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张家口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9-04 11:36
张家口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什么是“给”?比较流行的误解是把“给”解释为放弃,被别人夺走东西或作出牺牲。一个性格没有超越接受、利用或者贪婪阶段的人对“给”的理解就是这样。一个“重商主义者”也准备给,但一定要通过交换。只“给”而没有“得”对他来说就是被欺骗;那些基本上是非创造性性格的人在“给”时,会有一种被人拿走东西的感觉。因此这种类型的人大多数拒绝给别人东西。而有些人却把“给”作为一种美德,一种自我牺牲的美德。对他们而言,“给”比“得”好,宁可忍受损失也要体验给予别人的快乐。
有创造性性格的人对“给”的理解完全不同。他们认为“给”是个人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使我充满欢乐。我感觉到自己生气勃勃,因而欣喜万分。“给”比“得”要有更多的愉快,这不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强大的生命力。
如果我们拿这一观念来解释各种特殊现象,就不难认识其有效性。最基本的例子表现在母子关系上。女子“给”的行为表现在她作为母亲的责任上。她把她的养料给予她腹中的胎儿,后来又给婴儿喂奶并给其必要的温暖。对女子来说不能给是极其痛苦的。
在物质世界范畴内,“给”代表着富裕。不是拥有财物的人是富裕的,而是能给予他人东西的人才是富裕者。害怕受到损失的吝啬鬼,不管他拥有多少财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也是一个贫穷而可怜的人。愿意把自己的东西给予他人的人却是富有的,他感受到自己是一个有能力帮助别人的人。只有那些连生活必需品都没有的人才不能体验帮助别人的乐趣。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衡量有没有足够生活必需品的标准既取决于人实际拥有的财产,也取决于人的性格本质。实际情况是,穷人往往比富人更愿意给。尽管如此,超过一定限度的贫困往往使许多人无法“给”,这一点令人十分懊丧——这不仅仅是因为从中可以看到穷人的贫困,同时也是因为穷人被剥夺了“给”所带来的欢乐。
“给”的重要含义不仅仅包含物质范畴,还包含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范畴。一个人究竟能予别人什么呢?他可以把他拥有的最宝贵的物质——他的生命的一部分给予别人。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他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丰富了他人。同时在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因此他的“给”同时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愿意“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而感到快乐。在“给”的行为中诞生了新东西,给、得双方都会感谢这种新东西,这一点表现在爱情上就是:没有生命力就是没有创造爱情的能力。
(选自艾•弗洛姆《爱的艺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多人认为“给”即放弃、被夺走东西或作出牺牲,这是一种流行但错误的理解。
B.那些基本上是非创造性性格的人都拒绝给别人东西,认为那样有被人拿走东西的感觉。
C.重商主义者不反对“给”,但前提是交换,目的是得,否则就认为有违基本道德准则。
D.有些人为了成就美德而“给”,对他们而言,“给”是一种自我牺牲,能体验到快乐。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给”能给人带来欢愉,这不仅因为“给”能体现一种牺牲,更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
B.一个在物质上富有的人,如果他对财物吝啬,不肯施舍帮助他人,那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也是一个穷人。
C.把自己身上有生命力的部分与他人分享,这是用一种生命力唤起另一种生命力,这超越了物质的范畴。
D.“给”不是单向施舍,而是双向唤醒,给予者和接受者的生命都在“给”中诞生出新的东西,感受到生命的快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行为中,不能体现“给”本身也意味着“得”这一理念的一项是(3分)
A.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自身品质也在交流互动中得到提升。
B.演员通过精湛的表演给观众带来精神享受,而观众的掌声给演员带来成就感。
C.精神分析学家通过治愈其他病人从而治愈了潜藏在自己心灵深处的心理疾病。
D.作家将自己的精神劳动凝结成书籍给读者精神享受,同时获得巨大的利润和声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艺术效果   赵守玉
著名的金萨克斯乐团到外地举行专场音乐会。
演出之前,团长找到剧院院长一再请求,乐团将把新创作的《天籁之音》作为压轴曲目,这首曲子在演奏中将会有个特殊环节,因此希望能保证会场的秩序,以免影响效果。
院长一听,二话没说,当场就拍了胸脯:放心吧,我肯定让现场保持绝对的安静,特别是那个特殊环节,一定配合你们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得到院长的保证,团长还是不太放心,临演出前,他专门又去观众席实地考察了一番,发现现场增派了不少保安,个个神情严肃,如临大敌,好像一有动静就马上会扑过去,团长这才安下心,回到后台嘱咐乐队拿出最好的状态,把最精彩的演出献给观众。
演出进行得很顺利,除了曲目间的掌声,现场没有出现一点点杂音。团长深受感动,在《天籁之音》即将开始时,他激动地走到幕前,热情洋溢地向大家介绍:“请各位屏心静气,用心灵去体会那个来自天堂的声音吧!”
乐曲开始,随着乐章一个个地推进,音乐由急变缓,由浓变淡,由强变弱,最后,竟然全部消失。
音乐突然出现了长时间的空白,正听得如醉如痴的听众们一愣,刚要交头结耳,音乐声突然乍起,直冲云霄。
众人一愣,这才反应过来:这就是那个特殊环节,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效果。观众席顿时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
如此三次,每一次音乐中断,都会赢得听众雷鸣般的掌声,有几个观众还不停地赞扬:真是了不起,用长时间的停顿来表现天籁之声,太有内涵了。
演出圆满结束,院长满面笑容地走上前,准备和团长握手庆贺,谁知团长脸色发白:“实在对不起,《天籁之音》我们没有演奏好,我感到很惭愧。”
院长一愣:“很好呀,大家听得如痴如醉,已经达到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团长摇了摇头:“不,那个最关键的小号声,从天际传来的小号声没有出现。乐曲中那三次中断,就是小号声该出现的地方,这是我们新乐曲中的特殊环节,也是整个乐曲的精华,可我们的那个小号手却不知道出了什么问题,竟然一次都没有吹,这实在是一场不完整、不完美的音乐会。”
“团长,我在这儿!”突然,一个人衣衫不整地从外面跑了进来,正是那个小号手。
团长见到他,勃然大怒:“你跑到哪里去了?为什么不按原来的安排,从门口吹响小号走上舞台?”
那个小号手刚想回答,几个保安模样的人冲了过来,一把抓住小号手,其中一个人手里还拿着一把被砸坏的小号,一边跑一边叫:“我看你往哪儿跑?”
“干什么?”院长怒吼一声。
保安一愣,看到是院长,急忙满脸堆笑:“院长,按照你的安排,为了保证音乐会的安静,我们加大了清查力度,乐队演奏中我们正好在观众席的角落里发现了这个小子,他当时拿着这把小号想捣乱,我们立即采取紧急措施,悄悄把他制服并带出了会场,刚才我们没注意,让他冲了回来,不过好在演出已经结束,他已经无法影响音乐会的艺术效果了。”
4.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团长请求剧院院长保证会场秩序,为下文保安驱逐小号手出场,使他无法参与演出埋下伏笔,使故事的发展合情合理。
B.演出进行时,“现场没有出现一点点杂音”,这得益于保安们做事认真,尽忠职守,他们如临大敌的神情镇住了在场的观众。
C.演奏中三次中断的空白,用停顿来表现天籁之声,让观众用心灵去体会,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效果,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好的。
D.团长对院长说,这是“一场不完美的音乐会”,是一种谦虚的说法,因为他也明白小号手的缺席恰恰成就了最好的艺术效果。
5.小说的情节安排独具匠心,请结合文本说一说作者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巧妙之处。(5分)
6.你认为小说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假如小号手没有被控制,而是按原来设想出现,演出效果会怎样?(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曹禺与中国话剧   田本相
曹禺,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学名万家宝。他自幼天资聪慧,博览群书,文笔卓异。受继母的影响,爱上了戏剧,认为戏剧是“一个美妙迷人的东西”。
1922年,考入南开中学的曹禺,开始在南开的舞台上崭露戏剧表演的天赋。1928年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凭借出色的写作和表演才能,他继钱钟书“清华之龙”后被誉为“清华之虎”。也就在这时,年仅19岁的曹禺开始创作日后震惊世界的《雷雨》,23岁时,他完成了这部处女座。
曹禺之前,中国话剧的先驱者们,大都是把话剧当作宣传鼓吹民主革命的工具,很少顾及话剧的艺术问题。曹禺则借鉴和吸收了中国古典戏曲和欧洲近代戏剧的艺术手法,把中国的话剧艺术成功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的《雷雨》被看作是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雷雨》是一位善感青年的激情之作。《雷雨》中,情绪是很重要的,郁闷的情绪和冲动的情绪在曹禺苦闷压抑的灵魂里奔涌,就像他自己在《雷雨•序》里说的那样,这是一个作家从心底说出来的话,好像有种力量推着他写出了雷雨。
《雷雨》是一个深思的青年对人类命运的探索之作。曹禺在《雷雨•序》中写道:“我觉得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仿佛自己要主宰自己的命运,但常常是自己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期望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光俯视这人群。”
曹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对人性有着最充分的研究、最深刻的理解和最细微的体验。他一生都在探索人的心理、人的感情、人的灵魂,把人们最隐秘的情感、最复杂的人性展现在舞台上,从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演员的表演欲望,打动着一代又一代观众的心灵。
曹禺对创作从不敷衍。1935年,为了创作《日出》,他冒着名誉受损的危险,经常到妓院去了解被侮辱妇女的生活情况。还差一点被打瞎了眼睛。创作中他给剧中人写小传、札记,每个人物出场都有一段非常精彩的人物介绍,在这之前还从没有人这样做过。
一戏一格是曹禺的艺术追求,在创作《原野》时,他用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手法,表现了这个传奇故事。他借鉴了有戏大力渲染、无戏一笔带过的传统戏曲手法,集中刻画了仇虎复仇前后的心理活动,把历史与现实、幻觉与真实结合在一起,在戏剧创作上做了一次新的开拓。
1937年,随着《日出》如潮的好评,曹禺成了国立剧专的一块金字招牌,大批学生慕其名报考该校,曹禺授课成为该校的一大景观。在国立剧专,曹禺为中国话剧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员。
195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曹禺被任命为首任院长。他以自己的眼光和见识、地位和名望,邀请郭沫若、老舍、夏衍、田汉等知名剧作家为人艺写戏,使北京人艺演出的剧本始终保持着较高的标准和品位。正是在演出这些大师的剧作中,北京人艺形成了一种艺术氛围,一种艺术传统,最终积淀为一种艺术基因。北京人艺之所以成为一个蜚声世界的剧院,成为一个独具风格、自成一派的剧院,与曹禺是分不开的。他当过文联的执行主席,当过剧协主席,当过各种各样的委员,但他最看重的还是这个院长。现在戏剧界有一个公论,说曹禺在解放后有一个更好的作品,那就是北京人艺。
(选自《曹禺传》,有删改)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曹禺之前,中国话剧的先驱者们,注重话剧在民主革命思想的宣传和鼓动方面的作用,大都没有在艺术上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B.曹禺的创作注重借鉴传统手法,在刻画仇虎复仇前后的心理时,就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有详有略、幻觉与真实相结合等手法。
C.曹禺是北京人艺的首任院长,他以自己的地位和名望邀请知名剧作家为人艺写戏,使北京人艺上演的作品长期保持高标准、高品位。
D.北京人艺能形成一种自己独特的艺术氛围和艺术传统,并积淀为一种艺术基因,成为蜚声世界的剧院,与曹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8.下列对曹禺戏剧取得杰出艺术成就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5分)
A.曹禺幼年时,受继母的影响爱上了戏剧;学生时代,在南开和清华的舞台上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获得了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
B.曹禺善于洞察青年内心的情绪,郁闷、冲动等各种情绪在曹禺苦闷压抑的灵魂里奔涌,像一种无形的力量推着他写出了《雷雨》。
C.曹禺是一个不断探索人性的作家,他把人们最隐秘的情感,最复杂的人性赤裸裸地展现在舞台上,无情地揭露了人性的阴暗。
D.《雷雨》是一部对人类命运的探索之作,作者以悲悯的心情展现了人们希望主宰自己的命运,却常常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现实。
E.曹禺的创作十分严谨,他注重从生活中获取第一手资料,有时为了创作的真实,不惜冒着名誉受损的危险去了解生活。
9.有人评价曹禺是中国话剧的奠基人,同时又是一座高峰,曹禺倾其一生为中国话剧做出了哪些突出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