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B(A.谬:miù ,寒暄; c.角:jué,舞榭; D靥:yè,樯橹) 2.D(①“初露锋芒”比喻刚开始显示出力量或才能,与前面“再次”矛盾。 ②“休戚相关”指彼此之间的喜忧、祸福互相关联、利害一致,侧重指客观存在的关系。句中应改为“息息相关”。 ③ “咄咄逼人”形容神情或言语盛气凌人,也指形势严峻,给人压力。④“节外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产生新问题。⑤“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对象不当。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 3.C(A.句式杂糅,应为“据调查数据”或“调查数据显示”。B.成分残缺, “加价”后应加上“等现象”。 D.重复赘余。“造成、遭到”,将“遭到”删去。) 4. C(A项,承蒙:是敬辞,表示心怀感激地接受。B项,高足:赞扬别人的弟子本领高强,用作敬辞。D项,恭候:敬辞,恭敬地等候。) 5.C 【解析】①⑥⑧名作动,②④形作名,③⑦名作状,⑤使动 6.A 【解析】①③④⑤⑧为古今异义,②⑥⑦ 古今意义相同 7.C 【解析】①⑦定语后置句,②⑥⑧被动句,③④宾语前置句,⑤判断句 8.B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全面结合平时所积累的相关知识和文章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理解。“辟”指征召,“致仕”指退休,A.C.D三项表述正确无误。故选B。 9.D(率领) 10. D【解析】断句要注意语句中提示性的词语,如“初”“先”“后”“者”“长吏”“士”等,根据这些即可确定答案为D。 11. A【解析】 “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错误,原文没有这一信息。故选A。 12.(1)许将说:“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大臣去做难道还不行吗?为什么还要出使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 (2)章惇做了宰相,与蔡卞一起搜罗编造罪名,来贬谪元祐诸臣,上奏皇帝要开掘司马光的坟墓。 【解析】文言文翻译应当注意抓住其中的得分点,如(1)句中应注意“申饬”(命令)、“岂”(难道)、句式“何以……为”、“对”(回答)等;(2)句中应注意“为”(做)、“同肆”(一同大肆)、“罗织”(网罗编造)、“发”(挖掘)等。 【译文】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县人。考中进士第一名。神宗召他入对,任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查没有法度,官吏得以改动,选人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罢免南曹,设公堂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没有留难(无理阻止,故意刁难)。 契丹以二十万的兵力逼近代州,派遣使者要求代州的土地,每年出使的使者不敢去,就任命许将去。许将入朝对答说:“我在侍从的职位,朝廷的重要决定不能不知道。万一契丹谈到代州的事情,不对他们驳斥,就会伤害国家大体。”于是命令许将到枢密院查阅文书。等到了契丹境内,当地住的人骑在房梁上聚众观看,说道:“看看南朝的状元。”等到练习射箭,许将先射中。契丹派萧禧作陪客,萧禧果然拿代州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界限没有定下来,以和好为重,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许将说:“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将士去做不行吗?为何还要出使呢?”萧禧羞惭不能回答。回来报告,神宗称赞他。 第二年,他任秦州知州,又改任郓州。元宵节点灯,官吏登记那些偷盗的人把他们关入狱中,许将说:“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了。”都把他们释放了,从此百姓没有一个人犯法,很多监狱都空了。父老乡亲感叹道:“从王沂公之后五十六年,又看到监狱空了。”郓州的俗人士子喜欢聚集诽谤官方,许将虽然没有禁止,但他们的风俗自动改变。召任兵部侍郎。上书朝廷说:“治理军队有规章,名称虽然不同,或纵或横,或方或圆,让万众像一个人一样。”对西夏用兵时,神宗派侍从向他询问兵马的数量,许将立即详细奏报。第二天,询问枢密大臣你,却回答不上来。 绍圣初年,章敦任宰相,和蔡卞一同大肆罗织罪名,贬谪元佑时的大臣,上奏要挖司马光的墓。哲宗拿这件事问许将,许将回答说:“挖别人的墓,不是盛德的人所做的事。”哲宗采纳了他的意见。 崇宁元年,安抚平定鄯、廓州。守边大臣想率军渡过黄河,朝廷议论反对,惟独许将说道:“战机不能失去,希望听从守边大臣。”不久,捷报来到,许将因收复河、湟的功劳转为特进。御史中丞朱锷拿来许将旧的谢章表,析文断句认为他在诽谤皇上,于是以资政殿大学士任河南知府。攻击他的人不停止,被降为资政殿学士、颍昌知府,政和初年去世,享年七十五岁。谧号文定。 13. D C(选D项给3分,选C项给2分,选A、B、E项不给分。A项“五言古体诗”有误,应为“五言律诗”。B项用笔着力表现的不是“山野”与“江水”,而是“营”与“城”。E项“次写想象之景”有误,应为“眼前实景”。) 14.相同点:诗人在两首诗中均流露出了对古人(王昭君、吕蒙、刘备)的缅怀景仰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悲伤。(3分) 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诗人对古人缅怀景仰的具体情感。(1分)《咏怀古迹(其三)》中,诗人主要表达了对王昭君凛然勇毅的家国大义的敬佩。(1分)。《公安县怀古》中诗人主要表达对刘、关、张、孔等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1分,意思对即可) 15.(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4)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5)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6)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6.B【解析】试题分析:A项表述过于绝对; C项“必须完好保存”错误;D项“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错误,原文是“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故答案为B。 17.C【解析】试题分析:“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错误,原文没有这方面的信息。故选C。 18.D【解析】试题分析:“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错误。故选D。 19.A E(1)(5分) (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B、C、D不给分。) 【解析】B项“都体现 了金簪传承年代的久远”分析有误,“层层包裹”不能体现年代久远,只能说明珍贵。C项“说明他是一个见钱眼开、非常贪婪的人”分析错误,黄先生要赎回金簪主要是想消除亲友们对自己媳妇的误会。D项“情节曲折”错,这篇小说情节不曲折。 20.①坚守孝敬长辈的家族传统。作为传家宝的金簪她宁愿死后带走也不留给她认为不孝的儿子、儿媳。②自信、固执。认为自己可以给儿子找个好老婆,容不下儿子自己找的老婆。③宽容、明理。在儿子的主动沟通、转变后,她原谅了儿子、儿媳,赎回了金簪。(每点2分,答对2点即可满分。) 21.(6分)含义:金簪代表孝顺长辈、持家有方并得到家族的认可,是黄家继承家族衣钵的象征。(2分) 作用:①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作品以传家金 簪为线索,揭示矛盾,展开情节。②巧设悬念。“金簪”冠以“传家”,引发读者的联想,激发阅读兴趣。③揭示作品主题。作品中人物对金簪的态度,能引发读者对传统家族文化的思考。(①②点各1分,③点2分) 22.(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