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彭水第一中学校高2018届2017年(秋)第一次月考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B “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草根阶层的灵魂”错,于文无据。据原文,“士”是指“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的阶层”,非“草根阶层”。 2.【答案】 C “中国传统文化是儒家文化,于人讲立身,于国论治道”错,根据原文,“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并不是单一的儒家文化,而是融会了诸子学说的‘士文化’。士文化的本质,于人讲立身,于国论治道”。 3.【答案】 D (“正是因为当权者的长期禁锢与扼杀,士文化的生命力才更加旺盛,并与世长存”错,逻辑关系判定失当,由原文最后一段“但士人及士文化中以国为家的浩荡之气却与世长存……”可知,士文化的与世长存与“当权者的长期禁锢与扼杀”是转折关系,不是因果关系,属强加因果。) 4.【答案】D (小说只是简略带过时代背景,并没有着意表现时代的变迁,小说的主题也并非故乡情结。) 5.【参考答案】 ①处表现了米唐的伤心与无可奈何;②处既表现了米唐对樟树的想念,也表现了米唐为母亲看不到那棵樟树的难过;③处表现了米唐有人(男友)陪伴的幸福;④处表现出了米唐的(对男友的不理解)委屈与渴望(大树回家)。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答对三点得5分。) 6.【参考答案】(示例1)①童年时的一个陪伴对象。具体就是指那棵实实在在的樟树。(2分)②某种情感的依恋。(2分)米唐门前的“那棵树”,它陪伴了米唐,见证了米唐的成长,让米唐流泪,也让米唐欢喜,一直牵动着米唐的情感(1分),对于米唐来说,这棵树已经成为她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寄托着米唐的某种情感。(1分) (示例1)①童年时的一个陪伴对象。具体就是指那棵实实在在的樟树。(2分)②一种乡土情结。(2分)米唐门前的“那棵树”由农村到城市,再由城市回归到农村,表现的是一种归属感(1分);“那棵树”象征着米唐一直在坚守的乡土情结。(1分) (答对第一点得2分,答对第二点得4分。) 7.【答案】A (B.“归根到底其实都是成人社会的映射”以偏概全,理解错误。C.“社会环境的状况直接导致了校园欺没现象的产生”理解错误,原文为“最直接的原因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没人教他们如何应对、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D.“只能依靠民间机构的自发干预”,说法过于绝对。) 8.【答案】C D(A.“这种间接欺凌的伤害远大于直接欺凌。”属无中生有。B.“所以学校对此也无能为力“强加因果,推论有误。E.材料没有分析校园欺凌现象的“伤害影响深远”。) 9.【参考答案】①日本:通过《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增加学校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扩充学校咨询机构及校园社会工作者的规模;设置24小时不间断服务咨询电话,帮助学生处理各种问题。 ②澳大利亚:建立了政府组织和网站,帮助学校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将反对欺凌、骚扰、歧视、暴力的教育列入教学大纲;每年三月的第三个星期五,是国家命名的“反欺凌日”。 ③中国:广州市“青年地带”与政府合作,给海珠区12所学校每校派驻两名社工;“青年地带”正在筹备开发一个名为“校园零欺凌”的APP,希望实现青少年、家长和教师的互动,普及预防及应对校园欺凌的知识、信息。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答对三点得5分。) 10.【答案】 B (“往”是动词,“常”是副词,两者之间须断开,排除A、C。“马惊坠地”中间省略连词“而”,表示顺承关系,作“至”的宾语,中间无需断句,排除D。句子翻译为:其性情喜好学习,到老也不懈怠。早晚来往,骑在马上也读书不停,以至于马惊而坠地,手脚都摔折了,但最终还是没有改变这种习性。后来授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 11.【答案】 D (“有时也指游子企盼返归故乡安度晚年”错,无中生有。乞骸骨也称赐骸骨,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的用语。) 12.【答案】 C (“不被认可”“人们都在背后讥讽他”与原文不符,原文为“故后生听其言者,不能晓悟。皆背而讥之曰”、“然儒者推其博物”,听讲的学生背后讥讽(责骂)他,但是儒生都推崇他学识渊博。) 13.(1)【译文】恰逢魏将韩轨的长史张曜器重他(樊深)的儒学,邀请樊深到他的家,(樊深)因此再次得以逃脱隐藏起来。(句意通顺3分,“延”译为“邀请”得1分,“更”译为“再次”得1分) (2)【译文】(樊深)学识虽然广博丰富,却不善于言辞辩说,因此不被当时人们所称道。(句意通顺3分,“赡”译为“丰富”得1分,“讷”译为“不善于”、“不擅长”得1分。) 【参考译文】 樊深字文深,是河东猗氏人。早年丧母,侍候继母十分孝顺谨慎。弱冠之年喜好学习,背负书籍从师于三河,讲议研习五经,日日夜夜不知疲倦。.魏永安年间。随军征讨。以功劳任荡寇将军。数次升迁为伏波、征虏将军,中散大夫。曾经在读书时读吾丘子,因而归家侍候奉养父母。 魏孝武帝西迁,樊、王二姓起义,被东魏诛杀。樊深父保周、叔父欢周都被杀害。樊深因为避难,坠落山崖跌伤脚,两天没吃饭。之后得到一箪饼,本想食之;但想到继母年老身患痹症,可能没有遇难,因而不吃。夜晚匍匐寻找继母,恰巧得以相见,有机会把食物给继母。回家后又悄悄离开家乡,改易姓名,在汾、晋地区游学,学习天文及数学历法之术。后来被人所告,囚送至河东。恰逢魏将韩轨的长史张曜器重他(樊深)的儒学,邀请樊深到他的家,(樊深)因此再次得以逃脱隐藏起来。 太祖平定河东,追赠其父保周为南郢州刺史(谥号),叔父欢周为仪同三司(谥号)。樊深归家安葬其父,亲身背着泥土建成坟墓。大统十五年,代理下邽县事。 太祖在东馆设学校讲学,教授诸将子弟,任樊深为博士。樊深精通经学,讲解经书时,经常引用汉、魏以来各家学说来解释。所以听讲的学生,不能理解,背后都讥讽他;“樊生讲书所引门户太多,不可理解。”但是儒生都推崇他学识渊博。其性情喜好学习,到老也不懈怠。早晚来往,骑在马上也读书不停,以至于马惊而坠地,手脚都摔折了,但最终还是没有改变这种习性。后来授国子博士,赐姓万纽于氏。建立六官,拜任太学助教,建德元年,上表请求退休,诏书允许。朝廷有疑问,经常召他来询问。后来因病去世。 樊深既专于经书,又熟悉诸史及苍雅、篆籀、阴阳、卜筮之书。(樊深)学识虽然广博丰富,却不善于言辞辩说,因此不被当时人们所称道。撰写有《孝经(问疑)》、《丧服问疑》各一卷。另撰写《七经异同说》三卷、《义纲略论》并《目录》三十一卷,都流行于世。 14.【答案】B E (B.“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情感”理解错误,该句既有登高临远的豪迈之情,也流露出世无同道(知音)的孤独之感。E.“意在……突出自己的老态”理解错误,词人奉劝少年“莫学衰翁样”意在激励晚辈们要胸襟豪迈、胸怀大志,) 15.【答案】①表现了词人年纪虽大却依然想要恢复中原的壮志(壮心未泯仍有志恢复中原)。“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一句中的“天涯”一词就非常鲜明地表现了词人的雄心壮志。②抒发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感。词人空有恢复中原之志,却无人支持,被迫离职隐居,终究“空惆怅”。③抒发了缺乏知音理解的孤寂之情【感慨自身孤独寂寞(无志同道合之人相伴)】。大好河山,“独”“与谁同赏”,流露出孤独失意之情。④鼓励身边的年轻人应胸襟豪迈、胸怀大志(勉励下一代并寄希望于下一代的爱国情怀)。词人激励年轻人应该豪放一点,“莫学衰翁样”。 16.【答案】(1)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知不可乎骤得(2)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 17.【答案】B (①横空出世:形容事物突然出现,尤指事物一出现就很有声威或影响。②陈陈相因:原指仓库里的存粮,一年一年增加,陈粮之上加陈粮。后比喻因袭陈旧事物,没有改进。色彩不当。③冠星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④沧海横流:海水四处奔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误用对象。⑤无稽之谈:无从考查的毫无根据的话。用在此处。不合语境。⑥意兴阑珊:意趣、兴致低落将尽。) 18.【答案】 A (B.不合逻辑,“缩小“后不可以用倍数,应用分数或百分数。C.搭配不当,“加快”后面缺少宾语中心语,应改为“加快改革创新激励政策的步伐”。D.成分残缺,在“以治病作为中心”前加“把”。) 19.【答案】C ( A.“鼎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不能用于自己。B.“欠安”是婉辞,称人生病,不能用于自己。D.“垂怜”是敬辞,称对方( 多指长辈或上级) 对自己的怜爱或同情。) 20.【答案】①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 ②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③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或才能被人们所接受) 21.【参考答案】②有了钱也未必一下子把奶奶的病治好 ③报答养育之恩也不一定只有此办法 22.【写作指导】 材料先设置了一个情景——中秋节。中秋节本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但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家庭无法团聚,可是父母与子女又不能相互理解,这样的情景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于是就更能引发大家的思考。立意时注意选好角度,可以从老人的角度立意,也可以从女儿的角度立意,还可以从老人和女儿相结合的角度立意。 立意角度: (1)女儿角度:孝道不能敷衍、走过场,要常回家看看,孝文化如何继承与弘扬等等。 (2)老人角度:正确看待“同城送月饼”。 (3)老人和女儿相结合的角度:亲情需要沟通谅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