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1.B【解析】以偏概全,原文“大多数人”这样认为,并不是全部。 2.A【解析】原文的逻辑关系是选择:不是……而是……,选项曲解为递进关系:不仅……更…… 3.D【解析】作家的行为是一种商业行为,是“交换”,其“巨大的利润和声望”并不是“给”本身所意味的“得” 4.A【解析】B项夸大了保安们的作用,剧场的安静主要是因为观众沉浸在乐曲所营造的氛围中,C项,“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好的”属于主观臆断。D项,理解错误,团长的观点是,因为小号手没有出场,所以音乐会是不完美的。 5.【参考答案】(1)作者善于埋设伏笔,前面对院长“拍着胸脯”保证的交代和保安神情严肃、如临大敌神态的描写,为后文小号手被控制做好了铺垫。(2作者善于制造悬念,一开始只说演出有一个特殊环节,但到最后才交代这一环节究竟是怎么回事,很好地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3)小号手没有出场,反而成就了一场完美,轰动的天籁之音,造成了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效果,令人回味无穷。(4)故事没有按主人公设想的步骤进行却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很好地突出了主题。(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5分,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6.【参考答案】第一问(3分) 答案一:小说意在告诉读者,艺术作品应该为欣赏者留下一定的空白,让欣赏者用心灵去体会。答案二:许多科学或艺术上的成功往往得益于偶然事件。答案三:生活中人们苦心孤诣所追求的与实际效果往往不一致。答案四:生活中往往存在着歪打正着的情况。(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第二问(3分) 答案一:一定也是一场精彩的演出,只是不会让观众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答案二:一定也是一场精彩的演出,也会让观众感到耳目一新,打破了表演者只能在舞台上的传统做法。(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7.B【解析】“幻觉与真实相结合”并不是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手法。 8.BC(B3分,C2分,多选不得分) 【解析】B项,“曹禺善于洞察青年内心的情绪”错,原文只说《雷雨》中“情绪是很重要的”,并没有说仅限于青年的情绪;C项,“无情地揭露了人性的阴暗”,于文无据。 9.【参考答案】(1)为中国话剧创作了许多丰碑级的作品,如《雷雨》《日出》《原野》等。 (2)曹禺的创作使中国话剧艺术走向了成熟,并达到了很高的高度。(3)在话剧艺术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借鉴中国古代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艺术手法,给剧中人写小传、札记,追求一戏一格等。(4)为中国话剧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员。(5)将人艺办成了一个蜚声世界的剧院。(每点1分,答满四点即可得满分4分,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10.D 11.D【解析】“社”为土神,“稷”为谷神 12.C【解析】子婴在统治上并没有“残酷暴虐” 13.(1)收缴天下的兵器,将它们集中到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武器),来铸成十二个金属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兵,兵器;聚之咸阳,补出省略的介词“于”;锋镝,武器,或“兵刃、箭头”;弱,使……变弱,译为“削弱”也可。每点1分,句意正确1分,共5分 (2)秦二世(胡亥)接受了这些做法,承袭过失而不改变,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独无助没有亲信,自己处在危险的境地,力量弱小而无人辅佐。(因,沿用,承袭;以,以致;亲,亲信,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无辅,无人辅佐。每点1分,句意正确1分,共5分) 【文段二参考译文】 秦王满足于自己的功业而不求教于人,顺成过失却不改变。秦二世接受了这些做法,因循过失而不改变,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没有亲信,自己处在危险的境地,力量弱小无人辅佐,三位国君始终处于迷惑之中,终身不醒悟,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 就在这个时候,也不是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天下形势变化的人,然而,之所以不敢竭尽忠心,指出国君过错,是因为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害了。因此,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 天下已经大乱,奸臣却不让国君知道,难道不可悲吗?古代先王知道言路被堵塞,国君被蒙蔽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治法律设立刑罚,因而天下太平。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于是天下人服从;衰弱的时候,凭借正义和权力来征讨,因而诸侯顺从;土地被削割的时候,在内能自守备,在外还有亲附的力量,社稷得以保存。 因此,秦王朝强盛的时候,繁多的法令、严酷的刑罚让天下人震惊;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怒而天下人都背叛了他。所以说,周王朝制定的天下的秩序是合乎发展规律的,因而国家传承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王朝则是国家制度和具体措施都导致了民心的丧失,所以不能长久。由此看来,一个是使国家变得安定的统治方式,一个是使国家变得危险并走向灭亡的统治方式,相差实在是太远了! 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因此君子治理国家,从上古的历史中考察治国之道,在当代的实际情况中进行验证,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规律,仔细推究谋略和形势是否适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就会使国家历时长久,社会安定。 14.DE(D2分,E3分,多选不得分。D项,“借陶令辞官归隐,闲雅悠然,罗含致仕还乡,甘居茅屋,表达自己归隐之意”不对,从尾联的意思就可以看出,诗人并不想归隐。该联的意思是:借陶渊明和罗含自况自己的恬淡正直、不慕名利的高洁品行。E项,“何时禁重露”中的“禁”是避、忌,也就是躲避、害怕的意思。整句的意思的,菊花说明时候躲避过重重秋露的摧残?表现出菊花坚韧的品格和高洁的气节。 15【参考答案】(1)“实在怯斜阳”流露出光阴荏苒,自己的抱负不能施展的担忧之情。(2)“愿泛金鹦鹉”流露出诗人希望自己能够进入官场,施展自己才华的愿望。(3)“升君白玉堂”流露出诗人有朝一日能够升入朝廷,为国效力的愿望。(每点2分,共6分) 【参考译文】 暗淡的紫色,鲜艳的黄色。它们既有陶渊明篱边菊花的色彩,又有罗含宅中丛菊的香味,菊花何时躲避过深秋重露的摧残?但它害怕夕阳的来临。愿意浸在鹦鹉杯的酒中,也希望来到富贵人家丰盛的酒席上。 16.(1)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每空1分,有错别字不得分) 17.D筚路蓝缕,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正确。不可理喻,不能用常理使那个人明白,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不合语境。不即不离,即,接近,靠近;离,疏远,离开。指对人既不接近,也不疏远,此处用错对象。高屋建瓴,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的形势,现指对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彻。正确。哀鸿遍野,比喻啼饥号寒的灾民,用错对象。比比皆是,表示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都形容很多,正确。 18.D【解析】A项另起炉灶,将“他的课”改为“讲课”。B项,“开拓”与“篇章”搭配不当,应为“谱写了千古传诵的壮美篇章”。C项,语序不当,应为“碰撞、交流、融合”。 19.B【解析】A项,“垂询”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C项,“抛砖引玉”是谦辞,只能用于自己。D项,“斧正”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 20.【参考答案】(1)会导致营养过度或不足。(2)会因为营养过剩(3)使人体免疫力下降(每空2分,意思对即可) 21.【参考答案】(2)能把握经典作品的思想精髓,也未必能像大师一样思考(3)(3)即使能像大师一样思考,人格也未必能达到大师的水平(2分) 22,。根据高考评分标准评判分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