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捞月亮的母亲 石兵 捞月亮的人,是一位母亲。 在那个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里,我遇到了她和她时年六岁的儿子。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常常只背着简单的行囊信马由缰,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座贫瘠的大山是我在天黑之后来到的地方。在一处平整的山坡,我支起随身携带的帐篷,准备在野外过上一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声音。 我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 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只是短短几分钟,便在我视野中只留下了模糊的背影。 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循着他们的背影走去。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 我已经确定,这只是一对普通的山村母子。于是,我大着胆子走上几步,终于听到了女人说出的话语。 “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 “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了期待。 女人顿了一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 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她抚摸着小男孩的头,再看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 我来到她们的面前。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的不安与恐惧。 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我顿时恍然,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你们城里人叫白内障,我正在攒钱给他治。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 或许是看到了我眼中的疑问,女人接着说:“狗儿爹去了城里打工,那里挣钱多一些,家里就只有我和狗儿了。” 我没有再说话,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一路来到了女人位于半山腰处的家里。 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地平静。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在家里,女人熟练地烧水给我喝,然后铺床,哄儿子睡觉。 我躺在外间屋原属于男人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 儿子说:“娘,我想爹了,今天山上遇到的那个人好像爹啊,个子一样的高,手一样的有劲,可我就是看不清他的模样。” 母亲说:“狗儿,快睡吧,睡着了,就能见到你爹的样子了。再过上半年,咱们就去城里找他,治好你的眼睛。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它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 或许是怕打扰,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 第二天一早,我匆匆结束了旅行,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患。面对她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 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温暖与悲凉、伤痛与希望。 (选自2016年第10期《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我”遇到了一对母子,他们虽然贫穷,但具有的精神品质却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 B.“我”联系了医院,让朋友开车接母子二人去治病,面对他们的道歉“我”感到羞愧,原因就是我知道得太晚,没能及时给小男孩治疗眼睛。 C.文中人物虽然简单,但是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借助了很多的手法,如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D.“我”听到远处窸窸窣窣的声音,看到是母子二人;在午夜,这样的母子让“我”“恐惧”;最后确认,他们只是普通的母子。文章情节跌宕起伏,吸引读者。 E.文章标题“捞月亮的母亲”含意丰富,既指为给孩子希望,母亲捞月亮;也指母亲的做法,把“我”的迷途之心捞起,让“我”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 8.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分析。(3分) 9.针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结合文本和现实对其含意进行探究。(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陈尧佐,字希元,其先河朔人。高祖翔,为蜀新井令,因家焉,遂为阆州阆中人。尧佐进士及第,历魏县、中牟尉,为《海喻》一篇,人奇其志。以试秘书省校书郎知朝邑县会其兄尧叟使陕西发中人方保吉罪保吉怨之诬尧佐以事降本县主簿。徙下邦,迁秘书郎、知真源县,开封府司录参军事,迁府推官。坐言事忤旨,降通判潮州。修孔子庙,作韩吏部祠,以风示潮人。民张氏子与其母濯于江,鳄鱼尾而食之,母弗能救。尧佐闻而伤之,命二吏孥小舟操网往捕。鳄至暴,非可网得,至是,鳄弭受网,作文示诸市而烹之,人皆惊异。 召还,直史馆、知寿州。岁大饥,出奉米为糜粥食饿者,吏人悉献米至,振数万人。后为两浙转运副使。钱塘江篝石为堤,堤再岁辄坏。尧佐请下薪实土乃坚久,丁谓不以为是,徙京西转运使,后卒如尧佐议。徙河东路,以地寒民贫,仰石炭以生,奏除其税。又减泽州大广冶铁课数十万。徙河北,母老祈就养,召纠察在京刑狱,为御试编排官,坐置等误降官,监鄂州茶场。 天禧中,河决,起知滑州,造木龙以杀水怒,又筑长堤,人呼为“陈公堤”。进枢密直学士、知河南府,徙并州。每汾水暴涨,州民辄忧扰,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民赖其利。 祥符知县陈诂治严急,吏欲罪诂,乃空县逃去,太后果怒。而诂连吕夷简亲,执政以嫌不敢辨。事下枢密院,尧佐独曰:“罪诂则奸吏得计,后谁敢复绳吏者?”诂由是得免。以给事中参知政事,迁尚书吏部侍郎。 太后崩,执政多罢,以户部侍郎知永兴军。过郑,为郡人王文吉以变事告,下御史中丞范讽劾治,而事乃辨。改知庐州,徙同州,复徙永兴军。 初,太后遣宦者起浮图京兆城中,前守姜遵尽毁古碑碣充砖甓用,尧佐奏曰:“唐贤臣墓石,今十亡七八矣。子孙深刻大书,欲传之千载,乃一旦与瓦砾等,诚可惜也。其未毁者,愿敕州县完护之。”徙郑州。既而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以灾异数见,罢为淮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郑州。以太子太师致仕,卒,赠司空兼侍中,谥文惠。 (节选自《宋史•陈尧佐传》)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试秘书省校书郎/知朝邑县/会其兄尧叟/使陕西发中/人方保吉罪/保吉怨之诬尧佐以事/降本县主簿。 B.以试/秘书省校书郎知朝邑县/会其兄/尧叟使陕西/发中人方保吉/罪保吉怨之诬尧佐/以事降本县主簿。 C.以试秘书省/校书郎知朝邑县/会其兄尧叟使陕西/发中人方保吉罪/保吉怨之/诬尧佐/以事降本县主簿。 D.以试秘书省校书郎知朝邑县/会其兄尧叟使陕西/发中人方保吉罪/保吉怨之/诬尧佐以事/降本县主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字:古人幼时(一般出生三个月)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直呼其名被视为不礼貌。 B.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隋唐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省称及第,另外也分别有状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及第的称谓。 C.浮图:梵语(古代印度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古人称佛教为浮屠道,后并称佛塔为浮屠。 D.判:以高位兼任低职、以京官出任州郡官叫“判”;致仕:任命,授予官职;迁、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可降可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尧佐,祖上本是河朔人,因其高祖担任新井令移居那里而成了阆州阆中人。 B.尧佐任京西转运使时,因土地贫瘠,百姓贫困,他怜惜百姓,奏请朝廷不仅免除当地百姓税收,还减少泽州大广冶铁课税几十万。 C.祥符知县陈诂治下太严,手下的官吏逃走使县为之一空,太后大怒,要惩处陈诂,尧佐据理力争,最终使陈诂得以免罪。 D.太后派宦官在京兆城中起造佛塔,前任长官姜遵把古碑古碣全部毁掉充作砖瓦用,尧佐进言希望没有被毁坏的能得到完整保护。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词语。(10分) (1)坐言事忤旨,降通判潮州。修孔子庙,作韩吏部祠,以风示潮人。(5分) (2)为郡人王文吉以变事告,下御史中丞范讽劾治,而事乃辨。(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15题。 渡河北 王褒①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常山②临代郡②,亭障③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④。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注:①王褒:原南朝梁代文学家,官至礼部尚书。梁元帝时,西魏攻梁,元帝不敌投降,王褒随降西魏。②常山,代郡:郡名。③亭障:军事防御工事。④“异方乐”“陇头歌”:均为抒写游子思乡之情的乐府歌曲名《梁鼓角横吹曲》。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头两句,化用屈原《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因物起兴,虚实结合,情随景生。 B.中间四句,一写北渡所见,一写北渡所闻。既有深沉的历史感,又有肝肠寸断的悲凉感,故国之思尽在其中。 C.结尾两句,是说天快黑了,还要上马出征,结果因人生地不熟而迷失了道路,流露出对西魏异族统治的强烈不满。 D.“常山临代郡”之“临”字写出北渡行程之快,写尽诗人离故国越来越远之悲,和下 句“绕”字呼应,极具抒情味。 E.这首五言古诗因秋风吹木而起,以薄暮失道作结,自始至终充满亡国之恨和游子之思,但哀而不婉,悲而不戚。 15.有人评价“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中“还似”一词极具表现力,请结合全诗,就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做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杜甫《登高》中“ , ”一联,俯仰结合,动静相映,声色并茂,对仗工整,字字精当,堪为典例。 (2)屈原在《离骚》中以“ , ”二句,严厉指责世俗之人投机取巧、违反规矩。 (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到自己刻苦求学并自得其乐,所以无视物质生活的贫乏,“ ”。 |