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泸州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3)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7-15 16:52
高一学年末语文(答案)
•社科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D 《大唐新语 厘革》中记载的是行人分行这一规则。
2、A南宋是刻在石碑上。
3、C“十分完善”说法无依据,“处罚制度”应为“交通违法处罚制度”。
二、古诗文阅读(39分)
参考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哎!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经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确实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贤能却在这里受辱的人。”。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
4.选A A项,贤才,贤能的人。
5.选A,取独,助词。    B项,他们,代词;那,代词。C项,当作,动词;认为,动词。D项,因为,介词;用,介词。
6.选A “宋四家”苏(苏轼)黄(黄庭坚)米(米芾)蔡(蔡襄)
7.(1) 抬头看广大的宇宙,低头观察繁盛的万物,用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的,足够用来穷尽视觉和听觉的乐趣,实在是值得高兴。 (宇宙之大,品类之盛:定后倒装。游目骋怀:纵展眼力,开阔胸怀;游,骋,使动。娱:乐趣。信:实在。各1分)
(2) 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贤能却在这里受辱的人。”(或:有的人。以:用来。夫:那些。辱于此:介后,被动,在这里受辱。各1分)
(二)文言文断句(4分)
秦  以  攻  取  之  外/ 小  则  获  邑/ 大  则  得  城/ 较  秦  之  所  得/ 与  战  胜  而  得  者/ 其  实  百  倍/ 诸  侯  之  所  亡/ 与  战  败  而  亡  者/ 其  实  亦  百  倍。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9~10题(10分)
9、答案:C、B(答C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A项‚用拟人手法的分析不正确,其他分析是正确的。D项分析强加因果。E项分析无中生有)
10.这首诗一、二两联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对诗人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第一问:运用对比衬托、虚实结合的手法,抓住桃花红艳、芬芳的特点进行描写。(2分) 第二问:以乐景衬哀情,为诗人的情感表达作铺垫。(2分)一、二两联着力表现桃花的红艳、芬芳,与后两联桃花无人欣赏、迟疑怅望、风雨时至的孤独、凄凉形成鲜明对照,为作者以桃花自喻,抒写空有才华、无人赏识的感伤之情做铺垫。(1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吟鞭东指即天涯
(2)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3)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4)晓镜但愁云鬓改
(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散文阅读(22分)
12、【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项,“任何时候人们的故乡情结都不会消失”错误,根据原文内容可知,作者认为当前千篇一律、形同神似的城中建设和乡村建设让人们失去了故乡,失去了故乡情结的心灵基础。E项,作者表达的主要是伤感、遗憾的情感,而没有“愤怒地斥责……”,而“抒发了对传统文化的挚爱之情”则属于无中生有。
【答案】 CE
13.在作者看来,“故乡”应该具备哪些特质?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 ①故乡应该有容颜和记忆能量,有年轮和光阴故事,它需要视觉凭证,需要岁月依据,需要细节支撑。②故乡应该有演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之逻辑、探究一个人的身世和成长、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来源的文化任务。(一点3分)
14.作者为什么认为故乡“因整容而毁容”?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6分)
【答案】 (1)当前的城市建设乃至乡村建设千篇一律,形同神似,使原本各自独立、不可混淆的故乡信息荡然无存。(2分)
(2)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建设以大为能,建筑以新为尚;更新太快,丧失边界,无相对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供人体味,一切皆是暂时、偶然的,沉淀不下故事。(4分)
15.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请结合文本做简要分析。(6分)
【答案】 作者对当前千篇一律、形同神似的城市和乡村建设持否定态度。(2分)作者认为故乡是每—个人(游子)魂牵梦萦的心灵归宿地,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都应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美学和心灵秩序。(4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6选A     B望风披靡(mǐ) C管弦(xián)D义愤填膺(yīng)
17.选C。
火中取栗:比喻被被人利用,替人冒险,自己却一无所得。
耳提面命:指导教诲殷切,要求严格,句中误解为严厉凶狠。
终南捷径:指求名利的最近便是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万人空巷:空巷,街道里弄里的人全部走空。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万人空巷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18.选B。
A项,语序不当,应把“市场”置于“尽管”后;
C项,语序不当,将“一种”调至“在修身”前;
D项,语序不当,将“在”提到“中央”前。
19. 参考答案:①端午亦称端五 ②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多种说法 ③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20. 参考答案:紧扣作品内容2分,修辞手法2分,表达准确精炼2分,超出字数扣1分。
《家》一部青年的成长史,一部豪门的家族史,一部民国的社会史。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