楚之,字德秀,晋宣帝弟太常馗之八世孙。父荣期,司马德宗梁益二州刺史,为其参军杨承祖所杀。楚之时年十七,送父丧还丹阳。值刘裕诛夷司马戚属,叔父宣期、兄贞之并为所杀。楚之乃亡匿诸沙门中济江。自历阳西入义阳、竟陵蛮中。及从祖荆州刺史休之为裕所败,乃亡于汝颍之间。
楚之少有英气,能折节待士。与司马顺明、道恭等所在聚党。及刘裕自立楚之规欲报复收众据长社归之者常万余人。刘裕深惮之,遣刺客沐谦害楚之。楚之待谦甚厚。谦夜诈疾,知楚之必自来,因欲杀之。楚之闻谦病,果自赍汤药往省之。谦感其意,乃出匕首于席下,以状告之,曰:“将军为裕所忌惮,愿不轻率,以保全为先。”楚之叹曰:“若如来言,虽有所防,恐有所失。”谦遂委身以事之。
从世祖征凉州,以功赐隶户一百。义隆遣将裴方明、胡崇之寇仇池。以楚之为假节,与淮阳公皮豹子等督关中诸军从散关西入,击走方明,擒崇之。仇池平而还。
车驾伐蠕蠕,诏楚之与济阴公卢中山等督运以继大军。时镇北将军封沓亡入蠕蠕,说令击楚之等以绝粮运。蠕蠕乃遣奸觇入楚之军,截驴耳而去。有告失驴耳者,诸将莫能察。楚之曰:“必是觇贼截之以为验耳,贼将至矣。”即使军人伐柳为城,水灌之令冻,城立而贼至,冰峻城固,不可攻逼,贼乃走散,世祖闻而嘉之。
在边二十余年,以清俭著闻。和平五年薨,时年七十五。高宗悼惜之,陪葬金陵。
  (选自《魏书·列传第二十五》,有删减)
13. 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之乃亡匿诸沙门中济江         济:渡过
B. 楚之待谦甚厚                   厚:宽厚
C. 果自赍汤药往省之               赍:携带
D. 谦遂委身以事之                 事:侍奉
1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为其参军杨承祖所杀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B. 因欲杀之                      因求假暂归
C. 乃出匕首于席下                乃投水而死
D. 以功赐隶户一百                以五百岁为春
1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楚之命运坎坷,却斗志昂扬。他生逢晋末动乱,诸多亲人被害,被迫四处逃亡,但最终还是稳定了阵脚,希望有所作为。
B. 司马楚之能诚恳待人,赢得士人的敬重和爱戴。他不仅团结了司马顺明、道恭等人,还用真诚感化并收纳了刘裕派来刺杀他的人。
C. 司马楚之有突出的军事才能。他以假节身份督战关中诸军,赶跑裴方明,活捉胡崇之,平定仇池,战功卓著,得到了皇上的赏赐。
D. 司马楚之有着过人的智识。他在随皇帝讨伐蠕蠕的战役中负责督运粮草,及时识破了敌人的阴谋,设计应敌,确保了粮草的供应。
16. 用(/)给文言文中划线语句断句。(限3处,3分)
及刘裕自立楚之规欲报复收众据长社归之者常万余人。
17.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镇北将军封沓亡入蠕蠕,说令击楚之等以绝粮运。
(2)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答案】13. C    14. C    15. C   
16. 及刘裕自立/楚之规欲报复/收众据长社/归之者常万余人。   
17. 当时的镇北将军封沓逃入蠕蠕,劝说他们让他们攻打司马楚之来断绝魏军的粮食供应。(2)不了解我也罢了啊,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的佩带。(3)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的地方,那么小草也可以作它的船;放只杯子在上面就会搁浅,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
【解析】
13. 试题分析:赍:赠送。
14. 试题分析:A项,被/语气词,呢;B项,趁机/于是; C项,于是,就;D项,按照/把。
15. 试题分析:“得到了皇上的赏赐”于文无根据。文中提到的获赏,不是因此次打胜仗而受奖励。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C事件错误。
16. 试题分析:注意主要的动词“自立”“报复”“收”和后文的主语“归之者”。
17.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沓”“说”“苟”“信”“高”“覆”“置”“胶”和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以及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
参考译文:
司马楚之,字德秀,是晋宣帝的弟弟太常司马馗的八世孙。他的父亲司马荣期,晋时为益州刺史,后来被他的参军杨承祖所杀。父亲被杀时,司马楚之十七岁,他送父丧回到丹杨。这时恰逢刘裕正在诛灭司马氏,他的叔父司马宣期、哥哥司马贞之同时遇害。司马楚之于是就逃了出来,藏身在各寺院中,又过江到了汝水、颍水一带。
司马楚之从小便有英气,能礼贤下士。刘宋政权建立后,司马楚之一心谋划报仇。他聚集了人马占据了长社,归附他的常有一万多人。宋武帝很害怕他,便派了刺客沐谦去谋害他。司马楚之对待沐谦十分宽厚。沐谦夜间装病,知道司马楚之一定会来看他,想要趁机杀害司马楚之。司马楚之听说沐谦病了,果然亲自端着汤药前去探望。沐谦被他的情意感动了,从席子底下拿出了匕首,将实情告诉了他,从此便跟随侍奉司马楚之。司马楚之以诚待人,很得士人之心的情形大多与此相似。
明元帝末年,山阳公奚斤攻取河南,司马楚之派遣使者去请降,被授予荆州刺史。奚斤平定了河南,就将司马楚之管辖的地区,分别设置为汝南、汝阳、南顿、新蔡四个郡,来壮大豫州。太武帝刚即位,不久就征召他入朝,授任为安南大将军,并封为琅邪王,来抵御宋军。司马楚之在长社打败了宋将到彦之的偏师(主力军以外的军队)。又与冠军将军安颉攻克了滑台,俘获了宋将朱修之、李元德和东郡太守申谟,俘虏了一万多人。他上疏请求再次进行征讨,太武帝认为军队长期作战过于疲劳而没答应,司马楚之被召回,任散骑常侍。不久宋将裴方明、胡崇之侵犯仇池。司马楚之便与淮南公皮豹子等率领关中各军打跑了裴方明,抓获了胡崇之。仇池平定后才还朝。
皇帝车驾亲征蠕蠕,司马楚之与济阴公卢中山等督运粮食来供应大军。当时镇北将军封沓逃入蠕蠕,给蠕蠕献策,让他们攻打司马楚之以断绝魏军的粮食供应。蠕蠕就派人去窥测司马楚之的军队,截断驴耳便跑了。有人把丢失驴耳的情况报告给司马楚之,司马楚之说:“这一定是前来窥探的贼寇截断去做凭证的,敌兵就要到了。”他立即叫人砍伐柳树,用树围成城,周围灌上水,让树冻住。城筑好后敌军就到了。敌人见司马楚之的军队无法攻打,就跑散了。太武帝听说了此事夸奖了他。
司马楚之官在边境二十多年,以清廉俭朴闻名。他死后,被追赠征南大将军、领护西戎校尉、扬州刺史,谥号“贞王”,陪葬金陵。
18. 名句默写
(1)《离骚》一文中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一文中表现诗人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4)《逍遥游》一文中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禁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的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逍遥游》中庄周用一个比喻句来描述鲲鹏奋飞时的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既替余以蕙纕兮  (2)又申之以揽茝  (3)宁溘死以流亡兮  (4)余不忍为此态也  (5)足下蹑丝履  (6)头上玳瑁光  (7)其正色邪?  (8)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9)怒而飞   (10)其翼若垂天之云
【解析】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描述鲲鹏奋飞时的情形”,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蕙纕”“揽茝”“溘”“蹑”的写法。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