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资料 > 高中语文试题 >

泸州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来源:海博学习网 www.exam58.com    发布时间:2017-07-15 16:52
四川省泸州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社科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在没有汽车的古代,有交通法规吗?
答案是肯定的。
早在唐朝时,我国就有了指导交通和礼仪的文书——《仪制令》。贞观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颁发了《唐律·仪制令》,其中有一则为:“凡行路巷街,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交通规则。
《仪制令》兴于唐朝,盛于宋朝,山西省略阳县灵崖寺内就珍藏着这样一块路碑。宋廷规定,交管部门必须在京城开封及各州的主要交通要道悬挂木牌,并在上面刻上《仪制令》,要求人人遵守。到了南宋时期,这一规定由各州辐射到了各县,悬挂的木牌也换作了易于保存的永久性石碑。
具体来说,古代的交通法规主要有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贱避贵。即老百姓要让官员先行。我们由此可以窥见封建王朝的尊卑观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即便在交通法规中也不会忽略这一点;第二个层面,少避长。即年轻的要主动避让年长者,这体现了尊老爱幼的思想;第三个层面,轻避重。即负重轻的车要给负重重的车让行,这不仅体现了“礼让为先”的思想,也能有效避免交通事故,减少交通伤害;第四个层面,去避来。即出城的要让进城的先行,进城是为了办事,而出城是为了回家,当然得考虑其中的缓急。由此可见,古代的交通法规重在礼让和文明出行。
另外,交通法规对行车也做了相应的规定,要求靠右行走,这与现代交通规则是完全一样的。据说,这一规则来源于军队的队列。在冷兵器时代,士兵的主要武器装备是长矛和刀剑,当两队士兵相遇时,他们肩上的长矛总会误伤别人。为了避免这种伤害,两队人只好不约而同地分开,都将左边让给对方,自己紧靠右边行走。久而久之,这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演变成了一项重要的交通规则,时至今日,我们依然遵守这一规则。
不仅如此,我国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人车分流、行人分行的国家。先秦文献《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序三门。”意思是说,王城外有三门,三门中有三途,男子靠右行,女子靠左行,车辆从中间行。《大唐新语·厘革》亦载:“城门入由左,出由右。”意思是说,进城的人必须靠左行走,而出城的人必须靠右行走。这一规定既方便了守城官兵对行人进行检查,又避免了行人间的拥挤和碰撞,后人称之为“公私便焉”。
有了交通法规,但如果人们不遵循怎么办呢?对此,古人自有应对的方法。《唐律疏议·违令》中记载:“令有禁制,谓《仪制令》‘行路贱避贵、去避来之类,此是‘令有禁制,律无罪名,违者得笞五十。”《杂律》中亦载:“诸违令者,笞五十,别式减一等。”由此可见,古代对交通违法的处理十分严厉,虽然不会被扣分,但屁股通常会被打开花。想想就让人害怕,谁还敢去肇事,难怪杜甫会留下“忆昔开元全盛日,九州道路无豺狼”的佳句。
1.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的交通法规”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兴于唐朝,盛于宋朝的《唐律·仪制令》是指导交通和礼仪的文书,里面记载了我国最早的交通规则。
B.“凡行路巷街,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这些交通法规表明了古代十分重视礼让和文明出行的礼节。
C.古代交通法规对行车做了靠右行走的规定,这一规则可能是来源于军队的队列,今天我们依然在遵守。
D.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人车分流的国家,先秦文献《考工记》和《大唐新语·厘革》对此均有明确记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太宗李世民颁发的《唐律·仪制令》在南宋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时的人们必须遵守交管部门刻在木牌上的《仪制令》。
  B.贱避贵就是指奴仆及百姓等要给主人、官吏等让路,这是带有封建等级色彩的交通法规,对于今天的我们没有多少借鉴意义。
  C.靠右行走的交通规则可能是在冷兵器时代逐渐形成的,为避免士兵肩上的长矛误伤别人,两队人行进时都将左边让给对方。
  D.“忆昔开元全盛日,九州道路无豺狼”这一诗句从某个角度反映了唐代社会对交通违法的处理很严厉,人们不敢随意去肇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没有汽车,但有体现尊老爱幼和“礼让为先”思想的交通法规,从而能够有效避免交通事故,减少交通伤害。
  B.所谓“行人分行”在先秦是指男子靠右行,女子靠左行,在唐代是指进城的人必须靠左行走,而出城的人必须靠右行走。
C.从《唐律疏议·违令》以及《杂律》中记载的“违者得笞五十”和“笞五十”等条令中可以看出唐代十分完善的处罚制度。
D.本文引用了很多古代交通法规的条文,一方面让全文的内容更加充实,另一方面也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二、古诗文阅读(39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4-7题(17分)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兰亭集序》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shāo)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yín)。其上,为睥(pì)睨(nì)梁欐(lì)之形;其旁出堡坞(wù),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cù)偃(yǎn)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gēng)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①,神者倘(tǎng)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②?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① “又怪其”四句:又奇怪“造物者”不把小石城山安排在中原,反而陈设在这偏僻的蛮夷地区,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这确实是徒劳而无功用的。更,gēng音,经历。售其伎,显露其技艺。伎,通“技”。售,出售,这里是显露的意思。
② “神者”二句:神灵的造物者大概不应该这样做吧,那么造物者就果真没有吧?”傥(tǎng),通“倘”。或许,大概。不宜,不应该。如是,如此,指“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的现象。果,真的。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群贤毕至              贤:贤能
B.不能喻之于怀          喻:明白
C.其一西出              西:向西
D.良久乃已           已:停止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 亦犹今之视昔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B. 当其欣于所遇             其响之激越
C. 引以为流觞曲水           愈以为诚有
D.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投以小石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王羲之,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影响深远。书法史上“苏(苏轼)王(王羲之)米(米芾)蔡(蔡襄)”齐名。
B.序也作“叙”或称“引”,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可以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
C.《兰亭集序》最后一段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兰亭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文字收束得直截了当,其中的情思却绵绵不绝。
D.《小石城山记》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记叙了旅途见闻和山川景物,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抒发了他贬逐永州游历自然时心中的感慨,构成了文章的写景和议论两段。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4分)
译文:                                                                               
(2) 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4分)
译文:                                                                                
(二)文言文断句(4分)
8.用(/)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断8处(4分)
    秦  以  攻  取  之  外  小  则  获  邑  大  则  得  城  较  秦  之  所  得  与  战  胜  而  得  者  其  实  百  倍  诸  侯  之  所  亡  与  战  败  而  亡  者  其  实  亦  百  倍。
——苏洵《六国论》
(三)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9~10题(10分)
桃花
罗隐①
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
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欹宋玉墙。②
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
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
①罗隐:唐末文学家,少时即负盛名。因其诗文好抨击时政,讥讽公卿,故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隐。
②文君酒:语出‚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故事。宋玉墙: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9.下列对诗句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暖触衣襟漠漠香”,用拟人手法,写桃花不仅带给人花香,还带给人温暖。
B.“间梅遮柳不胜芳”,用对比手法,以梅、柳衬托桃花的美不胜收。
C.颔联虚实结合,既写眼前桃花的红艳,又借用典故写桃花带给人的遐想。
D.颈联写因风雨而游人寥寥,让人迟疑怅恨,倍感凄凉。
E.诗歌末句写作者因桃花倍受东风摧残而生的无尽悲伤。
10.这首诗一、二两联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对诗人的情感表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己亥杂诗》)
(2)屈原在《离骚》中直接表达自己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心情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             ,             ”两句写苏子与客在浩瀚无涯的茫茫江面上,乘着一叶扁舟,随波任意飘荡的情形。
(4)                        ,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5)《归园田居》中“               ,             ”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俗不合的性格,也是诗人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