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河南安阳市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8-11 11:50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答案】(1)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褒禅山脚下筑舍定居,死 后葬在那里;(给分点:始——开始舍——筑舍定居,舍于其址——状语后置句式)
(2)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给分点:以——因为,阳——山的南面名——命名、称呼)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计分点:(1)始——开始舍——筑舍定居,舍于其址——状语后置句式;(2)以——因为,阳——山的南面名——命名、称呼。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代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登快阁①
黄庭坚
痴儿①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③已为佳人④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注】①快阁:在今江西省泰和县,作者写此诗时做泰和县知县。  ②痴儿:指作者自己。
②朱弦:琴的代称。  ④佳人:知心朋友。
9. 诗的颔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10.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多方面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9. 颔联描绘了一幅意境开阔、空旷辽远,景象苍茫、明净的暮秋景色图。深秋时节,远远近近无数的山脉,落叶飘零,万木萧疏,天空显得特别高远广阔;朗朗明月笼罩着清澈的江水,江水映着月光,如同一道白练,皎洁明净。  
10. 这首诗表达的感情包括:①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②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③因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④还有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那种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的流露。
【解析】
9.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诗的颔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首先找出诗句中的主要景物,比如“落木”“千山”“天”“澄江”“月”,然后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绘,最后用四字词语概括画面特点。颔联的意思是: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分明地向远处流去。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篇名句默写
1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以水喻愁的名句,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卫风•氓》中通过写桑叶凋落喻指女子年华逝去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观点相同。
【答案】    (1). 问君能有几多愁     (2).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 桑之落矣    (4). 其黄而陨    (5).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6). 师不必贤于弟子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本题中易错字“陨”“不必”。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