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安徽铜陵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8-23 11:26
安徽铜陵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化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于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支撑中国梦的理念要件,是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根脉和当下时代诉求的集体共识。核心价值观不是孤悬于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社会现实的空中祥云,而是贯穿传统和现实、连接庙堂与民间、沟通中国与世界的共同愿景。多年来,我们在精神、道德层面的“失魂落魄”,很大程度上与我们没有很好地解决我们的文化问题有关,我们走了这么远,回过头来,还得把曾经遗落的好东西找回来。
国学大师钱穆说过:“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没有文化,就没有民族”。文化不仅表现为显性的存在物,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内在地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它像空气一样,充盈在我们的生活空间,渗透在我们的行为理念中;文化具有绵长的同化功能,让身处于同一文化圈的文化主体拥有共同的文化语言。如果脱离中国文明和中国文化,现代化就会失去其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核心价值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近一百年来,中国的文化危机随着时序的迁流而不断加深,要把一个具有几千年生长期的巨型文化生命体从危机中救起来,可能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近几年来,在国人的意识中,中国文化传统的位置的确有所提升,但文化问题仍非短期内所能解决。原因是此前的文化激进主义,将我们的文化传统视为保守落后的东西,一股脑儿地抛掉,将上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家底全部打翻在地。为此,学者余英时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已失去了存在的依据,许多基本价值不是遭到唾弃,便是受到歪曲,不但仁义道德、慈孝中庸、和谐容忍等传统德目失其效用,而且包括敬祖先的意识也在若存若亡之间。旧的价值系统已残破不堪,而新的价值系统却并未出现,这是一种文化真空的状态。
造成这种悲剧,中国的知识文化精英难辞其咎。余英时认为,一百年来,在中国文化界发生影响的知识分子,始终摆脱不掉“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的心态。到了今天,很少有人能够离开某种西方的思维架构,而直接面对中国的文学、思想、历史了;他们似乎只有通过西方这一家或那一家的理论才能阐明中国的经典。此言说得有点极端,但不无道理。中国文化之所以不同于西方文化,盖在于中西方的生活方式不同,中国对自然、人生、世界的理解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但进入近代后,中国的文化秩序被外来的力量彻底打翻了,文化自信被连根拔起,中国从此走上了漫长的文化救赎之路。
中国文化近百年来虽历经磨难,其生命力却绵远不绝。我们凝聚核心价值观、放飞中国梦,需要依傍中国文化传统和文明积淀。如今,中国梦的核心框架已初步成型,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将这核心框架与中国文化根脉连接起来,寄理念和核心价值于文化之中。这样的价值宣示才能深入民心,具有绵长的生命力。为了不让中国梦变成热闹一时的流行语,需要在文化上对中国梦进行固本培植,用厚实的文化活水滋养中国梦。
1.下列有关“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核心价值观既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又反映了当下时代要求,是一种集体共识。
B.核心价值观是贯穿传统和现实、连接庙堂与民间、中国与世界的共同愿景,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条件。
C.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完全取决于能否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
D.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所依托的空中祥云,它既以中国文明和中国文化为根基,同时也受制于中国的现代化。
2.对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危机形成的原因,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化激进主义视我们的文化为保守落后的东西,完全颠覆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家底。
B.旧的价值系统已被扫荡无余,新的价值系统却未出现,形成了一种文化真空状态。
C.近代中国的知识文化精英们普遍未能摆脱掉“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的心态。
D.近代以来,中国的文化秩序被外来的西方力量彻底打翻了,文化自信彻底丧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国学大师钱穆的话表明,文化是民族的生命,一个民族若没有自己的文化,那么这个民族就会走向灭亡。
B.文化不仅表现为显性的具体存在形式,它更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人们对人生和世界的看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
C.近代以来,文化危机不断加深,中国从此走上了漫长的文化救赎之路,现在看来要使其完全得到拯救,仍需一个较长过程。
D.为使中国梦变为现实,需要在核心价值观上对中国梦进行固本培植,用厚实的文化活水加以滋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借给你的温暖
江文胜
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养猪专业户王老汉蜷缩在家里的火盆前,他不敢出门。
忽然,狗叫。王老汉极不情愿地打开屋门,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刮来,他打了一个激灵。王老汉哆哆嗦嗦地来到院子里,没见到任何人,可狗还在叫。
院子左边的一排房屋,是猪圈。他逐一查看猪圈,仔细地数,总共 60 头猪连毛发都没少一根。猪没被盗,狗为啥叫呢?肯定有情况,不然,通人性的狗是不会无缘无故地瞎叫的。果然,王老汉在那排距自己的住房最远的饲料库发现了“敌情”:喂猪的苕片饲料少了一袋!
王老汉立马来了精神,他赶紧回到屋里,拉上三十岁出头的儿子金华出来寻找。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院子里从院门到饲料库、从饲料库到院门各有两行脚印,清晰可辨。金华说:“咱们跟着脚印去追那偷饲料的人!”王老汉说:“这是一个人的脚印,咱俩去追,可以对付,铁证如山,看他如何狡辩。”
父子俩一前一后顺着脚印一口气追到了蜡子山矿区宿舍。脚印通到一间砖房的门前没了,别的砖房都熄了灯,只有这间房没有熄灯。
真是胆大包天啊!做了贼还敢亮着灯?王老汉这样想。
窗是玻璃窗,玻璃上结满了冰花。左下角的一块玻璃没了,糊上了报纸。王老汉用舌头舔湿了窗户纸,用手指轻轻一捅,报纸上便出现了一个小孔:一个黑黑的瘦瘦的中年汉子,坐在屋里的矮凳上,他的头上还冒着热气。啊!那袋装有红苕片的大编织袋赫然放在他的面前现代文阅读答案借给你的温暖江文胜现代文阅读答案借给你的温暖江文胜。床沿坐着一个双手笼在袖头里的老头,床头的被子下露出一个小脑袋,一个中年妇女站在这个黑汉子的对面。
王老汉父子猫着腰蹲在窗户外,大气不敢出,倾听着屋里的动静。
“粮,借来了。这就是,红苕片,100 斤。你还愣着干啥?还不快去熬苕片汤!”汉子的声音。
“妈,快熬,我饿坏了,我要吃苕片汤。”小孩的声音。
“亚龙,这粮是咋借来的?”老人的声音。
“爹,我事先写好了借条,借条压在袋子下。”汉子的声音。
王老汉一愣,心想,我怎么没注意到那借条!真的有?
“这不是偷吗?自打你从娘胎里出来,我是怎么指教你的?做人要本分!还好,留下了借条,人要凭良心。但借粮容易还粮难哪!矿上不开工资,啥时候能还上?”老人的声音。
“爹,这个我想过。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我还有一双手。到春天,矿上如果还不能开支,我就到农村去帮工。听说王老汉厚道,日子也过得殷实,不然我干吗要借他的。我想去他那里,帮他干活,用工钱抵粮钱……”汉子的声音。
“快走!”王老汉在心里喊。他拉起儿子往家里赶。进了院子,王老汉急奔饲料库,果然发现了那张借条:
家里无米下锅。借一袋红苕干片。春天还。蜡子山矿区吴亚龙,此据。
某某年某月某日
上面还有一个用墨水作印泥盖的“吴亚龙”的私章。
太阳从蜡子山上露出头来。吴亚龙推开屋门,见门口堆了一些东西:一袋大米、一袋面粉、一大块猪肉、几条鲜鱼和一袋冻豆腐……吴亚龙像见到了天外来物似的翻来覆去地找,竟找不出一张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
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准确的两项是(  )(   )(5分)
A. 小说以“借给你的温暖”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淳朴的人性美。
B.小说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心理、对话、细节等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王老汉和吴亚龙的形象。
C.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感恩的故事,他把人物放在大饥饿的时代,用简洁的文字给人物设置了一个道德困境。
D.小说篇幅虽短,但作者围绕“借”字,将故事情节设置得曲折离奇,跌宕起伏。E.小说以“借给你的温暖”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淳朴的人性美现代文阅读答案借给你的温暖江文胜阅读答案。
E.小说很善于设置悬念和伏笔,如“忽然狗叫”“喂猪的苕片少了一袋”“做了贼还敢亮着灯”等。
5.文中画线处写到“雪”,下列以对其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处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也是为吴亚龙冒险渲染了悲壮的气氛。
B.第一处引出下文王老汉因冷不出门、吴亚龙留借据拿苕片的故事的叙写。
C.第二处推动了情节发展,为下文沿着清晰的脚印追寻偷苕片的人做铺垫。
D.第二处也暗指了吴亚龙,哪一位是主人公?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6.小说中王老汉和吴亚龙,哪一位是主人公?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完成7-9题。
森林的枢纽
戎可
红日待升,晨雾飘渺,远山如幻。林中某处,黑啄木凌厉的叫声一如既往,转眼间百鸟齐鸣,如歌如朝。百鸟来朝是人类的想象,天下万物实在没有高下之分。但是确实,某些物种似乎更加重要,如同枢纽。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啄木鸟,森林将会怎样?
  《辞源》说,枢纽,“比喻事物互相联系的中心环节”。这个中心环节如枢如纽,本身并不起眼,然而一旦缺如,整个系统却会发生重大改变。1969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生态学家罗伯特•T•佩因提出了关键种的概念,它的英文是keystone species,其中keystone的本义是指石拱门上方中间的那块石头,它在所有组成拱门的石头中受力最小,但没有它,拱门就会倾倒,keystone的含义与汉语里的“枢纽”异曲同工。
关键种的概念并非凭空而来,佩因教授分析了一系列的例证,特别是他1966发表的一项研究。这项研究开始于1963年,他在离西雅图不远的马考海湾做了一个有趣的去除实验。马考海湾在太平洋东侧,满是石岸而无沙滩。佩因选择了一块海滩作为样地调查底栖生物。样地的中段——中潮间带,布满了贻贝、藤壶和一种称为茗荷儿的节肢动物,这些动物都固着在岩石上。有一种海星以这些动物为食,哪种动物增多,海星便优先取食哪种,所以没有谁能占据绝对优势。低潮间带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较短,生物种类急剧增多,甚至包括了四种大型海藻。除了刚提到的三种动物的幼体,另外一种藤壶零散地附着在岩石上,夹杂着一些海葵。两种石鳖和两种帽贝四下爬行,几只海兔(裸鳃类软件动物)在海绵上缓缓爬过,贪婪地摄取着它们的食物。
实验中精彩的部分来了,佩因取走了样地里的海星。三个月后,原本只分布在低潮间带的那种藤壶,竟然占据了样地百分之六十到八十的空间。随后的九个月里,小个头儿的贻贝和茗荷儿迅速生长,到处都是它们。再往后,茗荷儿也消失了,遍地贻贝。它们侵占了几乎所有的岩石,其它生物无处附着,结果藻类只剩一种,海葵所剩无几,石鳖和帽贝爬向别处,海兔也随着海绵的消失而消失。这样演替的结果,虽然生物量大大提高,但物种数却从十五种迅速降到了八种,甚至更少。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降低的问题在于,一旦环境变得不适于这区区几个物种的生存,整个生态系统就将面临崩溃。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去除了几只能够控制固着生物生长的海星。
像这个例子里的海星,便可称之为关键种。它们虽然数量不多,却对生态系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关键种这个概念的意义在于,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处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我们只要保护好这个物种,那么生态系统就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自我维持着它的结构和功能。而从理论上讲,保护一个关键种,所费应该不大,四两拔千斤,何乐而不为。
像海星这样,通过捕食稳定了生态系统结构的例子很多,比如地上的老虎、天上的雄鹰和海边的海獭,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特别强调保护这些动物的意义所在。但是关键种至少还有另外两种可能的形式,其中一种是基于互利共生关系的关键种。比如在澳大利亚西部,食蜜鸟给很多种植物传粉,也取食它们的花蜜,彼此互更惠互利,互相依赖。但当橡子山龙眼开花的季节,它的花却是食蜜鸟的唯一蜜源。在这种情况下,橡子山龙眼就成了关键种,因为一旦它开不了花,食蜜鸟种群就会衰落,其它的植物也将跟随着无法繁殖。
与上面两类关键种不同,生态工程师为其它生物创造生态位,是另一种形式的关键种。比如水獭修筑的水坝,像工程师一样改变了局部环境,不仅促进了森林的更新,更为一系列物种的生存提供了资源。再比如啄木鸟,它在树上凿出的大大小小的洞,为真菌、昆虫的生存提供了便利,给各种小型兽类、鸟类的隐蔽和繁殖提供了空间。啄木鸟吃虫,它的数量不会太多,否则就意味着树干里的虫太多,森林也就不复存在。但如果没有啄木鸟,我们无法想见,那些依赖于它的洞穴的动物将何去何从,森林又将是一个怎样的面貌。
关键种是一个美丽的保护生物学概念,但在真实的世界找到这样一个枢纽却难上加难,这是因为物种间的复杂关系,往往远超常人的想象。我们能做的,就是到森林里多走走,多观察、多体会、多分析,大自然会告诉我们答案。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关键这种在英文里的意思与枢纽的意义相近,它所起的作用也和枢纽一样,一旦缺失,整个系统就会发生重大改变。
B.佩因教授所做的“去除实验”,去除样地的生态环境,导致生物量提高,而生物物种却迅速减少。
C.我们只要保护好一处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这种生态系统就能够维持着它的结构和功能,长久地生存下去。
D.物种之间有着复杂关系,所以在现实世界里找到一个关键种很难,保护一个关键种更难,因此可以说关键种只是保护生物学的一个概念。
8.下列对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4分)
A.文章开头以“红日待升,晨雾飘渺,远山如幻”的描写,表现出百鸟和鸣的美好现象,激起人们对美妙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B.在“关键种“概念提出时,文章先引用《辞源》中关于枢纽的解释,再用英文的构成,准确而形象地说明其作用,体现了科普文章的特点。
C.对于佩因教授的却除实验,文章采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详细地讲解了实验的样本特点和实验的过程,让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其实验的意义。
D.文章以啄木鸟和海星为例,分析了关键种的作用,也说明了如何寻找关键种,与结尾“多观察、多体会、多分析,大自然会告诉我们答案”相呼应。
E.本文虽然是一篇科普文章,但行文活泼,语言生动,生活气息浓郁,如“四两拨千斤”之类的词语,贴切又形象,使文章可读性强。
9.在态度环境中,关键种有哪些作用?这个概念的提出有什么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