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文阅读(共42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鄂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哲宗纳之。崇宁元年,抚定鄯、廓州。边臣欲举师渡河,朝议难之。将独谓:“兵机不可失,愿从之。”未几,捷书至。将以复河、湟,功转特进。御史中丞朱谔取将旧谢章表,析文句以为谤,遂以资政殿大学士知河南府。言者不已,降资政殿学士,知颍昌府。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列传》)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皆神宗特命,举朝荣之 荣:赞誉 B.及肄射,将先破的 的:箭靶中心 C.吏籍为盗者系狱 籍:登记 D.边臣欲举师渡河,朝议难之 举:全 10.下列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聘史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为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监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3~14题。(11分)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768),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汾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两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3.下列对《公安县怀古》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D.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E.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14.本诗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在表达的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三)古诗文名句默写(12分) 15.按要求填写下面的句子(每格1分,共12分) (1)《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 。” (2)杜甫的《登高》中,“ , ”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这两方面写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3)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描写了琵琶女经过再三邀请后犹豫不决、羞怯出场的情状。 (4)在李商隐的《锦瑟》中,表示美好愿望却又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 , ”。 (5)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 , ”两句自嘲多情,抒发了自己年事已高却功业无成的感慨。 (6)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美刘裕有猛虎般的英雄豪气并立下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