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胡世将,字承公,常州晋陵人,宿之曾孙。登崇宁五年进士第。范汝为寇闽,以世将为监察御史、福建路抚谕使。入境,韩世忠已平贼。迁尚书右司员外郎,又迁起居郎,迁中书舍人赐三品服兼修政局坐言者落职奉祠未几除徽猷阁待制知镇江府入为礼部侍郎改刑部出知洪州兼江西安抚制置使。会建昌兵变,杀守卒,婴城以叛,世将以便宜发兵讨平之。除兵部侍郎,复知镇江。 未几,召为给事中兼侍讲,直学士院,复迁兵部侍郎。寻以枢密直学士出为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宣抚吴玠以军无粮,奏请踵至。世将既被命入境,约玠会议。蜀之饷运,溯嘉陵江千余里,半年始达。于是奏用转般摺运之法,军储稍充,公私便之。 绍兴九年,玠卒,以世将为宝文阁学士、宣抚川、陕。时关陕初复,朝廷分军移屯熙、秦、鄜延诸道。明年夏,金人陷同州,入长安,诸路皆震。蜀兵既分,声援几绝,乃遣大将吴璘、田晟出凤翔,郭浩出奉天,杨政由赤谷归河池。不数日,璘捷于石壁及扶风,金人逡巡不敢度陇,分屯之军得全师而还。诏除端明殿学士。 十一年秋,朝廷复用兵。会母丧,命起复。遂复陇州,破岐下诸屯,又取华、虢,兵威稍振。未几,疡发于首。除资政殿学士致仕,恩数视签书枢密院事。卒,年五十八,命有司给葬事。 (选自《宋史•胡世将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迁中书舍人/赐三品服/兼修政局坐/言者落职奉祠/未几/除徽猷阁/待制知镇江府/入为礼部侍郎/改刑部/出知洪州/兼江西安抚/制置使。 B. 迁中书舍人/赐三品服/兼修政局/坐言者落职奉祠/未几/除徽猷阁/待制知镇江府/入为礼部侍郎/改刑部/出知洪州/兼江西安抚/制置使。 C. 迁中书舍人/赐三品服/兼修政局/坐言者落职奉祠/未几/除徽猷阁待制/知镇江府/入为礼部侍郎/改刑部/出知洪州/兼江西安抚/制置使。 D. 迁中书舍人/赐三品服/兼修政局坐/言者落职奉祠/未几/除徽猷阁待制/知镇江府/入为礼部侍郎/改刑部/出知洪州/兼江西安抚/制置使。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参加最后一级——中央政府考试者。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B. 兵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兵部又称夏官,兵部尚书也称夏卿。 C.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D. 卒: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很严的社会中,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依据《周礼》记载,天子死用“崩”,诸侯死用“薨”,大夫死用“卒”,士死用“不禄”,庶人死用“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崇宁五年(1106年),胡世将进士及第,后曾任尚书右司员外郎、礼部侍郎、刑部侍郎、兵部侍郎等职,退休时享受签书枢密院事待遇。 B. 吴玠因为军队缺少粮食,不断上书。胡世将受命入境后,与吴玠商议。因蜀的军粮运输困难,耗时长。于是上奏使用转般摺运的方法,使军中储备得到稍微充实。 C. 胡世将任川陕宣抚使时,金兵大举进攻关中,长安陷落;蜀军分屯各地,不能互相援助。胡世将巧妙用兵,“分屯之军,得全师而返”。 D. 绍兴十一年,胡世将守完丧后,率军先后攻下陇州、岐下、华、虢等地,使军队士气得到了一定的提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建昌兵变,杀守卒,婴城以叛,世将以便宜发兵讨平之。 (2)不数日,璘捷于石壁及扶风,金人逡巡不敢度陇,分屯之军得全师而还。 【答案】10. C 11. A 12. D 13. (1)适值建昌发生兵变,杀了太守和副职,环城固守来反抗,胡世将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发兵讨伐平定了叛乱。(“会”、“婴”、“便宜”各1分,整体语意2分) (2)没过几天,吴璘在石壁和扶风获胜,金军徘徊不前,不敢越过陇,分屯的军队得以全部归来。(“捷”、“逡巡”、状语后置各1分,整体语意2分)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注意官职名称、地点等的变化,时间词语“未几”,结合句意断句。句意:升迁为中书舍人,赏赐三品官服,兼人修政局。因被论奏而被罢官只领取俸禄,不久,授予徽猷阁待制、镇江府知府,征召入朝担任礼部侍郎,改为刑部侍郎,离开朝廷担任洪州知州兼人江西安抚制置使。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A项,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而不是“参加”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被称为进士。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项,“会母丧,命起复”可知,胡世将为母亲守丧的丧期还没有结束,朝廷就下令起复原职了。 点睛:在整体把握的情况下,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作较深层次的剖析。这就要求我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并对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归纳和概括。 1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1)“会”译为恰逢,“婴”译为环绕,“便宜”译为实际情况。(2)“捷”译为获胜,“逡巡”译为徘徊,“璘捷于石壁及扶风”状语后置。 参考译文: 胡世将,字承公,常州晋陵人,胡宿的曾孙。崇宁五年考中进士。范汝为侵犯闽的时候,朝廷任命胡世将为监察御史、福建路抚谕使。进入境内,韩世忠已平定范汝为。改任尚书右司员外郎,又改任起居郎,升迁为中书舍人,赏赐三品官服,兼人修政局。因被论奏而被罢官只领取俸禄,不久,授予徽猷阁待制、镇江府知府,征召入朝担任礼部侍郎,改为刑部侍郎,离开朝廷担任洪州知州兼人江西安抚制置使。适值建昌发生兵变,杀了太守和副职,环城固守来反抗,胡世将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发兵讨伐平定了叛乱。任命为兵部侍郎,又担任镇江知府。 不久,征召为给事中兼任侍讲,直学士院,又改任兵部侍郎。不久,以枢密直学士身份出朝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成都知府。宣抚吴玠因为军队没有粮食,上奏求援接连不断。胡世将受命入境后,约吴玠见面商议。蜀的军粮运输,逆嘉陵江而上一千多里,半年才能到达。于是上奏使用转般摺运的方法,军中储粮才稍微充实,对公对私都有利。 绍兴九年,吴玠去世,任命胡世将为宝文阁学士、宣抚川、陕。当时关陕刚刚收复,朝廷分军移驻熙、秦、鄜延等地。第二年夏天,金人攻陷同州,进入长安,各路都受到震动。蜀兵已经分散,声援几乎断绝,于是派遣大将吴璘、田晟出兵凤翔,郭浩出兵奉天,杨政从赤谷回河池。没过几天,吴璘在石壁和扶风获胜,金军徘徊不前,不敢越过陇,分屯的军队得以全部归来。下诏授予端明殿学士。 绍兴十一年秋,朝廷再次出兵。恰逢母亲去世,下令丧期未满而起用复职。于是收复陇州,攻下岐下各屯,又攻取华、虢,兵威稍振。不久,头部生疮。授予资政殿学士退休,待遇同签书枢密院事。五十八岁去世,朝廷命令有关部门给他办理丧事。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临江仙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两句直写别离,“散”、“离”、“去”已带怨意,而一个“恨”字又点明本词的主题,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凄凉,羁旅之恨。 B. 第三句描绘的是词人一步三回头,不忍离去的情态,“烟柳渐重重”,既写出了离愁的层层加深,也写出了离愁的“有形”情态,衬托出了行人心头的迷惘。 C. 四、五两句描绘的是作者眼中的惨淡画面。“淡云”暗示行人心头的落寞,“孤雁”则是行人的化身,“寒日”显其心头之冷,充满了伤感。这两句极写浪迹飘零之苦,是移情于景。 D. 上阕写的是离别前的情景,是实写。下阕写的是词人想象离别后的情景,是虚写。全词虚实结合,写尽羁旅之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E. 词人写离愁没有采用直抒胸臆手法,而是巧妙地融情与景为一体,沿情布景,通过景物的转承和变换、环境气氛的渲染和烘托来表现词人内心的离愁别恨。 15. 这首词的下片与《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相同之处,请结合两首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14. DE 15. 相同之处:①两者都写了离人不堪离别之苦,借酒消愁,表达深深的离愁别绪。②两首词都通过想象来虚写,都设想酒醒后的情景,突出离别后的孤独无依、凄苦难耐之感。③两首词都采用意象“月”来渲染羁旅之愁,从而产生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④两首词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景物描写来渲染羁旅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的理解。D项,下阕写的是离别后的情景而不是离别“前”的情景。 E项,“浮生长恨飘蓬”中“恨”是直抒胸臆。 1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比较阅读。总结出相同之处,然后结合词句内容具体分析。如两者都写了离人不堪离别之苦,借酒消愁,表达深深的离愁别绪。分析两首词是如何抒写离别之愁的。注意手法分析及意象选择等。 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2)杜牧《阿房宫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出了秦国统治者将剽掠而来的美玉珠宝等当成石头沙土的情形,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3)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一句既写景又写事,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答案】 (1). 佛狸祠下 (2). 一片神鸦社鼓 (3). 鼎铛玉石 (4). 金块珠砾 (5). 黑云压城城欲摧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佛”“砾”“摧”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